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鳳育九雛,到底是哪九子?

2020-12-16 經視大搜索

龍生九子指的是什麼,今天就為大家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

1.囚牛

囚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長子。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一些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2.睚眥

睚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血嗜殺。

3.嘲風

嘲風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第三子,常以其形狀作為殿角的裝飾。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常用來象徵祥瑞,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

4.蒲牢

蒲牢,晉國太辰宮九龍子祭官之五位,幼時巧遇仙人,傳得一身神力,手中的武器是在一間破廟取來的大鐘。

5.狻猊

狻猊排行老五,性格比較安靜,一般不輕易的走動,多數都坐在一個地方,長相如同一隻雄獅,而且喜歡煙火,因為這些特徵,被民間擺放在寺廟的門前或佛祖菩薩神像之前。

6.贔屓

霸下,又名贔屓、龜趺、填下、龍龜等,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六子,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7.狴犴

狴犴長得像一隻老虎,排行老七,生平喜歡訴訟,可以明斷是非,懲惡揚善,經常被放在衙門口的兩側。狴犴兩眼有神,虎視眈眈,壞人一見就會六神無主,把之前的犯罪經歷全部如實奉告,所以狴犴代表著人間的正氣,代表公正嚴明。

8.負屓

負屓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龍生的第八個兒子。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邊的文龍是其遺像。

9.螭吻

螭吻作為龍的最小的兒子,性格喜歡生吞東西,喜歡水的環境,討厭火,螭吻屬性是水,因此民間常用螭吻鎮邪和避火,古代的避火神珠,就是螭吻所化。

相關焦點

  • 「龍生九子,鳳育九雛」,分別是哪九子?哪九雛?華夏兒女要了解
    然而,關於龍鳳的孩子還有另一說法,那就是「龍生九子,鳳育九雛」,這個說法流傳至今,但是很多人都不懂九子和九雛究竟是什麼,那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大家都知道龍和鳳是我國一直流傳,但是人們從未見過的神獸,我國著名的奇書《山海經》便記載了應龍殺蚩尤和跨服的故事,認為它是盤古的養母。
  • 「龍生九子,鳳育五雛」,分別是哪九子?哪五雛?你認識幾個?
    古人根據九和五,又創造出了「龍生九子」、「鳳育五雛」。鳳凰是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不過在逐漸演變當中,鳳凰的形象逐漸雌雄不分,整體還是被「雌」化了,古代後宮嬪妃也常自比為鳳。鳳凰最早可見《山海經》:丹穴之山有鳥,狀如雞,五採而紋,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 則天下安寧。
  • 俗話說「龍生九子,鳳育九雛」,那你知道麒麟的後代有多少種嗎?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說過一句俗語「龍生九子,鳳育九雛」,那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麒麟的後代有多少種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至今無人知道的問題。首先我們先來說下「龍生九子」,其實這句話意思很明確,就是龍有九個兒子嘛,今天小編告訴大家,其實不然,龍的兒子很多,「九」不過是因為在古代代表很尊貴的數字,才這麼說的。很多人知道龍的兒子有饕餮,蚣蝮這些,但是在古籍中對龍的九子有很多不同版本,比如我國明代李東陽的《麗堂後搞》中描述的「龍生九子」為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贔屓、螭吻這九子。
  • 傳說中鳳育九雛,鳳凰生下九種神禽異鳥,其中一種被羿射殺!
    文/曉夢閣主《禮記》中記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在中國人的眼中,鳳凰和龍一直都代表著祥瑞和神靈。在《大戴禮記》中更是記載著,「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鳳凰乃是天下所有羽類的頭,地位十分崇高!
  • 中國民間,「龍生九子」的說法,到底是哪九子?
    中國民間有「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說法,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那麼,這九子到底是什麼?都在哪裡呢?今天作者集中給大家講解一下。所謂的「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 古人眼中龍和鳳都是一對,為什麼龍生九子卻不是和鳳一起生?
    文化:古人眼中龍和鳳都是一對,為什麼龍生九子卻不是和鳳一起生?古曰:「龍生龍,鳳生鳳」。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龍是兩棲動物,確切的來說就是三棲動物,因為龍能上天,下地,入水。而鳳凰呢,只會飛,基本上不會落,就算落也非梧桐不落,這就是區別。
  • 「龍生九子」是哪九子
    在研究過程中 ,我們發現對於「龍生九子」的說法,也各不相同。而諸多說法中卻發現很多種族都是真正的「龍之子」,而更深入的研究之後,才恍然大悟——九乃數之極,我國歷史傳說中龍的「九」子,卻並非只有九個後代,而是擁有數之不盡後代的意思。而這九位龍的子女,則是其千千萬萬後代中最為獨特而強大的後代代表。
  • 為什麼說「龍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
    眾所周知龍是祥瑞神獸,但是龍生九子,九子卻各不同。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龍性本淫,所以呢?難免會放下些錯誤,看看龍到底是和誰放的錯吧。龍的第一個兒子囚牛,是龍和母龍生的,但是不叫龍,叫囚牛。囚牛極其喜歡音樂,常常守在琴邊聽音樂,很多的琴頭也會刻上囚牛,希望琴也能遇到一個如囚牛一樣熱愛音樂的人。
  • 龍生性風流,與九種不同動物生下九子,這九子都是哪九子?
    而龍因為屬陽,天生風流,與許多不同的種族繁衍,留下了後人,所以才有了「龍生九子」的傳說。龍的每一個兒子都有神通,中國人民喜歡象徵意義,所以很多物件上都會有這九子的身影,今天小編帶大家聊了解一下,龍生九子到底是哪九子。一、長子囚牛作為大哥的囚牛性格最為溫和,平時就喜歡聽音樂,經常在琴頭聽音樂,現在很多古琴上還能看到囚牛的雕像。
  • 龍生九子,為何不同?全是同父異母,還有一個是蛤蟆生的
    而「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多是指龍的九個兒子,個個都不成龍,而且性格迥異。也有人認為,古代用九來表示極多,九隻是個虛數,用來描述龍的兒子眾多。 龍作為中國的圖騰,象徵著權力和富貴,是人類的保護神。不少神話故事中也都有龍的存在,明代開始,對於龍的「九子」也開始有了比較明確的記載,但各有不同。
  •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那九子之母都是誰?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是一句民間常說的成語,實際上用來比喻同胞兄弟的品行各有不同,但是傳說中的九子也確實是完全不同,那麼這九子分別是什麼樣呢?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九子之一:囚牛
  • 龍生九子,各霸一方,龍子們的能力不可小覷
    其中「龍生九子」就是其中之一。「龍生九子」是一個成語,出自明代。比喻雖是一脈相承,但本質、形象、性格各不相同。在古代,「九」是個虛數,也是高貴之數,並不是說龍只有九個孩子。用九來形容龍子,也有其特定含義,與「九五之尊」中的「九」大同小異。
  • 龍有九個兒子,他們是誰?為什麼龍生九子,不是成龍?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長。——明代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1、哪九個兒子是龍生九子明代內閣中李東陽的《懷麓堂集》中有一個典故在弘治年,明孝宗朱友珍在處理了一天的政治事務之後,對「龍」後代的問題感到好奇。
  • 龍生九子,其母是誰?
    我們都知道龍生九子,九子也是各不相同,為何差異如此巨大,原本因要歸結於龍生性放蕩,與九個不同的物種交合才產下這九子,而這九種動物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第一:囚牛龍與犀交合生囚牛,據說囚牛是九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龍頭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囚牛因對牛彈琴的典故,刻苦學習音樂終成大家,被雕刻在琴頭之上。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 龍生九子,九子不同,那麼他們各自的母親是誰呢?
    導語:我們很多人從電視劇或者小說中了解到,龍生九子,九子不同的說法,可究竟是哪九子,恐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另外他們的父親肯定是龍,那麼他們的母親又是誰呢?下面請聽筆者細細道來。
  • 龍生九子到底是何方神聖,每一尊都有大神通,老五幾乎人盡皆知
    關於龍之九子,有許多說法與版本。 龍生九子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例如,有古籍記載,九個龍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 龍頭蛇身,性情溫順
  • 道教中的「四海龍王和四瀆神」指的是哪幾位?何為「龍生九子」
    常見的有九位龍王,使其澤瑞下界,滋養下界生靈。九位龍王為:五帝龍王【陸地、天】一共五位,記載於《龍王品》。四海龍王【海洋】一共四位,記載《太上洞淵神咒經》。由於四海龍王是海洋之神,遠離天界,在神靈中身份比較特殊,保持著較大的自治性,天宮對其海洋之事,一般任其自治。龍王育有龍子龍孫,安居下界。
  • 「龍生九子」指的是哪9個兒子?你知道嗎?看完顛覆你的認知!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的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代表最多的意思,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老大:囚牛(qiu niu)《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坐在琴頭上,欣賞彈撥拉炫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神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了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這就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
  • 龍生九子,為何不同?只因基本是同父異母,其中一個是癩蛤蟆所生
    相信我們在生活中都聽到過一句話「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說這句話的人想表達的是每個人性格不同,不用刻意去要求誰誰都不一樣。不過你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及九子的母親分別是誰嗎?「龍生九子」最早出自哪裡無法考證,但有記載的是明孝宗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