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獨立書店何以能存活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在臺灣,除了「誠品」這樣的大型連鎖書店,街巷中還生存著許多獨立書店,幾乎每家獨立書店都有一份足以立世的「營生」附著於賣書生意之上,這份「營生」如以文創產業的視角來看,就是獨特的創意形成了獨立書店不可取代的個性,使它們得以在大型書店的折扣戰中生存下來。(《深圳商報》7月3日)

無獨有偶,北京師範大學東門外的獨立書店「野草書店」即將倒閉的消息,這兩天也在微博上傳開了。最初透露這個消息的網友獲得了兩萬多次轉發,甚至連《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也以「又一家書店要關門了」為題,予以轉發和關注。

臺灣同行的成功經驗是否能為我們所借鑑呢?

《深圳商報》記者發現,臺灣有以性別為主題的書店,有融咖啡館、書店、壽司店於一體的書店……其中一家書店「有河book」,位於淡水河邊喧鬧的觀光區,以鬧中取靜成為特色,還被資深書評人傅月庵贊為「臺灣風景最美的書店」。該店除了售賣圖書之外,還定期舉辦影展、詩歌交流會,從而吸引了不少愛好者,他們即使不買書,也會來店裡跟老闆聊聊電影,跟老闆娘聊聊詩歌。

對比之下,我認為臺灣這些獨立書店的經營之道,很值得大陸同行參考,尤其是那些生存艱難的實體書店。實體書店經營不善,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受店鋪租金等成本上漲、網絡書店衝擊等因素影響,實體書店紛紛陷入生存危機。但是,實體書店只要肯動腦筋,不是一點前途都沒有的。

比如,可以在書目選擇和顧客市場的細分上精益求精。書店一定要善於總結和分析讀者的購書規律,然後有針對性地購進圖書。開在超市裡的書店,一般是孩子及女性家長光顧的多,如果可供選擇的書目太少,主流顧客不喜歡的書目又太多,久而久之就不願意光顧了。而開在學校附近的書店,則應以學生需要的圖書或人文社科類圖書為主。

銷售方式上,也應靈活多樣。比如,有些地方的人們喜歡到街頭書攤淘書,除了價格低廉外,也因為路過時能隨便拿起書看看,看好了買了就走——正規書店能否也採用類似方式呢?還有,書店的書能否邊售邊租呢?

此外,經營模式也要與時俱進。在書店裡擺個櫃檯,銷售飲料、水果、紀念品等,或是提供上網、休閒等服務,不僅可以增加書店收入,也有助於激發讀者的購書欲。超市、機場候機廳等處能兼售圖書,書店為何不能兼售其他商品呢?只要想到了辦法,相關經營執照肯定能辦下來。多措並舉,才可以提高書店收益。

書業不景氣,再加上網絡售書等的衝擊,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這是不利的一面。但只要書店經營者勇於進取和開拓,一定能找到合適的經營之路。

相關焦點

  • 獨立書店 臺灣的獨特風景
    她說,文化公民意識的覺醒,不單單只是買書,也牽涉到去什麼地方買書,讓怎樣的書店可以繼續存活下去。為此,龍應臺特地指示相關部門,出臺對獨立書店的扶持計劃,讓這道獨特的美麗風景得以延續。從2013年開始,共有八家書店獲得每家50萬元(新臺幣,下同)的補助,包括開在桃園鄉下稻田邊的「晴耕雨讀小書院」、臺中專攻兒童閱讀的「桃樂絲童書坊」、花蓮提供給原住民青少年的「雨果部落書坊」等。臺灣「文化部」媒體公關科錢佩霞科長表示,「文化部」希望藉由這樣的補助方式,鼓勵青年們回鄉創業,讓一些資訊特別匱乏的鄉鎮地區,也能有獨立書店的存在。
  • 臺灣獨立書店的堅守者:魅力來源於經營者個性
    僻處新北市淡水區,深藏在一連片的小吃店中,卻能吸引各地的作家和讀者慕名前來,二樓書店有河book被業界視為臺灣獨立書店的代表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臺灣獨立書店的生存狀態:小小門面,專精於某一類書籍,在鬧市喧囂中彌散安靜書香,成為一處文化地標。
  • 行攝臺灣:臺灣獨立書店——女書店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臺灣的獨立書店一向是城市中的別致景觀,不僅為當地人所愛,也吸引遊客前往。成立於1994年的女書店,坐落在臺北市新生南路,由婦運參與者、女性主義研究者以及支持女性閱讀、書寫和出版的朋友共同集資創立,是華文世界首家女性主義和性別友善書店。在書籍出版販售之外,持續舉辦相關文藝活動,近年來更協助推動臺灣性別教育,逐漸發展成女性文化生產與交流的重要空間。
  • 臺灣獨立書店紀事:簡體書曾是禁書也是暢銷書
    唐山書店的老闆陳隆昊,經營獨立書店已經超過三十年。他見證了臺灣獨立書店的興衰,本身也是個很有故事的人。  由於近年來電子書、網上書店、連鎖書店的興起,讓獨立書店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何破題?他擔當起了「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的角色,希望在沒落中救世,闖出一條獨立書店的新路子。
  • 臺灣獨立書店憑什麼不擔心店租和網絡價格戰?
    臺灣獨立書店憑什麼不擔心店租和網絡價格戰?跟香港比起來,臺灣獨立書店的租金壓力與網店價格戰的衝擊都相對較小,這源於臺灣文化部的資金扶持與法律規範。它的困境主要是二線城市的書店「進書難」。   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首次出現在香港書展臺灣區參展。這片十多平米的空間如同一家「鬧中取靜」的獨立書店。            7月22日,第二十五屆香港書展閉幕。
  • 獨立書店的逆戰之道
    在我對一些實體書店進行走訪和了解之後發現,儘管受疫情和行業影響,不少獨立書店通過多種方式實現「自救」,在艱難中求生存。  熱愛、專業、創意在今天的書店發展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獨立書店是以這樣的方式存在著,並日益擴大影響力。在疫情當中,各獨立書店也採取多種經營方式謀求生存之道。  熱愛決定了持續能力  這些年不少獨立書店起起落落,也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
  • 這家位於美國丹佛的獨立書店 是如何存活了44年?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有一家名為 Tattered Cover (破爛封面)的書店,創建於 1971 年的它沒有因為電商的發展掙扎於生存線上,而是憑藉當地人對其的忠誠穩步發展著,成為了美國最大的獨立書店之一。
  • 「不專心」是臺灣書店的核心競爭力
    自品牌-碰碰會(第8期)小記撰文=彭浪攝影=米茶、曉陽、張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8.23,米茶老師在楊梅竹斜街「書的設計店」做了一次關於臺灣小書店的碰碰會,主題叫作:「不專心」賣書的臺灣書店。生命中決定性的一瞬在風入松書店工作時,偶然得到一本《誠品講義》。據說,這是從前同事丟棄的資料中看到的,是當年誠品來大陸做書店業培訓時的講義。米茶老師拿到手裡即驚為天人,珍藏十多年至今。
  • 誠品,何以創下「書店神話」?
    深圳報業集團駐臺灣記者  趙 川 馬 強  凡到臺灣的遊客,都會對這裡的誠品書店留下深刻印象。  「到臺北,逛誠品」已成了許多遊客的一句口頭禪。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建築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儼然臺北的文化地標。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來臺逛書店的預習課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候季然導演,記錄了全臺灣40家獨立書店樣貌。「茉莉」以「敬天,愛人,惜物」和「環保、公益、閱讀」作為自己的理念,採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比如聘請一流設計師設計書店,聘用專業經營管理人員(如前遠流出版社總編輯傅月庵曾擔任茉莉書店書務總監),重視書籍的品相和消毒處理,引入標準化的作業流程以及積極參與社會公益等。如今,「茉莉」已成為二手書店裡的「誠品」。逛完茉莉,不禁慨嘆,何時大陸內地能出現以二手書為主體的獨立書店?
  • 全英最佳兒童書店創始人麥克法蘭:賣出兩倍於成人的圖書才能存活
    一家書店的風格必然是書店人本身風格的體現,全英最佳兒童書店創始人麥克法蘭基於兒時的夢想,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尋找樂趣、自我的書香嘉年華——月巷故事書店。然而,伴隨著倫敦經營書店的成本不斷升高,書店也面臨著難題:需要賣出兩倍於成人圖書的量才能存活。
  • 臺北小調|閱讀主義:串聯街區的獨立書店
    「溫羅汀」指的是臺大附近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構成的區域,鄰近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世新大學,方圓不到一公裡範圍內,共有三四十家不同主題的獨立書店。「溫羅汀」並非始自刻意的「造街運動」,但能繼續留存,一方面得益於學校附近濃厚的文化氣氛及固定的學生客群,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城市創意街區、城市文化名片的旅遊推廣意識興起,街區的吸引力和藝文潛力被挖掘。
  •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
    原標題: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書店不只有文學世界,我們的世界是一本大書  在與每經記者交流的四十分鐘裡,廖美立娓娓道來,談到她在黃金年華的誠品書店、談到她對做書店的一些看法、談到對獨立書店的認識、也談到了做書店如何在藝術與盈利中找到平衡。她認為,好的書店一定要有自信和信仰,做書店要紮根下去,往深處做,才能跟讀者建立長期和信賴的關係。
  • 臺灣書店 讓閱讀成為一種文化
    記者 杜榕攝   網絡書店  不要房間的隱形書店  回顧臺灣的書店文化發展,金石堂開啟連鎖書店事業的經營,使臺灣書店業成功地邁向商業化經營的時代,後起的誠品書店則以十足文藝性的面貌,掀起精緻化閱讀的文化潮流。但今天他們在臺灣都要面臨一個同樣的對手,網絡書店。
  • 誠品書店與臺灣書業三十年
    1983年,金石堂書店出現,窗明几淨的碩大空間很快吸引了都會中產階級。金石堂成為臺灣首家大型連鎖書店,創立排行榜,主導了臺灣出版文化。       過去各地書店是各自獨立,每家店或許還是主打容易暢銷的書,但到了金石堂時代,由於分店眾多,所以有能力決定什麼書得以成為暢銷書。
  • 樂讀書社:一個有態度的獨立書店
    好書加咖啡是獨立書店的主流運營模式  大公網11月3日長春訊(記者 盧冶)提到獨立書店,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書店也就罷了,加上「獨立」二字有何涵義?通過搜索可以看到,所謂獨立書店,是指以經營學術文化特色圖書為主的民營書店,體系外、實體性、品位高是它的特色。如果說大型國營書店是郵輪的話,獨立書店便是一艘艘五顏六色的長尾船,點綴著文化這片海洋。  在長春,就有這麼一家特立獨行的獨立書店。它是呂冬和近60名股東一起眾籌建立,旨在為大家提供一個可以盡情發聲的文化空間,去碰撞更豐富且有深度的文化理念。
  • 專訪臺灣複合型書店開創者:光靠書店不夠,就去做一個商場
    澎湃新聞:在臺灣,像金石堂、誠品這種形態的書店現在的生存狀況如何?陳斌:我認為金石堂最輝煌的時代應該是1986-1996這十年。就現況來講,不管是金石堂、誠品還是一些其他的獨立書店,都受到網際網路很大的影響。
  • 對話不流:獨立書店不因獨立而有價值
    9月26日,我有幸來到這裡,參與到疫情後的第一場口袋線下讀書會——「我們搖晃,我們炸裂:餘秀華與陳年喜何以令我們著迷」。口袋的眾多活動中,讀書會僅僅是其中一種。在文化沙龍的活動類型上,口袋還做出過哪些嘗試?您覺得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呢?
  • 廣州5家獨立書店紀實報告
    我喜歡獨立書店,因為它獨立,自信和安靜,就在那,可愛得等待著你的漫步探索。時常下班後,去附近的書店轉悠,看到某些文字欣欣然,看到某位姑娘怦怦然,幾個小時就悄悄然過去了,也正好躲過了下班高峰擁擠的地鐵人群。獨立書店和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靈魂所在。如果沒有,或者過少,則代表著一座城市的精神貧瘠和歷史單薄。
  • 想開書店?或許這家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能給你一些啟發
    從店名到書店的設計風格,都比較偏日式一點,這部分是有設計師朋友參與還是個人的偏好?對於獨立書店的經營,您是否有喜歡的樣本?廖宇:「讀本屋」這個店名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只是考慮到我要開的書店的目標客戶群體是80後、90後,甚至是00後,所以才避開了「書齋」、「書局」這種比較老氣的名字,而選擇了一個小清新的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