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紀錄片:短視頻流行當下的「異軍突起」

2020-12-14 瀟湘晨報

2020-07-09 06:13:41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相較於電影、電視劇等藝術形式,紀錄片可長可短,形式靈活,使其可以在短視頻流行的當下「異軍突起」——

今天你「記錄」了麼?

2020-07-09來源:大眾日報 08版

□ 本報記者 齊靜

近日,由國家文物局和央視共同策劃實施的系列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落下帷幕。自6月13日開播以來,第三季節目延續了前兩季的好口碑,在豆瓣上保持著9.5分的超高評價。「《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紀錄片能持續走紅,既離不開製作者的大膽創新、匠心獨運,也離不開我們這個以『記錄』為潮流的時代背景。可以說,紀錄片再次走進公眾視野,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曲阜師範大學傳媒學院院長胡凡剛說。

「我手拍我心」

時下,你可能經常會見到這樣一種場景:無論是在餐廳或商場,總有人拿手機對著各類產品左拍右拍,口中念念有詞。對此,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因為這已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他們會將拍攝內容進行剪輯,然後上傳到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展示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這種視頻也被稱為視頻博客(英文簡寫Vlog)。

視頻博客起源於國外視頻平臺網站YouTube。2012年,YouTube美妝博主詹姆因為不願重複回答網友提問,錄製了一條碎碎念式的問答視頻,沒想到意外火了,自此視頻博客開始在社交網絡蔓延。許多年輕人開始拿起手機拍下生活,並上傳到社交平臺,以此表達自我。由於視頻博客多以第一人稱為視角,其某些方面的特點與「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特點不謀而合,所以大家也將它認定為一種「新的紀錄片形式」。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以展現真實來引發人們思考。在智慧型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人們對於紀錄片有種天然的陌生感,認為它要由專業人士就某一主題進行採錄,並要通過複雜加工才能呈現。而現在,大家只要拿著手機就能記錄日常生活,這讓紀錄片這一藝術形式被越來越多人所理解與接受。」胡凡剛說,公眾對視頻博客等紀實類視頻的熟悉及喜愛,助推了我國各類型紀錄片的快速發展。

因為堅持製作並上傳送外賣時拍攝的視頻,一位名叫吳君的外賣小哥在嗶哩嗶哩(B站)擁有17.5萬粉絲。「在Vlog裡,吳君會將送外賣時遇到的趣事記錄下來,也會向大家展示其他外賣小哥的生活狀態,我覺得這是我認識外賣小哥的最好渠道之一。」青島大學文學院大三學生趙森說。趙森將吳君拍攝的視頻視為一種「生活紀錄片」,而每次看完吳君的視頻,他還會搜索觀看其他有關外賣行業的「專業紀錄片」,「兩者視角不一樣,算是一種補充。」

除了「我手拍我心」的日漸流行,紀實類視頻的「簡短」特點,也是頗受大眾追捧的原因之一。《2019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6.48億,網民使用率為78.2%,同比上升了4.1個百分點,成為僅次於即時通訊的第二大應用類型。相較於電影、電視劇等藝術形式,紀錄片可長可短,形式靈活,使其可以在短視頻流行的當下「異軍突起」。

「無論何種藝術形式,流行起來的首要前提是大眾的充分認知,而後才是認可與認同。近年來,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人間世》再到《人生一串》,一系列紀錄片的火爆背後是大眾關注視角的轉變,大家開始願意關注發生在身邊的、具有紀實性的視頻作品,而不僅是虛構類的影視作品。」胡凡剛告訴記者,如今,紀錄片的定義正在不斷被刷新,除視頻博客外,廣告紀錄片、微紀錄片等新形式「紀錄片」同樣層出不窮。紀錄片的內容也從歷史、科學、軍事等傳統範圍,走進美食、旅遊、寵物、科普等新領域。

「網感」帶來更多可能

2016年1月,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央視播出。當時反響平平,但一個月後,這部紀錄片卻意外在網絡走紅。在B站上,《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點擊量接近200萬,彈幕數超過6萬條,一度成為熱點話題。同年12月,這部電視紀錄片被翻拍成紀錄電影,在院線上映。「對於紀錄片,2016年更像是一個裡程碑。從《舌尖上的中國》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發展趨勢又有了一種新的變化——大家意識到網際網路上不僅存在潛力巨大的受眾,也存在著種類更多的玩法,許多新式的、更具網感的紀錄片開始橫空出世。」曾參加多部紀錄片拍攝的獨立製片人林子軒說。

林子軒告訴記者,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以及年輕人對紀錄片的「再發現」,這種藝術形式不再僅限於小眾人群。一組數據也印證了林子軒的看法。《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我國紀錄片產業規模從2009年的5億元起步,逐步進入高速發展期,十多年間增長了12倍。其中,2019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50.36億元,年生產總值約66.6億元,均比上一年有所增長。

「面對紀錄片的廣闊市場,從2017年開始,各大網絡視頻平臺開始針對各自紀錄片頻道的用戶情況進行調整,大力引進國外優質紀錄片。但同時,這也造成他們在獨家版權上搶奪激烈,造成了巨大的版權壓力。」林子軒說,引進國外紀錄片動輒就要幾千萬元,而視頻平臺僅靠廣告無法盈利,這使得其紀錄片頻道的運營成本高,盈利困難。在這種背景下,網絡視頻平臺開始嘗試自製紀錄片,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同質化競爭,以差異化贏得更多用戶,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版權出售、反向輸出電視等渠道獲得更多利潤空間。

2017年末,B站首次宣布推出紀錄片的「尋找計劃」,為紀錄片人提供資金扶持、平臺運營、商業開發等全方位的幫助,在紀錄片領域從單一的播出平臺變成了聯合出品方和版權購買者。2018年,騰訊視頻提出了全新的「泛紀錄片」思路,與國內外頂級製作團隊合作,在推動傳統紀錄片品類煥發新意同時,打開更年輕鮮活的「生活方式」與「潮流文化」新品類。面向更年輕的網絡視頻用戶,由網絡視頻平臺生產並發布,紀錄片由此迎來一次新生。

「如果說過去的紀錄片更像專題片的話,那麼時下流行的網際網路紀錄片更接地氣,與大眾生活、興趣點更為接近。」紀錄片愛好者黃巖曾參與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電影眾籌,他認為「時長變短、電影式畫面、『網紅產品』植入等,是網際網路紀錄片帶給傳統紀錄片的新思路。」面對中草藥這個古老的話題,紀錄片《本草中華》團隊把頗受年輕人喜歡的網紅產品「嶗山百花蛇草水」納入其中,還引用了很多武俠小說中的草藥。「這種年輕化、流行化的視角,讓紀錄片拍攝呈現出難得的『時尚』與『網感』。」黃巖說。

紀錄片要有品牌意識

如果你經常觀看國外紀錄片,會發現他們在有意識地打造紀錄片品牌。從美國探索頻道的野外生存系列到日本NHK電視臺的世界文博系列,再到英國BBC的科普系列,大家對這些紀錄片的認知早已跳出單個作品,而走向更深層的文化品牌。由於這些創作團隊成功構建了多種紀錄片系列,其自身品牌也具備了較大商業價值。

實際上,中國紀錄片長期被認為更具宣傳性,而非商業化作品。製作紀錄片難以獲得經濟效益,這讓製作團隊低估甚至忽視了紀錄片的品牌價值。而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的走紅,中國紀錄片缺乏品牌的局面才有了較大改觀。據《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回憶,《舌尖上的中國》突然走紅,創造了2億多元的商業利益,隨後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國2》僅廣告費收入就達8000萬元,這些讓他重新意識到紀錄片的品牌價值。此後,國內紀錄片創作團隊也開始有意識地塑造品牌。如圍繞文博主題,《如果國寶會說話》目光跨越八千年,將分四季講述100件文物的背後故事;圍繞「風味」主題,騰訊視頻陸續推出《風味人間》、《風味實驗室》以及《風味原產地》系列紀錄片……

「儘管業界已經意識到品牌的巨大價值,但當前國內紀錄片整體的創作品質還難以保證,無法形成持續的影響力。」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教師李寧說,一個產業想持續發展,離不開不斷成長的人才,尤其是在紀錄片觀眾趨向年輕化的背景下,加快對年輕紀錄片人才的培養培訓是當務之急。「目前,我國紀錄片人才培養偏重於視聽技術培養,對紀錄片製作整體把握能力仍有欠缺。提升學生整體能力,關鍵要讓他們去實踐、去操作。」

近年來,為鼓勵廣大創作者進行紀錄片創作,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給予支持。2018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出「記錄新時代」紀錄片創作傳播工程。該工程規劃從2018年到2022年,確定100部重點紀錄片選題,扶持記錄新時代、闡釋新思想、反映新成就、呈現新氣象的優秀紀錄片項目,同時開展中國夢短紀錄片創作,每年扶持30名紀錄片導演和愛好者,創作30部反映中國人奮鬥故事、展現中國人精神風貌的現實題材短紀錄片。

「現在,越來越多紀錄片取得了流量與口碑上的雙豐收,再加上利好政策不斷出臺,紀錄片迎來了最好的時代。」林子軒說。紀錄片創作者不用再為資金、平臺等操心,唯一要做的就是創作更多優質作品,讓紀錄片更長久地發展下去。

【來源:大眾報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傳媒觀察 |短視頻的奇觀消費與意義缺失
    編者按:短視頻是網際網路時代視覺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以形象為中心,注重感性體驗。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的楊萍在《傳媒觀察》2018年第1期撰文認為,短視頻的低門檻與全民參與性,為視覺奇觀的大規模製造提供了基本的土壤和氛圍。
  • 傳媒觀察|短視頻的奇觀消費與意義缺失
    編者按:短視頻是網際網路時代視覺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以形象為中心,注重感性體驗。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的楊萍在《傳媒觀察》2018年第1期撰文認為,短視頻的低門檻與全民參與性,為視覺奇觀的大規模製造提供了基本的土壤和氛圍。
  • 美食紀錄片正在「短視頻化」
    想起這個,是因為最近晚餐時,一直在看第三季《早餐中國》紀錄片。說是「紀錄片」,其實更像是精緻的「短視頻」,它每集只有7-8分鐘,比一首歌長不了多久。內容層面,普通的早餐店,平凡的攤位主,迷人的煙火氣,《早餐中國》有點像「縮略版」的《舌尖上的中國》,目前第三季豆瓣評分9.1。
  • 2017年中國紀錄電影票房創新高、紀實短視頻躥紅
    統計顯示,2017年,網際網路視頻點擊活躍的紀錄片共計2631部;從網絡傳播效果看,網絡媒體、微信公號及社交網民對紀錄片的關程度加大,超越往年。網生紀錄片尤其是紀實短視頻熱潮的出現,成為媒體融合時代泛紀實內容生態新景觀。
  • 蘋果AppleMusic高管欲借力視頻打造流行文化
    【PConline資訊】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蘋果公司的AppleMusic高管JimmyIovine透露,蘋果公司將著眼於視頻和紀錄片,使AppleMusic在流行文化領域發展得更全面。近日,JimmyIovine在接受彭博社的採訪時透露,他們正忙於製作汽車音樂脫口秀《車載麥霸》(CarpoolKaraoke)和紀錄片《應用星球》(PlanetoftheApps)兩個節目。不過此前有消息稱,將會有10部原創系列視頻在今年上線。Jimmy透露系列視頻包括R.Kelly的《衣櫥陷阱》(TrappedintheCloset)續集。
  • VICE中國與騰訊視頻聯合出品《觸電中國》系列紀錄片
    近兩年,電子音樂在中國得到了更多年輕人的喜愛,電音作為派對場景的核心,同樣也是當下年輕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音樂愛好者更好地了解電子音樂文化在中國的現狀,VICE中國與騰訊視頻聯合出品了講述電子音樂在中國發展軌跡的5集系列紀錄片《觸電中國》,已於VICE中國全平臺及騰訊視頻獨家上線,7月29日起每周一、二21點更新,會員搶先看一周。上世紀90年代,電子音樂開始進入中國。從香港「荷東的士高」到北京上海的先鋒電子派對都是中國電音文化「啟蒙運動」的一部分。
  • 肖珺:傳統文化短視頻是一種具有社會價值的傳播現象
    5月13日,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聯合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傳統文化短視頻的傳播及其創新意義高端論壇」。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珺代表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和字節跳動平臺責任研究中心發布了《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
  • 從短時長變短文化!短視頻「短平快」還能走多遠?
    ,既是千百年歷史的沉澱,也源於人民群眾當下的創造。那些源源而來的短視頻,背後隱含的是文字時代向圖像時代的切換,印刷文化向視覺文化的轉換。短視頻現已成為全民的「新文化」。可謂是,短視頻,「快生長」。伴隨智慧型手機普及化,視頻拍攝技術升級,以及網絡提速降費,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分享短視頻,為短視頻的內容生產及傳播、用戶增長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其次,短視頻吻合生產者與用戶的雙向需求。
  • 洛陽貫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傳媒短視頻達人孵化
    洛陽貫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傳媒短視頻達人孵化 來源:財訊網 • 2020-12-21 17:10:37 洛陽貫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貫丘傳媒短視頻電商帶貨培訓基地
  • 短視頻這麼火 為什麼你還在看《鎮魂》和《延禧攻略》?
    飛速飆升的用戶體量,讓以抖音和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迅速收割了大量的關注度,與此同時,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和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信息流平臺帶來的用戶時間碎片化趨勢,被短視頻加速放大。 一個論調開始出現,用戶的觀看習慣在發生變化,長視頻行業的整體用戶體量增長放緩,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迅速崛起,長視頻平臺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 短視頻迅猛發展 賦能文化傳播展現美好生活
    2019年全國短視頻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用戶規模達到8.2億,短視頻名副其實地躍升為網際網路新媒體頭部平臺。近8年來,短視頻內容類型與功能形態不斷迭代。從信息傳遞到娛人娛己,從生活實用到藝術普及,短視頻呈現全新傳媒樣態和文化景觀。
  • 西瓜視頻獨家播出紀錄片《哈勃三十年》
    &nbsp&nbsp&nbsp&nbsp西瓜視頻紀錄片相關負責人表示,西瓜視頻紀錄片將涵蓋社會紀實、自然歷史、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領域,既呈現大時代的發展,也關注個體的表達,希望能將西瓜紀錄片打造成為「有溫度的時代觀察者」。
  • 當非遺遇上短視頻
    圈內人在苦苦思索破解之道,而短視頻這一新業態的出現,在短短幾年內令局面悄然改變。2016年被稱為國內短視頻元年,2018年短視頻行業爆發,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迅速風靡,「吃」下網民大塊時間。為何短視頻能為非遺帶來如此助力?「短視頻化的展現很適合非遺。」
  • 網絡紀錄片:小眾題材用文化「破圈」
    流行文化參與,實現跨界資源整合紀錄片如何實現「破圈」傳播?邀請明星參與配音或許能讓高冷的紀錄片更接地氣。優酷出品的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邀請了演員林志玲擔任分享人,用聲音刻畫記錄了20位匠人的故事並和網友分享;自然類紀錄片《被點亮的星球》則由世界級鋼琴演奏家郎朗、演員萬茜擔任主講人,與觀眾一起探索、感受、分享關於生命和宇宙的解讀與思考。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梁君健看來,「其實,這是將流行文化資源與高品質的紀錄片進行了有機結合,賦予紀錄片新的動能。
  • 紀錄片《浮生一日》:最幸福的人,活在當下
    難得周末,看花趁這個機會看了一部神交已久的紀錄片,片名譯作《浮生一日》,也有翻譯為《一日人生》的,這些都無傷大雅。這部紀錄片主要是選取了一年中的某一天作為特殊的日子,讓普通人拍攝自己的生活,通過這樣的形式,展現了同一天同一時刻,世界不同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情。
  • 談談短視頻歌曲創作
    近幾年,移動網際網路和短視頻技術不斷成熟,用戶數量迅猛增長。截至2020年3月,我國短視頻用戶達7.73億,佔網民整體的85.6%。今年上半年,短視頻用戶在使用頻次、使用時長等方面均有大幅增長。也正因此,它帶著新生事物的蓬勃生機,帶著社會生活的泥土芬芳,成為我們觀察當今文藝創作與傳播、形態與內涵變革的時新樣本,對我們研究網際網路技術如何推進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深刻變化、推動文藝創新性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 運營篇:創意型短視頻拍攝如何策劃!
    當下非常流行短視頻拍攝。短視頻簡直就是為我們草根專門開闢的一條發揮才能與機智的康莊大道。想要從眾多短視頻中脫穎而出,必須要有豁出去的表演精神已經讓人嘆服的創意。那麼,有創意的短視頻究竟如何策劃呢?準備:一部手機、一臺電腦,一臺單反攝像機。創意一:從生活中獲得靈感。
  • 騰訊視頻紀錄片組局,跟著陳曉卿在福州街頭尋味「早餐」|探店
    從全球視角人文精緻的《風味人間》系列,聚焦街頭市井飲食文化的《人生一串》《都在酒裡》《江湖菜館》,到細分至食物類別、用餐時間的《天下一鍋》《宵夜江湖》《爐火江湖》等,短視頻輕鬆化《早餐中國》《向著宵夜的方向》等,「優愛騰B」等頭部視頻平臺皆有入局,連帶著華為視頻等跨界玩家出現,西瓜視頻、快手、抖音等新玩家們也在躍躍欲試。
  • 如何把握網絡短視頻的發展方向
    要實現短視頻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對運營方來說,把握其規律性,掌握好發展方向,才是長久之道。著眼於多樣性、潛在性需求當下,短視頻熱度不減,但以搞笑、獵奇、歌舞、萌寵等類型的娛樂內容居多。人們需要娛樂,但又不僅限於娛樂,明白事理、獲取知識、陶冶性情等都是很現實的需求。
  • 書業觀察|秋天的奇蹟:韓國讀書電視節目異軍突起
    雖然文化體育觀光部部長仍然堅持這一制度,但他也提到今年11月會在三年一次的法案例行審議時考慮修改完善,給請願者留下了想像空間。以出版社為背景的浪漫喜劇《浪漫是一冊副刊》事實上,韓國讀書類電視節目並非自今日始,但上一次出現差不多是20年前的事了:2001年11月,MBC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