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除了「誠品」這樣的大型連鎖書店,街巷中還生存著許多獨立書店,幾乎每家獨立書店都有一份足以立世的「營生」附著於賣書生意之上,這份「營生」如以文創產業的視角來看,就是獨特的創意形成了獨立書店不可取代的個性,使它們得以在大型書店的折扣戰中生存下來。(《深圳商報》7月3日)
無獨有偶,北京師範大學東門外的獨立書店「野草書店」即將倒閉的消息,這兩天也在微博上傳開了。最初透露這個消息的網友獲得了兩萬多次轉發,甚至連《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也以「又一家書店要關門了」為題,予以轉發和關注。
臺灣同行的成功經驗是否能為我們所借鑑呢?
《深圳商報》記者發現,臺灣有以性別為主題的書店,有融咖啡館、書店、壽司店於一體的書店……其中一家書店「有河book」,位於淡水河邊喧鬧的觀光區,以鬧中取靜成為特色,還被資深書評人傅月庵贊為「臺灣風景最美的書店」。該店除了售賣圖書之外,還定期舉辦影展、詩歌交流會,從而吸引了不少愛好者,他們即使不買書,也會來店裡跟老闆聊聊電影,跟老闆娘聊聊詩歌。
對比之下,我認為臺灣這些獨立書店的經營之道,很值得大陸同行參考,尤其是那些生存艱難的實體書店。實體書店經營不善,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一些大城市,受店鋪租金等成本上漲、網絡書店衝擊等因素影響,實體書店紛紛陷入生存危機。但是,實體書店只要肯動腦筋,不是一點前途都沒有的。
比如,可以在書目選擇和顧客市場的細分上精益求精。書店一定要善於總結和分析讀者的購書規律,然後有針對性地購進圖書。開在超市裡的書店,一般是孩子及女性家長光顧的多,如果可供選擇的書目太少,主流顧客不喜歡的書目又太多,久而久之就不願意光顧了。而開在學校附近的書店,則應以學生需要的圖書或人文社科類圖書為主。
銷售方式上,也應靈活多樣。比如,有些地方的人們喜歡到街頭書攤淘書,除了價格低廉外,也因為路過時能隨便拿起書看看,看好了買了就走——正規書店能否也採用類似方式呢?還有,書店的書能否邊售邊租呢?
此外,經營模式也要與時俱進。在書店裡擺個櫃檯,銷售飲料、水果、紀念品等,或是提供上網、休閒等服務,不僅可以增加書店收入,也有助於激發讀者的購書欲。超市、機場候機廳等處能兼售圖書,書店為何不能兼售其他商品呢?只要想到了辦法,相關經營執照肯定能辦下來。多措並舉,才可以提高書店收益。
書業不景氣,再加上網絡售書等的衝擊,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這是不利的一面。但只要書店經營者勇於進取和開拓,一定能找到合適的經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