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業觀察|臺灣試行圖書公共出借權,愛書人書寫香港書店十年

2020-12-19 澎湃新聞

「我要借一本《蔡康永的情商課》!」2020年伊始,如果有讀者在臺灣圖書館或臺灣資訊圖書館借閱這本去年臺灣地區最暢銷的書,可能會被告知:每借一本/次,作者蔡康永會拿到2.1元新臺幣(下同),出版社則會得到0.9元。儘管相對於該書在各大通路普遍七九折後277元的售價,這3元補貼顯得微不足道,但如果乘以一年內的借閱次數,相信也頗為可觀。臺灣圖書館每年2月會公布前一年最受歡迎圖書榜等數據,三大圖書銷售通路(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則在每年年底發布年度暢銷書排行榜,兩者不盡相同。以2018年為例:圖書館借出最多的書是英國作家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圖書,而書店暢銷榜上名列前茅的則是美國作家丹·布朗的《起源》及中國大陸作者Susan Kuang的《斜槓青年》。如果有臺灣讀者現在仍然要在上述兩個圖書館借閱這三本書,它們的作者、譯者及出版社並不會得到補貼。這是怎麼回事呢?

2018年臺灣圖書館最受歡迎圖書排行榜前20名

原來,去年最後一天,臺灣地區的教育、文化部門聯合推出公共圖書館圖書公共出借權制度。這一制度最早於1941年由丹麥提出,2019年全球共有33個國家實施(包括29個歐洲國家及加拿大、以色列、澳洲和紐西蘭)。臺灣業界醞釀、討論數年,現在宣布從2020年元旦起在上述兩家圖書館試辦三年。具體內容是:以館藏書的版權頁為依據,只要是有臺灣戶籍的創作者在臺灣出版的、具有ISBN的紙本圖書,每借出一本/次,創作者與出版社共可獲政府補貼3元(以7:3分帳)。這裡的創作者包括:作(著)者、繪本之繪者、編著者、改編(寫)者、口述者、撰稿者、採訪者、記錄者這八類。

臺灣地區推出公共出借權頗為謹慎:不是立即推廣,而是試辦三年;不是全面實施,而是先從兩間圖書館做起。這項制度的初衷,和其他已實施者估計差不多:保護本土創作者和出版社。因為據說同一種書,從圖書館借的人多,從書店買的人就會少;而圖書館憑藉其龐大的團購數量,在議價上比書店零售更有優惠。不過,正如前面提到的,圖書館借出最多的,往往是名家名作,他們本身已在書店這個市場佔盡了優勢,而對於剛出道的創作者來說,默默無名的處女作多半會被讀者忽視,收益自然難以保障,進而影響再創作。從邏輯上看,如此兩極分化恐怕會更嚴重。再以2018年為例,臺灣圖書館最受歡迎圖書榜前十名,除了《哈利波特》系列和日本勵志書《被討厭的勇氣》外,其餘全是黃易及金庸的武俠小說,沒有一本新人作品。當然,圖書館最受歡迎的書,與書店暢銷書之間還是有時間差的:上述十本書,都是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老書(只不過換個版本而已),而且都不是臺灣本土書,這意味著它們都不會拿到補貼。如果把最受歡迎榜擴大到前20名就會發現,排除15名非臺灣創作者後,還是有5本書有接受補貼的資格。根據2018年《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臺灣讀者該年借閱圖書逾7791萬冊,另據《中國時報》引用相關人士的說法,上述試辦的兩家圖書館佔總借閱量的4%,從今年起開始統計年度數據並公布合資格的書目,明年2月由相關創作者及出版社網上登記申請,5月起發放由教育部門另編預算(不佔購書資金)的補貼,「若照之前的數字預估,可能會需要一千多萬的預算」,實際情況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了。

而在圖書出版、銷售方面,臺灣openbook閱讀志網站發布的《2019年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下稱《2019年觀察》)則指出,去年的統計數據雖然還沒有全部出來,但是已知前十個月出版總額為155.2億元,同比微增2%,其中紙本書漲1.8%,電子書增10.3%;零售總額同比微降0.25%,書店數同比減少38家,新書出版量依據ISBN申請量預估全年為3.5萬種,相比近幾年的平均4萬種減少約5000種,《2019年觀察》認為這樣「適度的調節絕對是有益無害的」。這樣在我看來,近幾年臺灣書業規模沒有大起大落,尚算平穩。

而在同樣以繁體中文為主出版圖書的香港,在2014年就有公共圖書館圖書借閱權大聯盟收集了梁文道等445位香港作家的聯署支持,致函香港特區政府要求實行「授借權」制度,他們提出的要求與上述臺灣試行的公共出借權制度設計基本一致,唯涵蓋書籍範圍更廣——只要由香港出版商印製有isbn的出版物即可,並不限制作者的地域和語言。不過,這些要求迄今未成事。

香港對圖書出版業的統計也較粗略,香港公共圖書館每年按季度出版《香港印刷書刊目錄》,以2018年為例,全年共出版12870種印刷書刊,如果剔除其中無isbn的上市公司報告、贈送的非賣品書刊等,全年約出書一萬種,考慮到香港人口只有臺灣全省的1/4,這個數量也約等於臺灣出書量的1/4,倒也相宜。另外,同樣是2018年,香港公共圖書館公布的年度成人中文借閱圖書(小說+非小說)排行榜前20名,旅遊書佔去一半,餘下則由金庸及亦舒小說包攬,可以說這也是香港作家呼籲推行圖書授借權的重要誘因,甚至比臺灣地區作者更為強烈,因為他們比引進書的作者對香港人更有吸引力。

2018年香港圖書館最受歡迎圖書(成人中文非小說類)

2018年香港圖書館最受歡迎圖書(成人中文小說類)

而在圖書銷售市場,香港自回歸以來特別是2003年向內地遊客開放自由行後,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個人經營的樓上書店,近幾年來則新開了不少主要服務香港本地居民和附近社區的書店。要了解這些書店,除了去香港實地探訪外,還可以先來一趟紙上之旅,因為這十餘年來坊間出了十多本為香港書店寫書的書。

最新一本是今年1月出版的《漫讀香港書店十年:我城閱讀風景》,其實該書去年12月中旬已上市,也可以算作2019年的書;上溯到2018年,則有《書店現場:香港個性書店訪談札記》、《書山有路:香港出版人口述歷史》面市;2017年是《香港舊書店地圖》和《十年一隅:序言書室十年記念集》;2016年為《七千零七夜 戀戀書》;2015年有《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2014年是《香港尋書》及《江海濤濤:香港書業的昨天 今天 明天》;再上溯到2009年則有《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及2004年的《半世紀風云:專訪香港書業翹楚》。這11本書僅是我手頭搜羅到的,肯定還有遺漏,但基本書寫了香港書業概況特別是近十年軌跡。

《漫讀香港書店十年:我城閱讀風景》,2020年出版

這11本書寫香港書店之書,粗可劃為群像與個像兩類,細則可一分為三:《書山有路》、《江海濤濤》及《半世紀風雲》側重於回顧現代香港書業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尤其是大書店如聯合出版集團、大眾書局、葉一堂(page one)等連鎖書店的發展,著名出版人的經驗之談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香港統計年刊》等官方刊物對出版業的疏忽,保存了一些史料,也有對香港出版作為產業發展的建言。《書山有路》是香港出版學會籌劃數年的成果,後兩本則是世界出版社組織編委會釆寫,它們體例頗嚴謹,主要在香港出版業界內部流傳,我的這本《半世紀風雲》還是2014年在香港書展買《江海濤濤》附送的。

《江海濤濤:香港書業的昨天 今天 明天》,2014年出版

第二類書則是對香港某一具體書店的追憶,可以視作專門的書店史:《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正如其名,是一班香港文化人如馬家輝等悼念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的文集,羅先生2006年在倉庫獨自整理書籍時不幸被埋在書堆中去世,至今令人唏噓不已。《七千零七夜 戀戀書》是身兼導演及作家的趙良駿與北角森記書店近二十年的交往寫下的深情告白,雖然森記以貓書店聞名於「貓奴」圈,但書中更多的是人與人的故事。《十年一隅:序言書室十年記念集》是序言書室組稿、編輯、出版的,但它並不限於談論這家旺角的七樓書店,可以講自己在書店的愛情故事、店員遇到的始料不及的客人怪問題,也可以發些諸如「獨立書店無前途?」、「出版的失敗經驗 點解(為何)香港書業搞成咁(這樣)」的大哉問。

《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2009年出版

第三類書則是在近五年幾乎蔚然成風的個人訪書記:《香港尋書》是這些書中僅有的內地圖書,作者是因公去香港培訓的內地法官,公務之餘順便滿足了自己作為愛書人的嗜書癖。《書店日常》和《書店現場》是本職為教師的香港作者周家盈的連續作品,設計非常臺式文青風,《書店日常》得過2017年香港出版雙年獎「出版獎」,重印過幾版,算是書店書中的「非常之作」了,我在臺灣地區甚至廣州的書店和圖書館也見過。《香港舊書店地圖》作者黃曉南是擅長釆訪財經新聞的記者,本身也是書蟲的他發掘了15家二手書店的經營之道,在整個書市特別是新書市場不景氣甚至國際連鎖書店如page one也敗走市場撤出香港的情況下,這些二手書店中居然有13家盈利或至少收支平衡,有些更是幾十年老店,實在是奇蹟!2014年開的二手書店「我的書房」,打理者不過一家三口人,現在已從一家店擴展為三家店,真可謂逆風飛翔。另外像近兩年北角Booska古本屋、老總書房、銅鑼灣寫樂屋二手日文書店、旺角九龍舊書店、油麻地貳叄書房這些由在職人員、退休人士、大學生開的書店,也都是二手書店,我前些天就實地探訪了後面三家。不過,這本書印數不多,2017年夏天在香港書展首發後不久即絕版。

《香港尋書》,2014年出版

剛出版的《漫讀香港書店十年》曾有部分篇章在網上發表,作者趙浩柏以一人之力十年間走遍九龍、新界、香港島及離島近110家獨立書店,其中專闢一節書寫的就有近60家,是目前最全的香港書店指南。雖然每節篇幅不長,但筆鋒常帶感情,因他不只是打卡式的參觀,而是經常訪書購書,與不少書店不只是主顧關係,有些已是不時聚會聊天的朋友;而且,每家書店都有作者自己拍的照片——這令我頗為羨慕,像我上周走訪中環樂文英文珍本書店,就被店員告知不可拍照。當然,這些書店有的已關門,有的暫停營業,還有的店主病故。現在由一人出版社將它們從數碼化為印刷的鉛字紀錄,說不定留存得更久遠呢。雖然,這本書印數也少。1月11日,我和作者約在上環見山書店——就是本書封面左上角那家見面,後來他又引我去拜訪了「今朝風日好」這家面積不足兩個報刊亭大小的書房。見山書店新書、二手書皆有,今朝風日好則只售賣數十年前品相較好的文史藝術類書,兩家不時會閃出個別絕版書,不過與絕大多數二手書商一樣只收現金。而之前去樂文珍本書店幫上海一位朋友買一本初版英文小說,身上現金不夠,雖然可以刷卡,但也只接受visa等國際信用卡,還好有帶卡。

香港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文件顯示,2018年公共圖書館的書本總借閱量為4620萬次,比2017年的4830萬次下跌逾200萬次。儘管如此,香港出版學會《全民閱讀調查報告2019》發現,若一本書同時有電子本和印刷本,近六成受訪者仍然選擇印刷本,選擇電子書的只有約三成,這說明香港網上閱讀/電子書未成主流——近幾年每年逾百萬人次拖箱帶包逛香港書展便是一大有力證明。而且,有這100多家以香港本地讀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獨立書店,香港書業的前途或許並不悲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書業觀察|德國書業協會何以起訴網店打折促銷:圖書定價制度
    在國內網購過書的人,應該已經對各大平臺的買贈、打折、包郵活動習以為常。但買書可以打折,並不是在哪裡都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2020年1月,德國書業協會就一紙訴狀將eBay告上法庭,控告其在2019年的聖誕季打折銷售定價圖書。對書的打折促銷和低價競爭,這在德國違反了一條已經有百年多歷史的規則——圖書定價制度。
  • 書業觀察|疫情中的俄羅斯圖書館和實體書店
    在此幾天前,我無意間聽到值班圖書管理員和同事的攀談,後者說,因為疫情,不日圖書館會閉館一段時間,改為遠程服務。我上前向管理員確認,她語帶輕鬆地說:「您說季馬說的消息嗎?他總愛嚇唬我,不會閉館的,您就放心看書吧」。看來,這次不是季馬的「危言聳聽」。3月,隨同國家圖書館一起關門的還有各大、小實體書店。圖書館閉館、書店關門,疫情期間在俄羅斯該如何閱讀?
  • 臺灣獨立書店憑什麼不擔心店租和網絡價格戰?
    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觀察幾天後發現,各展商無論書目陳列還是空間布置都充滿了濃鬱的香港書業特色——雜、小、擠。但有一處展區格外特別:一面牆上貼著臺灣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獨立書店的圖片,牆的另一面畫成老房子,幾盆綠色植物營造出一種清新之感。這裡的八成圖書只展不賣,還騰出了大片空間擺放椅子。讀者可以在這坐下看書,也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書店粉絲說笑聊天。
  • 誠品書店與臺灣書業三十年
    1983年,金石堂書店出現,窗明几淨的碩大空間很快吸引了都會中產階級。金石堂成為臺灣首家大型連鎖書店,創立排行榜,主導了臺灣出版文化。       過去各地書店是各自獨立,每家店或許還是主打容易暢銷的書,但到了金石堂時代,由於分店眾多,所以有能力決定什麼書得以成為暢銷書。
  • 書業的下一個十年,會發生什麼變化?
    曾鋒 北京開卷南昌拾得書屋的楊兆在2010年選定做庫存書店的方向,此前他在青苑書店負責進貨。楊兆寫道:「書來來去去,人走走停停,時間逝去,像水一樣平淡。」十年前的書店業發生了什麼,我們還有印象嗎?
  • 臺北書展手記:書展瘋狂打折賣書,經營書店的人怎麼看?
    臺北書展自1987年起已經舉辦超過三十年,是臺灣書業的盛會,也是一代人的記憶。近年來書展賣書低折扣促銷引起同業熱議,本文作者以一家臺灣書店店長的視角探訪書展並探討了這個問題。其中必須討論電商的興起,還有臺灣這十年來沸沸揚揚的「圖書統一訂價制」(尤其近兩年熱議該話題),兩方皆有堅實的立論與支持者。書展的低價折扣。但顯然書展也還是折扣戰的一部分。所以我想討論的問題是:書展折扣賣書,合適嗎?
  • 書業觀察|扼殺「辛迪加」:法國書店協會和亞馬遜的較量
    而被法國書店協會翻譯成法語並進行推廣的那份報導的題目便是:《亞馬遜,這個毫不留情的戰爭機器正在扼殺競爭,讓工作失去尊嚴,並威脅著我們的市中心》。可以說,在法國書店協會眼中,法國的書店與圖書行業正面臨著危險,正在被「扼殺」。1857年,革新了書店行業的位於巴黎義大利人大道15號的新書店(La Librairie nouvelle)開始發行《畫刊世界》()。
  • 2020,書業的拐點?
    書業原本平滑陡峭的增長曲線被砸出了一個大坑。2020年,歷史的偶然和時代的必然交織碰撞。開年之初,書業還在構想「未來十年」的美好願景,誰料,新冠疫情突然襲來,這隻「百年不遇」的超級「黑天鵝」,加劇了文明衝突、政治對立和認知裂痕,整個世界的秩序都被改變、被洗牌、被重組,這時,一個行業的興衰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 書店倒閉、書業萎縮,丟失了什麼?
    在大學圖書銷售方面,巴諾大學書店在全國各地擁有674家分店,其中有些分店早在1997年就已經開辦了網址;1998年又有80家分店實現了上網;1999年,巴諾大學書店成立了教材網上書店。2.老年書店老年書店作為巴諾連鎖書店的專業書店之一,以老年讀者為目標人群。
  • 「書業年度評選」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25本圖書獲獎
    1月6日下午,有著「出版界奧斯卡」美譽的「書業年度評選」頒獎典禮在北京漁陽飯店舉行,來自出版界、文化界的領袖、精英們匯聚一堂,回顧中國書業2015年改革發展的成績,並一同見證了各個獎項的揭曉。  在圖書類獎項中,《最後的耍猴人》《活著之上》《由巫到禮 釋禮歸仁》《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毛澤東傳》《路遙傳:重新開啟平凡的世界》《從0到1》《褚橙你也學不會》《孩子:挑戰》《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知味難:中國飲食之魅》《在江湖》《〈三體〉中的物理學》《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火印》《在能被記憶看到的地方》16本圖書摘得年度圖書8個分類獎項;而嚴格依據開卷公司監測的年度銷售榜單揭曉的
  • 「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路在何方?長三角書業大咖齊聚常州共同探討
    論壇以「後疫情時代書業新模式新發展」為主題,現場書業界大咖齊聚,來自鳳凰新華書店、南京先鋒書店、上海鍾書書店等三省一市知名實體書店的負責人進行主旨演講,共同分享交流「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運營經驗,探討書業發展新的運營模式。
  • 觀察少兒出版歷程:《黃金十年:中國少兒書業風雲錄》出版
    近日,首部完整記錄中國少兒出版「黃金十年」發展歷程的專著《黃金十年:中國少兒書業風雲錄》由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據了解,少兒圖書已經成為中國零售圖書市場的最大細分類,佔比約為27%;中國少兒圖書市場十年前就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少兒圖書市場。本書作者陳香為資深媒體人。
  • 逆勢前行,品質書店陸續新開南京書業構建消費新矩陣_南報網
    扶持書香中體現出城市溫度在這一特殊的年份,南京書店迅速振作,更邁開腳步走向遠方,背後是南京書店人積極創新的自救,更有南京一系列實體書店穩企扶持政策的快速出臺與落實。市場圖書消費新矩陣全國飄香相關扶持政策,解決了實體書店部分線下難題,而各項真金白銀的補貼與獎勵,則給書店以及全南京讀者帶來實打實的優惠與支持,以各種「優惠券」引導與創新競賽活動,激活書業新消費。今年3月至5月,領一張圖書消費券成為南京市民最時尚的活動之一。
  • 書業觀察|書店關門、亞馬遜不送書⋯⋯德國書業如何面對疫情
    柯恩和多比尼克書店(Cohen + Dobernigg BUCHHANDEL),是一家在漢堡的小書屋,花了兩三個小時完成了線上轉型,隨後的每一天都像聖誕季一樣忙。書店的工作人員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接收訂單,然後親手打包,再用書店自己聯繫的快遞服務寄出去;也有些顧客會自己上門取書——顧客們訂的書都打包好放在書店門口。
  • 2007臺灣圖書觀察:農業·資源·心
    著有《尋書年代》《中國時報·開卷》和《聯合報·讀書人》的年度好書名單向來是臺灣出版界和愛書人熱衷的猜謎活動。先分門別類,再就類別邀請三四位專家學者密室會議,科學家選科普書,作家和文評家選文學書,人文社科學家選人文社會書,「美好生活書」類今年首度加入了書店業者評審,「開卷」大致如此作業,青少年圖書和童書之外,總共選出「年度好書」10本,「美好生活書」10本。
  • 臺灣獨立書店何以能存活
    《深圳商報》記者發現,臺灣有以性別為主題的書店,有融咖啡館、書店、壽司店於一體的書店……其中一家書店「有河book」,位於淡水河邊喧鬧的觀光區,以鬧中取靜成為特色,還被資深書評人傅月庵贊為「臺灣風景最美的書店」。該店除了售賣圖書之外,還定期舉辦影展、詩歌交流會,從而吸引了不少愛好者,他們即使不買書,也會來店裡跟老闆聊聊電影,跟老闆娘聊聊詩歌。
  • 誠品書店香港銅鑼灣店開業 盈利存疑
    記者現場觀察,店內大部分書籍與香港大型書店定價相等,臺版書劃一以「3對1」換算,並非現時的3.8臺幣對1港元的兌換價,而場內有小量書為八五折發售。  對比一街之隔的樓上書鋪開益書店及樂文書店,前者臺版書設八至九折、後者臺版書七折起發售;而剛翻新的商務印書館銅鑼灣分店,書價也設九折至本月底。
  • 南京書業構建消費新矩陣
    扶持  書香中體現出城市溫度  在這一特殊的年份,南京書店迅速振作,更邁開腳步走向遠方,背後是南京書店人積極創新的自救,更有南京一系列實體書店穩企扶持政策的快速出臺與落實。  市場  圖書消費新矩陣全國飄香  相關扶持政策,解決了實體書店部分線下難題,而各項真金白銀的補貼與獎勵,則給書店以及全南京讀者帶來實打實的優惠與支持,以各種「優惠券」引導與創新競賽活動,激活書業新消費。  今年3月至5月,領一張圖書消費券成為南京市民最時尚的活動之一。
  • 誠品書店發布年度閱讀報告 臺灣讀者熱愛大陸圖書
    來源:海外網臺灣誠品書店近日發布2019年度閱讀報告,人文社科類的書籍在海峽兩岸暨香港各書店中文圖書銷售中,銷量均穩居第一。科幻作家劉慈欣則在最受歡迎中文作家中位居榜首。科幻題材備受關注閱讀報告顯示,人文社科類書籍佔誠品大陸書店銷售額的25%,臺灣書店的20%,香港書店的26%。文學類書籍佔比同樣較高,翻譯文學和中文文學書籍在大陸書店佔比26%,在臺灣及香港書店分別佔比22%和20%。大陸書店藝術類書籍銷售額連續3年上升,佔比達17%。
  • 第七屆全國書業社店營銷實務對接會聚焦書業融合引領產業發展
    「出版業一方面要出好書,另一方面要把好書投放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當中——這是社店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出版業面臨著新數位技術的提升的壓力,這就要求行業在內容創新的同時要進行產品、體制機制創新,甚至以出版為核心跨界融入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甚至信息媒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