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與文化部官網於2017年12月13日發布《芬蘭語言儲備現狀及發展需要報告》,該報告介紹了芬蘭整個教育體系的語言發展現狀,重申了芬蘭語言教育政策的原則和目標,即提高芬蘭的整體語言水平和豐富語言多樣性,並為芬蘭未來的語言發展指明方向。
一直以來,芬蘭的語言教育均以歐洲語言為主要教學內容,語言和文化多樣性是芬蘭的優勢所在,絕大多數工作者都精通芬蘭語和英語,多語種使用者人數也逐年增加;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芬蘭移民數量呈指數增長,這使得國家語言儲備得到了擴充,但也對語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語言儲備不僅應包含國民對於不同語言的學習和掌握程度,還應包括其學習語言的整體潛力。
英語因其國際地位高、通用性強而頗受學生青睞。其他語言則因為人口遷移等原因不再使用,選擇學習其他語言的學生也越來越少。芬蘭中小學語言學習種類相對單一,除了官方語言芬蘭語和瑞典語以外,學生大多只選修英語。大部分學校從三年級開設的A1語言(第一外語)課程為英語,因此許多學生只習得了母語和英語。從五年級開始開設的A2語言(第二外語)課程選修人數自上世紀90年代達到峰值之後急劇下降,目前趨於平穩狀態。而在高中語言教學中,德語和法語課程開設數量直線下滑。職業教育和培訓中,學生語言學習情況則與普通中小學別無二致。
針對這一現狀,報告提出應將A1語言課程提前至一年級的春季學期開設,並增加授課課時。同時主張開設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課程。選修的A2語言課程將提前至三年級開設,以英語為主,並在考核中增加有關口語能力的測試。而針對語言學習中所學語言和實際生活脫節的現象,報告提出應在不同階段的教學中提供多種學習渠道,例如設立語言俱樂部、進行遊戲化教學、認證私立機構預科課程等。對於學齡前兒童,報告指出應當抓住其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使用沉浸式教學法,幫助兒童更好地掌握語言。在高等教育方面,芬蘭政府將修改現行學位法令,學生至少掌握兩門外語方可取得學位。同時,高校應開設新的語言學科,與其他學科內容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競爭力。此外,報告還提出大學應針對幼師提供相關的繼續教育培訓課程。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學生的語言學習出現了斷層現象,即隨著學歷的提高,其所學的語言數量卻越來越少;相反,成人語言學習熱情卻愈發高漲。針對這一現象,報告提出政府應在2020年前草擬語言國際化方案,以維持語言學習的連續性,提供均衡的語言學習種類,以適應語言使用的實際需要並促進當地社會的發展。
來源:世界教育信息雜誌2018年第02期
轉載請註明來源:世界教育信息微信公眾號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點擊世界教育信息網
www.wei.moe.edu.cn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