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見習記者 羅昕 發自香港
2014-07-22 20:27 來源:澎湃新聞
7月22日,第二十五屆香港書展閉幕。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觀察幾天後發現,各展商無論書目陳列還是空間布置都充滿了濃鬱的香港書業特色——雜、小、擠。但有一處展區格外特別:一面牆上貼著臺灣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獨立書店的圖片,牆的另一面畫成老房子,幾盆綠色植物營造出一種清新之感。這裡的八成圖書只展不賣,還騰出了大片空間擺放椅子。讀者可以在這坐下看書,也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書店粉絲說笑聊天。
這是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首次出現在香港書展臺灣區參展。這片十多平米的空間如同一家「鬧中取靜」的獨立書店。
臺灣獨立書店租金壓力較小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臺北唐山書店的店主陳隆昊得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陸港臺三地獨立書店)面對的困境其實不同。」對於臺灣獨立書店,租金壓力與網店價格戰的衝擊相對較小,這源於官方的資金扶持與法律規範。
陳隆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臺灣獨立書店的困境主要源於二線城市書店「進書難」。「在臺灣,書店的書若賣不出去還是退回會出版社的,且進退貨的資金風險都是由出版社承擔。」陳隆昊如此類比,「臺灣出版社發給書店五本書,若不能賣出三本,基本就不賺錢。」因此,許多出版社並不樂意給二線城市的獨立書店發貨,這些書店的貨源渠道需要開拓。這也是去年三月臺灣獨立書店成立文化協會的原因之一。
相較而言,香港獨立書店基本集中在旺角、銅鑼灣,不存在「貨源」緊張的問題。然而,香港書店的租金比起臺灣、大陸都高得多。書展期間,香港序言書室老闆李達寧說:「香港租金壓力大,所以香港書店一定有一個特色——所有空間都放滿書。」在很多香港書店人看來,每個角落的書都要排得滿滿的,否則很浪費空間。「香港『二樓書店』很有名,但香港同行告訴我,隨著租金越來越高,現在都快成『十樓』書店了。」 陳隆昊笑言,「臺灣獨立書店還基本在地平面上。」
說起人們並不陌生的「網絡書店衝擊」, 陳隆昊認為這個問題在大陸最為嚴重。「香港本來就很小,地鐵便利,幾乎不需要網絡書店。」臺灣獨立書店儘管也受網絡書店影響,但《公平交易法》對此有所規範。「如果一直出六七折的折扣,那麼屬於惡意競爭。」 陳隆昊說,西方書業發達的國家對於圖書價格市場早已形成自己的秩序。如美國勞賓斯法案確保出版社對大型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的折扣公平,法國則對圖書零售價有所要求,新書出版一年內不能低於九折。但目前大陸網絡書店最低可以打到三五折,「上網買書」的風氣尤為盛行。
獨立書店尋求生存模式書店是商店,而書的文化特性又令書店和其他商店不同。近幾年,三地獨立書店都受到衝擊,不少書店紛紛關門歇業。陳隆昊告訴澎湃新聞,這兩年臺灣文化部對書業的扶持越來越大。他介紹,臺灣每個鄉鎮都有書店。獨立書店若有經營困難,向相關政府部門列出具體的營運計劃便有機會申請補助資金。此外,對於新開書店,政府也會安排資深的獨立書店人定期培訓。之前,陳隆昊因為唐山書店位於地下室,不便殘障讀者而申請修繕,而今落成了一個類似滑滑梯的下滑扶梯。「也不是每項申請都會通過,官方會組織一批專家學者進行審批。但標準並不在於這家獨立書店是否已經營業額突出,而在於申請項目是否有利書店發展。」
大陸也開始增加一系列對獨立書店的扶持。據新華社報導,去年年底大陸首次對北京、上海等12座城市的56家實體書店給予9000萬元人民幣的支持。圖書批發和零售享受為期5年的免徵增值稅優惠政策。今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貼出報導: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上海召開實體書店發展推進會,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將由12座城市擴展到12個省份。
而在商業模式極為成熟的香港,香港政府對於獨立書店並未出臺任何針對性政策。香港出版學會會長、聯合出版集團助理總裁李家駒也表示,「很多地方的政府對書店有租金上的政策,但香港沒有。」如果香港書業要和政府溝通一般找兩個部門,民政事務局或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很奇怪,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是花錢的部門,有資源但又不管文化政策。」李家駒說。
陳隆昊認為,書店的生存不能單純靠政府扶持,關鍵還是獨立書店自身尋求一種生存模式。書展期間,臺灣注書店老闆朱培綺介紹了經營理念——像在家一樣舒服自在:讀者可以在書店看書、喝咖啡、聊天甚至睡覺過夜。當然,也有人認為書店就應該是「純粹」的書店,而不應有其他副業。對此,陳隆昊並不認同:「現階段書店人的種種探索反映了傳統書店經營困境。力求改變是應對困境的必然,不過書店融入咖啡經營是不是最後的、最完整的轉變,我們也有待觀察。」他相信,將來會有更多不同的書店經營創新模式,這是一份不容易卻有意義的探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香港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