情報司長:
中共早期「新聞發言人」
(龔澎)「敢說敢言,扮演了持不同政見者的角色,她是在野派的發言人,
在野黨的理想和改良主張正好暴露了執政黨的弊端和邪惡」
黨和政府的新聞發言人近年來常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實際上,中共早在革命年代就已經有了「新聞發言人」制度的雛形。
抗戰期間,蘇區迎來中外記者採訪團,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親任「發言人」答記者問;在國統區,中共利用辦事處向外界發布權威信息,並在與國民黨當局鬥智鬥勇的工作環境中,鍛鍊出了黨的早期新聞發言人。
毛澤東親任蘇區「新聞發言人」
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國民黨當局在對蘇區發動軍事圍剿、經濟封鎖的同時,也發動了新聞封鎖,外界很難了解到蘇區的真實情況。
中共中央隨即採取各種措施加強了蘇區的對外聯絡和宣傳工作,利用新聞宣傳武器反擊國民黨。1936年成立中央對外聯絡局,李克農任局長。
李克農在1936年4月與周恩來、張學良、王以哲在延安會談後,曾與劉鼎密切配合,開闢了瓦窯堡-膚施(延安)-甘泉-洛川-西安的地下秘密交通線,沿線設立交通站,用以運輸物資、接送人員,成為蘇區與外界聯繫的秘密通道。
這條交通線為中共邀請外國記者進入蘇區打通了一條安全通道。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對蘇區的成功採訪和報導為中共突破了國民黨的輿論封鎖。
1938年底,為適應形勢變化,中共中央撤銷長江局,在重慶設立南方局,一批長江局的工作人員隨之調往重慶。1939年南方局設立對外宣傳組,1940年改名為外事組,王炳南任組長。
1944年,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有利於中共的變化,王炳南利用這個機會,在各國駐華使節和新聞記者當中做了大量的外事宣傳活動,為中共邀請外國記者採訪延安創造條件。外事組的努力得到了許多中外記者的響應,最終在當年6月9日,由21人組成的「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到達延安。
6月12日,毛澤東接見記者團全體成員,在面對連珠炮式的提問時,毛澤東親自擔任「新聞發言人」,明確闡述了中共實行民主,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將抗戰進行到底的主張。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愛潑斯坦在參加朱德舉辦的遊園會時發言說:「這個地方很久以來是被關閉著的。這次我們來到這裡,把一座被關閉了很久的門,打開了縫隙,使光線透進來。而這個縫隙雖然很小,但是再要強制地把這座門關閉得像從前那樣緊密,恐怕已是不可能了。」
費正清稱她是「言論自由的象徵」
「周公館」是中共南方局的辦公地點。費正清曾於1943年11月8日將位於曾家巖50號的「周公館」幽默地描述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特務,一層夾一層的三明治。」
曾家巖50號是兩個院子中的一個,前院被國民黨特務佔據,後院住著共產黨人,兩個院子之間有一座三層樓房,一層和三層住著共產黨人,二層住著國民黨特務,如果說話聲音大一點,可以互相聽見,院子不遠處是戴笠公館。在這樣複雜險惡的「三明治」結構中,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成了中共重要的新聞發布機構。
龔澎是周恩來與外國記者和使節打交道的聯絡員和新聞發布員。據喬冠華與龔澎之女喬松都在《喬冠華與龔澎—— 我的父親母親》一書介紹:「母親在山城有一項必做的工作:每天下午準時來到兩路口附近巴縣中學內的外國記者站,在這裡,她將要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記者發布來自中共南方局和解放區的新聞和消息。」
這個時期,周恩來已開始著手培養中共自己的新聞發言人,外事組的工作人員在他的帶領下逐漸鍛鍊以嚴密的邏輯和機智的發言為中共「發聲」。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龔澎發現了一直支持中國抗戰的英國大使卡爾爵士對國民黨政府有所不滿,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向卡爾揭露「皖南事變」真相。
根據王炳南的妻子王安娜的回憶,卡爾大使隨即向國內作報告,英國政府因此警告蔣介石,內戰只會使日本人加強對中國的攻擊。
和今日的女性新聞發言人一樣,龔澎獨特的女性魅力很得當時的外國記者們讚賞,有些記者主動幫她傳遞中共的消息。由於龔澎在重慶涉外新聞界中獲得的聲譽,對一部分外國記者來說,比起去重慶國民黨的新聞局要資料,他們甚至更願意聆聽來自中共方面的聲音。
費正清在其自傳中描繪:「龔澎經常到外國記者下榻的招待所來,手提包裡裝著最新延安新聞廣播稿??她敢說敢言,扮演了持不同政見者的角色,她是在野派的發言人,在野黨的理想和改良主張正好暴露了執政黨的弊端和邪惡。」
費正清稱她是「言論自由的象徵」。
1946年龔澎與喬冠華南下香港創建新華社香港分社,與港英當局建立聯繫,繼續建設中共輿論陣地。
讓新華社和外國通訊社同時發新聞
新中國成立之初,1949年11月3日,周恩來按照毛澤東「另起爐灶」的外交方針,確定了外交幹部的名冊,龔澎被任命為情報司司長。
新中國的情報司(1955年更名為新聞司)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負責與外交工作有關的公開情報的收集、分析並寫出報告,收集和整理有關外交業務的圖書報刊,聯絡和管理外國記者及外國通訊社。
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龔澎和黃華作為中國政府的新聞發言人舉行了多場記者招待會,這是我國正式的新聞發言人首次在國際舞臺上亮相。
這個時期,我國政府的重大新聞都是由新華社首先發布,外國通訊社發出的總是二手新聞。為了調動外國通訊社的積極性,龔澎大膽提出新聞司應提早發布信息,限制時間,讓新華社和外國通訊社同時發新聞。
1956年,中共八大在京召開,為了更好地將大會的主題思想準確而迅速地傳播出去,經中央批准,外交部新聞司在八大會場專門設立了新聞報導組。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功調動了外國記者的工作積極性,讓世界能夠更快地聽到中國共產黨的聲音。
1964年9月下旬,李宗仁返回大陸,針對這一重大新聞,北京聚集了上百名外國記者,強烈要求中共領導人能夠接見並回答他們關心的問題。新聞司立即匯報中央,建議陳毅副總理舉行一次記者招待會。
周恩來指定龔澎等四人作為李宗仁記者招待會的顧問,經過三天的精心準備,陳毅副總理的記者招待會在當年9月29日下午如期召開。陳毅的講話轟動了國際輿論,記者招待會圓滿成功。新聞司通過輿論引導為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形象加了分。
文參考文獻:《中國情報首腦李克農》、《中國新聞事業史新編》、《喬冠華與龔澎-我的父親母親》、《喬冠華傳—— 從清華才子到外交部長》、《風雲特使—— 老外交家王炳南》、《斯諾與中國》、《抗戰時期中外記者參觀團訪問西北紀實》、《費正清自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