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獨立書店憑什麼不擔心店租和網絡價格戰?

2020-12-19 澎湃新聞

臺灣獨立書店憑什麼不擔心店租和網絡價格戰?

澎湃見習記者 羅昕 發自香港

2014-07-22 20:27 來源:澎湃新聞

  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展臺今年首次出現在香港書展上。跟香港比起來,臺灣獨立書店的租金壓力與網店價格戰的衝擊都相對較小,這源於臺灣文化部的資金扶持與法律規範。它的困境主要是二線城市的書店「進書難」。   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首次出現在香港書展臺灣區參展。這片十多平米的空間如同一家「鬧中取靜」的獨立書店。    

 

       7月22日,第二十五屆香港書展閉幕。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觀察幾天後發現,各展商無論書目陳列還是空間布置都充滿了濃鬱的香港書業特色——雜、小、擠。但有一處展區格外特別:一面牆上貼著臺灣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獨立書店的圖片,牆的另一面畫成老房子,幾盆綠色植物營造出一種清新之感。這裡的八成圖書只展不賣,還騰出了大片空間擺放椅子。讀者可以在這坐下看書,也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書店粉絲說笑聊天。

       這是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首次出現在香港書展臺灣區參展。這片十多平米的空間如同一家「鬧中取靜」的獨立書店。

臺灣獨立書店租金壓力較小

       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臺北唐山書店的店主陳隆昊得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陸港臺三地獨立書店)面對的困境其實不同。」對於臺灣獨立書店,租金壓力與網店價格戰的衝擊相對較小,這源於官方的資金扶持與法律規範。

       陳隆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臺灣獨立書店的困境主要源於二線城市書店「進書難」。「在臺灣,書店的書若賣不出去還是退回會出版社的,且進退貨的資金風險都是由出版社承擔。」陳隆昊如此類比,「臺灣出版社發給書店五本書,若不能賣出三本,基本就不賺錢。」因此,許多出版社並不樂意給二線城市的獨立書店發貨,這些書店的貨源渠道需要開拓。這也是去年三月臺灣獨立書店成立文化協會的原因之一。

       相較而言,香港獨立書店基本集中在旺角、銅鑼灣,不存在「貨源」緊張的問題。然而,香港書店的租金比起臺灣、大陸都高得多。書展期間,香港序言書室老闆李達寧說:「香港租金壓力大,所以香港書店一定有一個特色——所有空間都放滿書。」在很多香港書店人看來,每個角落的書都要排得滿滿的,否則很浪費空間。「香港『二樓書店』很有名,但香港同行告訴我,隨著租金越來越高,現在都快成『十樓』書店了。」 陳隆昊笑言,「臺灣獨立書店還基本在地平面上。」

       說起人們並不陌生的「網絡書店衝擊」, 陳隆昊認為這個問題在大陸最為嚴重。「香港本來就很小,地鐵便利,幾乎不需要網絡書店。」臺灣獨立書店儘管也受網絡書店影響,但《公平交易法》對此有所規範。「如果一直出六七折的折扣,那麼屬於惡意競爭。」 陳隆昊說,西方書業發達的國家對於圖書價格市場早已形成自己的秩序。如美國勞賓斯法案確保出版社對大型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的折扣公平,法國則對圖書零售價有所要求,新書出版一年內不能低於九折。但目前大陸網絡書店最低可以打到三五折,「上網買書」的風氣尤為盛行。

獨立書店尋求生存模式

       書店是商店,而書的文化特性又令書店和其他商店不同。近幾年,三地獨立書店都受到衝擊,不少書店紛紛關門歇業。陳隆昊告訴澎湃新聞,這兩年臺灣文化部對書業的扶持越來越大。他介紹,臺灣每個鄉鎮都有書店。獨立書店若有經營困難,向相關政府部門列出具體的營運計劃便有機會申請補助資金。此外,對於新開書店,政府也會安排資深的獨立書店人定期培訓。之前,陳隆昊因為唐山書店位於地下室,不便殘障讀者而申請修繕,而今落成了一個類似滑滑梯的下滑扶梯。「也不是每項申請都會通過,官方會組織一批專家學者進行審批。但標準並不在於這家獨立書店是否已經營業額突出,而在於申請項目是否有利書店發展。」

       大陸也開始增加一系列對獨立書店的扶持。據新華社報導,去年年底大陸首次對北京、上海等12座城市的56家實體書店給予9000萬元人民幣的支持。圖書批發和零售享受為期5年的免徵增值稅優惠政策。今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貼出報導: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上海召開實體書店發展推進會,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將由12座城市擴展到12個省份。

       而在商業模式極為成熟的香港,香港政府對於獨立書店並未出臺任何針對性政策。香港出版學會會長、聯合出版集團助理總裁李家駒也表示,「很多地方的政府對書店有租金上的政策,但香港沒有。」如果香港書業要和政府溝通一般找兩個部門,民政事務局或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很奇怪,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是花錢的部門,有資源但又不管文化政策。」李家駒說。

       陳隆昊認為,書店的生存不能單純靠政府扶持,關鍵還是獨立書店自身尋求一種生存模式。書展期間,臺灣注書店老闆朱培綺介紹了經營理念——像在家一樣舒服自在:讀者可以在書店看書、喝咖啡、聊天甚至睡覺過夜。當然,也有人認為書店就應該是「純粹」的書店,而不應有其他副業。對此,陳隆昊並不認同:「現階段書店人的種種探索反映了傳統書店經營困境。力求改變是應對困境的必然,不過書店融入咖啡經營是不是最後的、最完整的轉變,我們也有待觀察。」他相信,將來會有更多不同的書店經營創新模式,這是一份不容易卻有意義的探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香港書展

相關推薦

評論(75)

相關焦點

  • 臺灣獨立書店何以能存活
    (《深圳商報》7月3日)無獨有偶,北京師範大學東門外的獨立書店「野草書店」即將倒閉的消息,這兩天也在微博上傳開了。最初透露這個消息的網友獲得了兩萬多次轉發,甚至連《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也以「又一家書店要關門了」為題,予以轉發和關注。臺灣同行的成功經驗是否能為我們所借鑑呢?
  • 獨立書店 臺灣的獨特風景
    推門進去,店裡的書不會很多,甚至還有些是舊的,店裡可能還很不專業地賣咖啡、文具,甚至是香精香油、貓糧狗糧。但這樣的店,也絕不會跟別人重複,它可能呈現的是清新、老辣、激進等多種多樣的個性。「獨立書店不能消失」眾所周知,臺灣的「文化部長」龍應臺本身是一位作家,她深知獨立書店對於啟發民智的作用。上任伊始,龍應臺辦了多場「國是論壇」,第一場,就是從獨立書店的生存研究起。她認為,大人、小孩固定到社區書店看書、買書,生活的情感很強烈,「但是透過網絡買書,就少了背後的人際網絡關係!」
  • 部分實體書店逐漸沒落 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實體書店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租金壓力、網店攻城略地打響價格戰,近兩三年,在各大城市裡,曾經讓讀者流連過的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也逐漸沒落。  那些消失的曾經的書店風景:北京龍之媒、上海季風、廣州缺書店……如今總會有些愛逛書店的人前來憑弔,或在微博慨嘆,讓人不盡唏噓。  「如今愛逛書店的人未必在書店買書。
  • 臺灣獨立書店的堅守者:魅力來源於經營者個性
    「來的都是熟客,或者是從網絡上『認識』我們找上來的。很多作者也喜歡選我們這裡作新書發布會。」老闆詹正德告訴記者。僻處新北市淡水區,深藏在一連片的小吃店中,卻能吸引各地的作家和讀者慕名前來,二樓書店有河book被業界視為臺灣獨立書店的代表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臺灣獨立書店的生存狀態:小小門面,專精於某一類書籍,在鬧市喧囂中彌散安靜書香,成為一處文化地標。
  • 誠品書店與臺灣書業三十年
    1983年,金石堂書店出現,窗明几淨的碩大空間很快吸引了都會中產階級。金石堂成為臺灣首家大型連鎖書店,創立排行榜,主導了臺灣出版文化。       過去各地書店是各自獨立,每家店或許還是主打容易暢銷的書,但到了金石堂時代,由於分店眾多,所以有能力決定什麼書得以成為暢銷書。
  • 臺灣書店業邁入盈利時代 網絡書店也開始獲利
    新華網臺北9月13日電(記者裴闖陳斌華)長期以來慘澹經營的臺灣書店業通過積極調整,開拓新的經營模式,目前已邁入盈利時代。書店業「龍頭」誠品書店今年上半年終於擺脫連續15年的虧損陰影,實現盈利。隨著網絡拍賣、電子商務的風起雲湧,網絡書店也開始進入獲利時代。
  • 「不專心」是臺灣書店的核心競爭力
    自品牌-碰碰會(第8期)小記撰文=彭浪攝影=米茶、曉陽、張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8.23,米茶老師在楊梅竹斜街「書的設計店」做了一次關於臺灣小書店的碰碰會,主題叫作:「不專心」賣書的臺灣書店。生命中決定性的一瞬在風入松書店工作時,偶然得到一本《誠品講義》。據說,這是從前同事丟棄的資料中看到的,是當年誠品來大陸做書店業培訓時的講義。米茶老師拿到手裡即驚為天人,珍藏十多年至今。
  • 行攝臺灣:臺灣獨立書店——女書店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臺灣的獨立書店一向是城市中的別致景觀,不僅為當地人所愛,也吸引遊客前往。成立於1994年的女書店,坐落在臺北市新生南路,由婦運參與者、女性主義研究者以及支持女性閱讀、書寫和出版的朋友共同集資創立,是華文世界首家女性主義和性別友善書店。在書籍出版販售之外,持續舉辦相關文藝活動,近年來更協助推動臺灣性別教育,逐漸發展成女性文化生產與交流的重要空間。
  • 臺灣獨立書店紀事:簡體書曾是禁書也是暢銷書
    唐山書店的老闆陳隆昊,經營獨立書店已經超過三十年。他見證了臺灣獨立書店的興衰,本身也是個很有故事的人。  由於近年來電子書、網上書店、連鎖書店的興起,讓獨立書店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何破題?他擔當起了「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的角色,希望在沒落中救世,闖出一條獨立書店的新路子。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對於讀者而言,獨立書店的魅力在於經營者將個人懷抱、生命體悟、社會關懷等融入。在臺北期間,我陸續拜訪了十幾家獨立書店,這些店經營著舊書或相對冷門、主題獨特的書籍,但無論逼仄或寬敞,簡陋或雅致,每家店主都有自己的風格和關懷,他們猶如現代社會裡的「釘子戶」,獨自捍衛著屬於自己的領地。獨立書店已成為臺灣社會中活力的象徵,也是商業社會中溫暖的多元存在,總會讓人覺得道不孤也。
  • 臺灣ㄟ店:專賣臺灣的本土書店
    臺灣ㄟ店:專賣臺灣的本土書店臺灣ㄟ店(圖片來源:中國臺灣網) 如果想要從頭徹尾地了解臺灣,那就到「臺灣ㄟ店」吧。它藏身在臺大對面的巷子裡,外觀雖不太起眼,但裡面就像一座寶庫,儘是與臺灣有關的書籍,舉凡原住民、語言、自然生態、鐵道、人物傳記、地理、歷史、飲食文化……,種類繁多,雖然有點擁擠,卻永遠都可以發現別家書局找不到的東西。因為有感於很多人對臺灣都不了解,因此老闆吳成三在17年前開了這家書店,「以賺錢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失敗的,但這裡就是一個空間,提供所有有關臺灣本土出版品一個信息流通地方。」
  • 臺灣書店 讓閱讀成為一種文化
    記者 杜榕攝   網絡書店  不要房間的隱形書店  回顧臺灣的書店文化發展,金石堂開啟連鎖書店事業的經營,使臺灣書店業成功地邁向商業化經營的時代,後起的誠品書店則以十足文藝性的面貌,掀起精緻化閱讀的文化潮流。但今天他們在臺灣都要面臨一個同樣的對手,網絡書店。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至於重慶南路書店街的名聲,也是從日據時代散播開來。據資料記載,當時重慶南路名為「本町通」,日本人在這裡設立「臺灣書籍株式會社」出版日文中小學教科書和參考書。臺灣光復後,「臺灣書記株式會社」改名為「臺灣書店」是全臺灣第一家書店。此後大小書店、出版社都開始匯聚至此。
  • 樂讀書社:一個有態度的獨立書店
    通過搜索可以看到,所謂獨立書店,是指以經營學術文化特色圖書為主的民營書店,體系外、實體性、品位高是它的特色。如果說大型國營書店是郵輪的話,獨立書店便是一艘艘五顏六色的長尾船,點綴著文化這片海洋。  在長春,就有這麼一家特立獨行的獨立書店。它是呂冬和近60名股東一起眾籌建立,旨在為大家提供一個可以盡情發聲的文化空間,去碰撞更豐富且有深度的文化理念。
  • 專訪臺灣複合型書店開創者:光靠書店不夠,就去做一個商場
    澎湃新聞專訪了金石堂書店的創辦人之一、曾任金石堂書店副總經理的陳斌。可以說,陳斌是臺灣複合型書店的開創者。在他的帶領下,金石堂最風光時,在全臺灣開出了100多家分店,成為臺灣第一大連鎖書店。如今實體書店受到網絡的衝擊,金石堂的分店也減少了一半,但陳斌還是堅信,會有人喜歡實體書店,實體書店也不會被網絡書店完全取代。
  • 對話不流:獨立書店不因獨立而有價值
    前言「保羅喜歡遊歷全部世界的書店,他想,既然口袋的形式是店,內涵是書,而又獨立存在,那麼,『獨立書店』也未嘗不能成為自己的另一個名字,你也同意吧?他和你一樣,是愛書之人(這種人恐怕是全部宇宙中最難清除的奇妙一小撮存在)。」這是「保羅的口袋」誕生不久後,不流在豆瓣日記中寫下的片段。
  • 獨立書店的逆戰之道
    (資料圖)   文\本刊特約撰稿 朱曉劍  今年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內不少實體店面臨著經營壓力,比如著名獨立書店「單向空間」發起了眾籌,但是也已經關了兩家店;「方所」重慶店已關門了,嘉興的「烏託邦」書店在5月初做了一場直播,之後把庫存賣完就關門了,老闆重回裝修建材老本行……相對而言,獨立書店面臨的壓力更甚
  • 臺北著名24小時書店誠品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在一般老百姓看來,網絡閱讀時代,實體書店關門很正常。就算是看似敞亮,門庭若市的「幸運兒」們其實也是有苦說不出,紛紛靠著大力發展文創周邊,經營配套餐飲娛樂,以及大量承接文化活動匍匐前進。「不後退已經很好了」,這樣的知足,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 臺北小調|閱讀主義:串聯街區的獨立書店
    「溫羅汀」指的是臺大附近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構成的區域,鄰近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世新大學,方圓不到一公裡範圍內,共有三四十家不同主題的獨立書店。「溫羅汀」並非始自刻意的「造街運動」,但能繼續留存,一方面得益於學校附近濃厚的文化氣氛及固定的學生客群,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城市創意街區、城市文化名片的旅遊推廣意識興起,街區的吸引力和藝文潛力被挖掘。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