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業觀察|秋天的奇蹟:韓國讀書電視節目異軍突起

2020-12-15 澎湃新聞

「天涼好讀書」,剛剛過去的2019年,關於讀書的討論在韓國從年初延續到年底,特別是在金秋時節達到頂峰:先是第一部以出版社為主要故事場景的韓劇《浪漫是一冊副刊》在1月播出,讓大眾一窺韓國出版業的實態,出版人也藉此劇澆心中塊壘,尤其是一些書被銷毀一幕,可以說是這部浪漫愛情劇中最不可承受之痛。到了9、10月份,多家電視臺開播讀書節目,儘管收視率有人歡喜有人愁,但起碼讓讀書這個話題重回久違的韓國輿論場。

同時,網民發起的廢除新書最多打八五折的圖書定價制的國民請願也突破20萬人,令青瓦臺必須答辯。雖然文化體育觀光部部長仍然堅持這一制度,但他也提到今年11月會在三年一次的法案例行審議時考慮修改完善,給請願者留下了想像空間。

以出版社為背景的浪漫喜劇《浪漫是一冊副刊》

事實上,韓國讀書類電視節目並非自今日始,但上一次出現差不多是20年前的事了:2001年11月,MBC開播《!讓我們讀書吧》,但也只持續了兩年;2018年8月,該臺最後一個讀書節目《Biblio battle》播出一期便停播。KBS則在2013年播出過《讀書之樂》節目,現在以《汝矣島書房》為名的書評欄目也偶爾出現周日早間新聞中。因此,在本世紀前20年中,專門的讀書節目在這兩大韓國公共電視臺基本是缺席的。儘管其間以電視劇、電影、綜藝為主的韓流風靡全球,韓國國內也細分出新聞調查、飲食、醫療保健、休閒、觀光、親子、養老等時事教養節目。讀書,似乎成了少數人的興趣愛好,被社會大眾漠視了。

前述國民請願提供了一組數據:

韓國的閱讀率,從2011年的61.8%下降到2017年的54.9%;全國實體書店數量,從2009年的2846間減少到2017年的2050間。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在線漫畫、在線小說等網絡讀物在韓國逐漸走紅,一些作品還被改編成影視劇發揚光大。另外,YouTube等網站也出現了包括讀書播客、Vlog在內的音視頻節目,個別人的訂閱數、點擊量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在總人口5170餘萬的韓國,這樣的受眾數量絲毫不輸一些電視臺的節目。

可能認識到了以上危機並存的狀況,一向憂患意識極強的韓國媒體特別是對收視率異常敏感的電視臺/電臺,在去年秋天不約而同打出了讀書節目的招牌:

9月24日,有線臺TVN首先開播《時下書房:為您讀書》(下稱《時下書房》);兩天後,教育電視臺EBS《發現的樂趣:社區書房》(下稱《社區書房》)跟上;10月5日,MBC電臺節目《聽一本書》開始了每周末兩集的播出;次日,綜合編成頻道JTBC以紀錄片《敲開改變未來的書之門》開始三連擊:10月9日,號稱韓國首個「OST+BOOK」的節目《歌詞書房》誕生;月底,《張東健back to the books》開始連播四周;到了年底,TVN再以兩集《書的命運》在新設紀錄片節目《Shift》中首先露面。

TVN紀錄片《書的命運》第一部《紙本書的未來》

JTBC紀錄片《張東健Back to the books》

不到三個月時間,韓國廣播電視系統居然出現了七個讀書類節目。如果不算電臺節目,按照《韓民族日報》的說法,那六個電視節目一點也不無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讀書旅行片:《社區書房》由作家主持,並邀請另一位作家或學者探訪韓國各地的獨立書店,先由兩人單獨閒聊開始,最後與讀者一起討論分享;《張東健back to the books》則由他現身或獻聲旁白介紹中國、法國、日本、韓國的著名書店。讀書紀錄片《敲開改變未來的書之門》走訪瑞典等北歐國家,介紹那裡送上門讀書、人與狗共讀、購物中心設多語種公共圖書館等做法,隨後回望韓國歌手與作家合作的網上讀書廣播、為青少年提供電子書的移動圖書館、籤約讓小孩子集讀者、作者、編者於一身的圖書村等嘗試,兩者在培育或激活青少年的閱讀習慣/欲望上不謀而合;《書的命運》分「紙本書的未來」和「讀者的未來」兩集,小說家金英夏也是先訪德法再返韓國,探討讀書在全球化時代遭遇的普遍性難題與應對之策。讀書綜藝片:《時下書房》和《歌詞書房》都是在各自書房中圍坐在一起的清談節目,前者由主持和嘉賓討論書,後者則是由唱作人(歌手、作曲家、樂器演奏家等)像為影視劇作曲那樣為書作曲。

EBS紀錄片《社區書房》第一集探訪的江原道束草東亞書店

JTBC紀錄片探訪歐洲的小朋友與狗共讀的狗圖書館

其實,上述三類節目中的前兩類可以合併為泛紀錄片,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要戶外實地探訪,不像綜藝節目那樣限於演播室內,所以製作周期、成本非常高,《社區書房》得到了韓國文體部旗下的放送通信委員會發展基金支援,《張東健back to the books》則有韓國科學技術資訊通信部旗下的韓國放送通信傳播振興院支援製作,它甚至在還未播完時便獲得了該部頒發的韓國電視內容最優秀獎。

但是,以節目收視率來看,有公共機關支援的卻不如民營電視臺自製的,紀錄片也不如綜藝片,具體而言,即JTBC不如TVN。當然,這與節目形式(嚴肅探討不及綜藝搞笑受歡迎)、時段安排(傍晚檔、深夜檔不及八點檔)有關,更與電視臺的本身擅長的領域分工有關(JTBC強項在新聞節目,近年電視劇和綜藝雖有不少高收視作品,但整體上還是輸原本就以娛樂立臺的TVN一截)所以,同為讀書綜藝節目,《歌詞書房》在播了七期後就結束,而《時下書房》則續訂到了2020年,最新的第14期於1月7日播出。至於EBS仍然在播《社區書房》,則得益於它是韓國第三大公共電視臺的身份,播這類節目正是它應盡的公共義務。

2019年11月5日,《時下書房》成為當天韓國各有線電視收視率冠軍

下面分析一下《歌詞書房》與《時下書房》PK敗北的本身原因:

《歌詞書房》開播的初衷是為沒多少時間讀書的現代人提供一個途徑聽書,而且是以琅琅入耳的歌詞形式來呈現,頗有創意,比如有一期為著名法國小說《小王子》譜曲聽起來就不錯,這些唱作人還提到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小說《德米安》被大紅大紫的歌手BTS(防彈少年團)、IU(李智恩)寫入專輯後在韓國成了暢銷書(我去年5月在韓國待了大半個月,在各書店頻頻見到此書,在此之前我在中國根本沒聽說過此書)。但是,一首歌曲太短,現代的視聽者對它的第一感覺是它的形式,人們只顧著聽歌會忽視它原本承載的書的內容,網絡焦點就會變成「某歌手在某節目唱了什麼新歌」的討論,何況他們的知名度還不夠響亮。而且,每期新加入的歌手都會互相問:最近讀了什麼書嗎?但往往被以「這是這裡的例行問題嗎?」笑著敷衍過去——如果他們自己都不怎麼讀書,如何說服觀眾去讀書呢?顯然,這只是一個以讀書為名的音樂節目。

JTBC讀書綜藝《歌詞書房》中,一群唱作人為小說《小王子》寫歌並演唱

《時下書房》的嘉賓同樣不夠有名:除了小說家張康明(《出走韓國》有中文版)、24歲的女演員文佳煐外,其他的講師、專家、學者等,不僅一般中國人聞所未聞,在韓國也只是在各自領域為業內熟悉,對觀眾來說多數也是陌生的。但是,這檔節目迅速打開了局面:現在韓國最大的門戶網站及搜尋引擎naver搜索韓文「書」,第一個提示的結果就是該節目的名稱;《時下書房》收視率不僅是《歌詞書房》三到五倍,更多次在韓國所有有線臺節目排行榜中位居前列,更一度奪得第一名;它在youtube的視頻累計播放量也超過了2000萬次,其中長視頻比短視頻更受歡迎,似乎打破了「網民更愛看在線短視頻」的傳聞。

那麼,新創節目《時下書房》是如何創造奇蹟的呢?先看一下它播出以來的14份書單:《人類簡史》(

Sapiens

,尤瓦爾·赫拉利 著)、《懲毖錄》(柳成龍 著)、《君主論》(馬基雅維利 著)、《美麗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 著)、《神曲》(但丁 著)、《槍炮、病菌與鋼鐵》(賈雷德·戴蒙德 著)、《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漢娜·阿倫特 著)、《白凡日誌》(金九 著)、《助推》(

Nudge

,理察·H·泰勒 著)、《自私的基因》(約翰·道金斯 著)、《事實》(

Factfulness,

漢斯·羅斯林 著)、《德米安》(

Demian

,赫爾曼·黑塞 著)、《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麥可·桑德爾)、《宇宙》(卡爾·薩根 著)——顯然,全部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名人名著。有人或許會說,既然是名著,還用得著你來推薦嗎?為什麼不推一些新書?其實,以上雖說是名著,多數人止於聽說過或報書名的程度吧?像筆者也只讀過其中兩部。對習慣了TVN的韓劇和綜藝節目的觀眾來說,這些以歐美為主的科學、人文、社科讀物確實能開拓眼界。至於新書,首先它不像名著保險,其次韓國法律禁止在除購物以外的電視節目中直接賣廣告(所以本文提及的節目不少刻意不拍出版社的Logo或以字母代之)。

TVN讀書綜藝《時下書房》第七集討論《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好書是好書,在電視上如何呈現給觀眾呢?有的以戲劇群體演繹(如中國綜藝《一本好書》),有的由主持人唱獨角戲(如梁文道《一千零一夜》)。韓國《時下書房》選擇了較為傳統的圍爐夜話方式:主持人+常駐嘉賓+特邀嘉賓共七人,每期討論一本書;但它又不同於傳統的講座、論壇:由主講人一言堂,觀眾或嘉賓只負責鼓掌、喝彩或象徵性提問。我看過其中三期,以第七期、被有人認為是最難懂但也是收視率最高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為例說明。阿倫特這本書雖是名著,但也只能算小眾讀物,尤其在韓國或中國。《時下書房》主持人是韓國教育界頗有名氣的講師,他先用十多分鐘激情地介紹了書的大概內容,輔以當年審判艾希曼的原始視頻、照片(配上字幕),指出艾希曼自辯無罪的理由:他是眾人眼中的好鄰居、好父親、好丈夫,質問他所作所為只是服從命令而已?小說家張康明其後則介紹了寫作背景等情況,但最為出色的常駐嘉賓則是位居七人正中央、猶如眾星拱月的演員文佳煐。她是眾人中的唯一女性,事實上選擇她並不是為了做點綴的花瓶,也不是隨意的。父母在德國留學時相戀結婚後生下她,她直到小學三年級才回韓國,現在從事演藝活動外仍在大學就讀,這期講納粹德國戰犯正好有用武之地。她說,德國的歷史教育從小學五年級開始,雖然她沒機會接受到,但她父母曾去納粹的達豪集中營遺址參觀,節目就展示了他們拍的照片。而且,她還讀過另一本書——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的秘書布倫希爾德·龐塞爾(Brunhilde Pomsel)回憶錄《一個德國人的生活》(《》,有同名紀錄片)平平無奇的書名似乎也在自證她的「惡的平庸」。文佳煐做了讀書筆記,並念了幾段原文:「起初我對政治一點也不關心,直到年歲漸長才感興趣」,呼籲人們反思認為政治與己無關的想法。另外的兩位嘉賓也是為這期節目特邀的:一位是犯罪心理學家、一位是哲學教授,他們分別以各自專業知識分析了艾希曼、納粹德國與大屠殺。當然,節目並不只是回顧歷史,也以展示的韓國報紙報導的伊朗伊拉克之間的庫德問題,一起討論並提醒觀眾,類似問題並沒有遠離人類。

A German Life

在德國出生的演員文佳煐提及讀過的戈培爾秘書回憶錄

《時下書房》這樣的節目安排與設計就很充分了。但是,仍然有一個與中途被腰斬的《歌詞書房》類似的問題困擾著它:觀眾會不會只關注節目或出演者,而忘記了介紹的書(中國網民對《張東健Back to the books》反應類似:不少人只注意到明星張東健)?網上評論大部分是讚美,不少人也確實只是針對節目本身或嘉賓發言,但也有部分網民在博客上分享了長篇書評、讀後感或者圖書打卡照片。更重要的是,節目介紹的14本書全部成為暢銷書,儘管像《公正:該如何做是好》幾年前就是暢銷書,據說在韓國賣了200萬本,其他書不少也是常銷書。一名韓國網民分享了上述書單,說自己收藏了其中12本(佔85.7%),讀了5本(佔35.7%);收藏的書中有3本電子書(其中一本也買了實體書),這就頗能反映韓國讀者的閱讀取向。令人驚喜的是,像《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以及文佳煐順帶提及的《一個德國人的生活》這樣原本冷門的小眾書籍,也成為暢銷書,當然會讓韓國出版社喜出望外,以致原本不怎麼關心電視節目的出版界也在問:你們的節目做多久?下一期介紹什麼書呢?

這顯然也跟韓國的出版產業環境有關,前述國民請願還提供了另一組數據:

韓國平均書價,由2014年的15600韓元上升到2017年的16000韓元,即平均上漲了約2元多人民幣;出版社圖書銷售額,則從2014年的42300億韓元減少到2016年的39600億韓元;每種圖書的平均發行量,則2014年1979本降為2017年的1401本。

以此來看,韓國讀者和出版社都有理由不滿,前者埋怨書賣得更貴了,後者則指出書賣得更少了。

所以,這次國民請願半個月就突破20萬人關口(政府必須答覆),是有相當民意基礎的,他們認為2014年實施的「圖書定價制」是造成韓國圖書市場下滑的元兇,因為在該制度下,韓國所有書店,不論是實體店還是網店,不管賣實體書還是電子書,只要是出版18個月以內的新書,即使加上優惠劵、積分卡,最多只能以八五折出售。我去年在韓國書店所見,新書會員價基本上是九折,這也促成了韓國二手書市場近年的繁榮。

在這種狀況下,韓國電視讀書節目異軍突起,像《時下書房》還創造了收視奇蹟,它們對韓國圖書市場乃至整個閱讀環境的影響,實在令人好奇,值得繼續關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20一季度電視節目收視大漲 防疫紀錄片異軍突起
    原標題:2020一季度電視節目收視大漲 在收看電視節目時,觀眾更為青睞可以提供優質內容的上星頻道,其中,省級衛視陣營中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TOP5省級衛視的收視份額合計13.2%,同比增幅達17.6%;第6—10位的第二梯隊頻道份額增幅為9.7%;前10之後頻道份額增幅為4.1%。
  • 2020,書業的拐點?
    書業是會像報紙、電視那樣就此陷入困境,還是很快爬出坑底,延續之前的增長勢頭?「這一年很難,但整體情況比預想的要好一些。」在對多家機構調研之後,我們得出了基本判斷——2020年,在巨大的悲觀情緒之下,年初大家普遍預想會很差,但一年下來,實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
  • 央視《讀書》欄目 李潘:電視讀書節目怎樣活下去
    從大的範圍上來講,在1995年央視創辦《讀書時間》欄目之後的幾年,中國電視出現讀書欄目爆發的小高潮,最多的時候全國電視讀書欄目將近二十家,但現在僅存寥寥幾家。究其原因,李潘覺得,是因為電視讀書媒體的生態發生巨大變化。她毫不避諱地說:"電視讀書欄目實際上是反讀書的。由於電視的本質和特性導致它註定是一個娛樂大眾的媒體。
  • 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
    本科結課論文成文於2019.6.18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摘要: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關鍵詞:旅行者 電視節目 旅行綜藝 旅遊本位 人文價值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旅行」雖說仍是國產綜藝節目中常見的元素,但旅行本身絕大多數時間裡都淪為嘉賓互動的背景板。
  • 漢字節目異軍突起 動了歌唱電視節目的奶酪?
    歌舞選秀節目風頭正勁,為什麼會做這樣一檔史無前例的漢字節目?「唱歌選秀既然大家都在做,我為什麼還要去做呢?」馬東說,其實就是差異化的選擇,至於為什麼是寫漢字,因為漢字在中國人心裡有獨特的位置。    最初的靈感源於美國的拼字比賽。馬東注意到,拼字在美國具有悠久歷史,最會拼字的冠軍會受到總統接見,是一種巨大的榮譽。
  • 韓國電視節目移花接木 刻意抹黑臺灣鯛重挫魚價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韓國電視節目《食物X檔案》刻意抹黑臺灣鯛,導致臺灣鯛形象大傷、魚價重挫,影響漁民生計。臺灣當局漁業部門7日已完成調查,定調畫面的確遭移花接木,預計今天和臺灣鯛協會開會後,正式決定是否對韓國電視臺提告。  臺當局漁業部門負責人沙志一表示,漁業部門依據韓國節目播出畫面一一比對,證實影片中取水、撿養豬抗生素空瓶都來自已廢棄的魚塭。且畫面中所謂的養豬廢水流入魚塭,實際上養豬廢水是排到地下汙水道,並沒有流入魚塭。
  • 《鬼怪》力壓《無限挑戰》當選韓國觀眾最喜愛電視節目
    資料圖 tvN電視劇《鬼怪》最近力壓《無限挑戰》,當選為了韓國觀眾最喜愛的電視節目。韓國某調查機構近日面向全國1012名19歲以上男女進行了「最喜愛的電視節目」評選,《鬼怪》以12.6%的得票率擊敗壟斷該排行榜冠軍長達兩年的《無限挑戰》登上了冠軍寶座。
  • 【福利】最新國外熱播電視節目簡介
    其中,中國傳媒大學鳳凰學院亞洲電視研發中心總監吳聞博博士受邀參加,並在內容創新方面對有線數字付費頻道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發言,對國外美食類,生活服務類,音樂類及遊戲類等多個節目進行了相關的推介,並詳細介紹了整個節目的製作過程,反響熱烈。
  • [學子論文]對於韓國電視文化在中國傳播的思考
    雖然,韓國電視文化給中國帶來了電視綜藝的新一輪熱潮與亮點,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思考中國電視節目未來的節目創新與自身發展。 關鍵詞:韓國電視文化 海外傳播 影響 思考 十年前,亞洲地區掀起了韓流熱潮,從韓國流行歌曲到韓劇,中國人開始了解韓國、韓國流行文化。十年間,韓國流行文化的範圍不斷擴大,韓國綜藝節目引領風潮,其風靡程度不亞於韓劇。
  • 書業觀察|德國書業協會何以起訴網店打折促銷:圖書定價制度
    2020年1月,德國書業協會就一紙訴狀將eBay告上法庭,控告其在2019年的聖誕季打折銷售定價圖書。對書的打折促銷和低價競爭,這在德國違反了一條已經有百年多歷史的規則——圖書定價制度。而這個圖書定價制度,在英國、法國等許多國家都實行過。
  • 盤點丨十檔韓國節目模式推薦
    、《我手中的歌手》等人氣韓綜模式輸出到北美和歐洲等地,收穫了不俗的反響和口碑,也增強了韓國電視人的信心。今年,為繼續支持韓國綜藝節目模式進軍國際市場,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於法國當地時間4月8日在坎城春季電視節(MIPTV)上舉辦了新一季的「K模式」活動。
  • 書業觀察|臺灣試行圖書公共出借權,愛書人書寫香港書店十年
    而在圖書出版、銷售方面,臺灣openbook閱讀志網站發布的《2019年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下稱《2019年觀察》)則指出,去年的統計數據雖然還沒有全部出來,但是已知前十個月出版總額為155.2億元,同比微增2%,其中紙本書漲1.8%,電子書增10.3%;零售總額同比微降0.25%,書店數同比減少38家,新書出版量依據ISBN申請量預估全年為3.5萬種
  • 寒門的逆襲,從《宰赫家的奇蹟》開始
    《宰赫家的奇蹟:一位韓國父親12年的育兒手記》這本書告訴你,答案是NO。這種現象引起了韓國社會的廣泛關注,後來《真實英才故事》、《五千萬人的一級秘密》等電視節目紛紛做了大幅的報導跟進。這本書共分成了四個章節,分別講述了孩子從剛出生到12歲的經歷。在3歲以前,李相如認為孩子應該通過遊戲來開竅,在4到6歲期間,應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7到9歲,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鞏固習慣,而到了10至12歲,應該要養成一生的自信。
  • 書業觀察︱ 「不會讀書」的義大利人與會賣書的義大利出版社
    與書店統治下的法國書業相比,義大利是出版社的天下。此兩者都是代表工業或商業中大多數群體的組織,並非包含工業或商業的全體成員,具有「協會性質」(關於「辛迪加」、工會等概念,參見周之桓:《書業觀察|扼殺「辛迪加」:法國書店協會和亞馬遜的較量》)。
  • 韓國中小經紀公司出道的四大「奇蹟」團體
    然而近些年韓國中小型經紀公司也創造了奇蹟,優秀的團體孕育而生!比如BigHit因為旗下多位藝人迅速爆紅而崛起。分享韓國中小經紀公司出道的四大團體,堪稱奇蹟:01EXID2012年韓國隨即發布單曲《上下》獲得韓國音樂節目《M! Countdown》、《音樂銀行》、《人氣歌謠》一位,2016年發布的首張正規專輯《STREET》主打歌《L.I.E》也獲得韓國娛樂節目《人氣歌謠》,《Show champion》《The show》一位 ,EXID成為韓國人氣女團之一。
  • 韓媒發布1月份最受喜愛的電視節目榜單,哪個節目是你的最愛呢?
    韓國蓋洛普調查最近發布了他們就收視率對2018年初最受喜愛的電視節目的調查,在這份榜單中有《機智的監獄生活》等三部韓劇上榜,其他7部皆是受歡迎的綜藝節目,以下是完整榜單:10.JTBC 《認識的哥哥》(2.5%)《認識的哥哥》是韓國JTBC電視臺製作播出的一檔新綜藝節目,由姜虎東擔任主持。該節目是根據每期不同的主題,結合MC和嘉賓的真實人生經歷進行探討,通過各種方式尋求解答的綜藝節目。8.
  • 圖書推介類電視節目的現狀及發展建議
    因此,要發揮電視這種大眾傳媒的作用,引導人們常讀書,讀好書。本文對圖書推介類電視節目進行了類型劃分,總結出目前該類電視節目發展艱難的原因主要有四點:電視媒介與讀書行為的衝突,目標觀眾的定位模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對讀書興趣的影響節目自身存在不足。
  • 淺析韓國綜藝節目對我國的借鑑作用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觀眾對綜藝娛樂類節目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韓國各種電視節目在我國各大網站的點擊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通過對韓國的戶外真人秀電視綜藝節目《Running Man》進行多角度的剖析,發掘其閃光之處,從而為中國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鑑與導向作用。
  • 觀察少兒出版歷程:《黃金十年:中國少兒書業風雲錄》出版
    近日,首部完整記錄中國少兒出版「黃金十年」發展歷程的專著《黃金十年:中國少兒書業風雲錄》由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據了解,少兒圖書已經成為中國零售圖書市場的最大細分類,佔比約為27%;中國少兒圖書市場十年前就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少兒圖書市場。本書作者陳香為資深媒體人。
  • 電視新聞訪談節目的優化與創新
    提 要:《防務新觀察》作為一檔創辦十餘年的電視新聞訪談節目,既積累了豐富的節目製作經驗,也面臨著節目形態創新的挑戰。必須堅守主流節目定位,不斷優化創新,依靠權威解讀和獨到觀點,在激烈的同類型節目競爭中贏得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