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萬邦書店一隅。 (資料圖)
文\本刊特約撰稿 朱曉劍
今年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內不少實體店面臨著經營壓力,比如著名獨立書店「單向空間」發起了眾籌,但是也已經關了兩家店;「方所」重慶店已關門了,嘉興的「烏託邦」書店在5月初做了一場直播,之後把庫存賣完就關門了,老闆重回裝修建材老本行……相對而言,獨立書店面臨的壓力更甚。在我對一些實體書店進行走訪和了解之後發現,儘管受疫情和行業影響,不少獨立書店通過多種方式實現「自救」,在艱難中求生存。
熱愛、專業、創意在今天的書店發展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獨立書店是以這樣的方式存在著,並日益擴大影響力。在疫情當中,各獨立書店也採取多種經營方式謀求生存之道。
熱愛決定了持續能力
這些年不少獨立書店起起落落,也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獨立書店雖然被譽為是「靈魂庇護所」,卻不是玩情懷的地方。與其他商業體一樣需要對行業的熱愛。在堅持經營二十年以上的獨立書店,其創始人大都是對書籍充滿了熱愛之情。比如西安「萬邦」書店的魏紅建、南京「先鋒」書店的錢曉華,在閱讀理念上,他們有著共同之處:對閱讀有著獨到的見解。
魏紅建在經營萬邦書店上並沒有刻意強調書店的獨特經營之處,而是身體力行地參與到陝西人的文化公共生活當中去,在萬邦書店裡,我們看到的主體內容,依然是書。不管是做圖書出版,還是文創產品的開發,他都力求做到與本土文化的結合與創造。「傳統文化的守護,在今天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在魏紅建的閱讀視野裡,書是呈現他的思想價值的所在。現在,書店裡專門闢出了一塊領地,販賣古舊書,引得西安的愛書人在此流連,尋找到心儀的好書。
在成都也有一家獨立書店,名為「讀本屋」,其面積不足80平方米,卻放了上萬冊圖書。店主廖宇非常喜歡書,所以開了這家書店。「選品是書店最重要的一環。」他因愛閱讀卻做得遊刃有餘,時不時去外地淘回絕版的二手書。同時,成都作家的籤名本在這裡也能買到。這看上去有些「小」的書店,他卻做得有聲有色。與讀本屋相似的是在湖南醴陵有家「百草園圖書城」,因喜好圖書,店主創業賣書,從此與書結緣,一直做到了今天。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小城市裡,我們也看到這樣默默耕耘的書店,他們以一己之力為當地居民提供閱讀服務。
始於1992年的「青苑書店」在南昌書店業裡有獨特的地位,在全國也享有盛譽。其創始人萬國英「當初因為愛書卻總不能買到喜歡的圖書而苦惱,索性在20世紀80年代自己辦起了這家小書店」。在多年的經營中,「青苑」做到的專業推薦、分類與索引,為讀者和好書之間搭起了一條最便捷的通道。但在今年也遭遇到了難題。在這種情況下,「青苑」開始做文化公共服務的供應商,為美術館、圖書館供貨成了新的業務拓展。
因為對圖書的熱愛,獨立書店也對書店這一行業的熱情持續不減。因此不管書店在發展的路上遭遇怎樣的變故,他們都能想盡各種方式持續經營下去。
專業是書店的生命線
獨立書店在風格上絢爛一點,很容易成為網紅打卡地,但書店僅僅這樣,就難以持續存活下去。在我們的身邊能夠留存下來的獨立書店更多的是講求內在品質。在華麗的外表下,它們所能做的是在專業領域的專注和奉獻。
廣州的「學而優書店」是在1994年創辦的學術型書店。這家書店見證了華南書業的發展。獨立書店在今天怎樣能存活下來?對學而優來說,需要的是定力,更需要對書店運營的思考。書店引進了咖啡館,還開始進入兒童美術教育,在他看來,這是延伸了書的深度和廣度。不僅如此,學而優以專業精神與圖書館、博物館合作開展不同的閱讀活動,這就是通過不同類型的書籍與讀者的融合,探討新的閱讀之路。在今年的疫情中,學而優最初考慮眾籌,但因擔心透支書店的信用而作罷,卻由此拓展了網絡銷售。
在天津的眾多書店中,創辦於1999年的「天澤書店」是最為特別的一個。在今年的疫情期間,「天澤書店」選擇了搬家,在7月16日重新開業。微信公眾號「綠茶」曾在《書遊記》說:「天澤的選書和分類是最專業的之一,除了必要的文學、歷史、社會、哲學等大分類外,還有民國、大學、傳教士、書店、書話等小分類,更有一些名作者的專架,如藏書家韋力專架,陳列了韋力已出大部分作品。」如今搬過新家的「天澤」更是將此做到極致。書店的規模更大,圖書品種更為豐富,從側面說明了天津愛書人的數量和品質。
專業還包括書店業務經營的專業上,比如石家莊的「晴朗文藝書店」是專門銷售與詩歌有關的書店,這看上去很小眾,卻因專業而贏得讀者口碑。店主李寒本身是翻譯家、詩人,故而其書店經營得頗有特色。即便是在疫情之下,他還是通過網絡實現銷售。像這樣的專業書店在國內還有一些,它們因專業而贏得讀者的青睞。
獨立書店的專業,讓他們在行業裡獨樹一幟。但在今年也遭遇到了不少難題,好在獨立書店也通過網絡進行銷售,「書店的生存雖然不容易,但因為有愛書人的需要,我們就堅持下去。」這才是書店人的奉獻精神。
創意讓書店更具活力
傳統書店的運營模式,在今天是很難走得通的,因此書店也需在熱愛、專業的精神之下,尋找新的業務拓展,以此帶動書店的發展。在我走訪的一些書店中,也看到獨立書店的創意,幾乎無所不在。
近兩年走訪鄭州,遇到了小而美的「我在書店」。書店面積不是很大,圖書數量也不算特別多,卻經營得有聲有色,其關鍵詞為「閱讀、創意、生活」,而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創意。我留意到書店的業務範圍比較寬泛,比如書房服務就包括設計、圖書選品等內容,體現了對愛書人的貼心與呵護。
而深圳的「尚書吧」雖然以販賣舊書為主,卻還兼顧紅酒與餐吧,提供給讀者更有品質的閱讀。我去過書店數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總的來說,是書店提供的閱讀氛圍和格調,更容易讓讀者沉浸在閱讀氛圍當中去。這大概是書店的創意總在提醒讀者:在這裡,能找到更多的閱讀樂趣。
「24小時書店不打烊」作為書店運營模式,曾被多個城市的書店複製。但這幾年的發展,也面臨一系列問題。今年5月,全球首家24小時書店「誠品書店」敦南店關門,這也似乎預示著這種書店類型的變化。
再就是作為獨立書店的舊書店常常被有意地忽略。它們大多數面積不大,環境糟糕,甚至於很難將其與獨立書店畫等號。但近年來舊書店也在持續發力,如北京的「布衣書局」、成都的「毛邊書局」相繼開設實體店,在提供舊書服務的同時也在開設講座、分享會等系列文化活動,參與到公共服務當中去,顛覆了傳統舊書店的運營模式,成為獨立書店的新亮點。
獨立書店在未來會怎樣發展?這當然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但肯定的是,只要有閱讀人群的存在,獨立書店就會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