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壺友和我說:「說他的新入手的一把全手工朱泥壺有問題」。隨即,他給我看了一個照片:卡尺量壺,說是左右相差半毫米。。。如何認識紫砂壺,在入手紫砂壺?
雖不是我的作品,不過我想公道地說一句,不要被網絡誤導,萬一產生以下四種症狀,可能再也買不到真正的好壺。
症狀一、【「美人痣」或者跳砂或者劃痕的問題】
1、「美人痣」可能是賣壺的人遇到的最多的抱怨。我這裡很多的壺身上都可能會不規則分布一些「美人痣」(鐵漬),但很多壺友認為美人痣是泥料不純的標記。我認為這是紫砂含的金屬物質的在高溫熔化形成,是原礦紫砂才會有而且都不可避免,天生的,除非人為酸洗可能會讓美人痣少一些或者「消失」。
2、跳砂也主要是原礦裡的雜質引起的,和美人痣幾乎是一個性質的東西,我不再囉嗦。
所以,我認為美人痣或者跳砂絕不是很多論壇玩壺高手眼中的「質量缺陷」! 凡是把突出壺表的某個鐵漬當成瑕疵,或者因為一顆美人痣而徹底否定一個壺,我覺得比較荒謬!
3、劃痕若在內部或者壺底或者隱蔽的地方,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有明顯劃痕,也不算瑕疵。若在大家都能容易看到的外部出現劃痕,我們也要看劃痕的深淺或粗細來判定是不是瑕疵,其實養壺的過程中包漿之後也就消失了。
症狀二、【紫砂壺隔熱性,擦火柴之說】
這個是紫砂壺最著名的謬論之一!實際好的紫砂倒滿開水,您摸壺身一樣燙手。這個只是相對於金屬器皿等傳熱較慢,但是紫砂壺具有一定的透氣性,所以會燙手的!
火柴在壺身上是不會刮著的!那是因為以前的泥料都是磨得比較粗,現在泥料有粗細之分,所以此乃繆論之一!
症狀三、【蓋子晃蕩問題】
很多玩壺的朋友要求「左右使力紋絲不動,轉動卻滑爽」,認為蓋子越嚴實就表示這壺做工越好。我的觀點:輕微晃蕩不是質量問題,更不能簡單說成是做壺水平和能力問題,否則對藝人們的辛勤付出不公平,只有明顯晃動,並且影響到壺的氣密性才可能算是質量問題。
壺友正在晃蓋子
幾乎每個初入門的朋友都會以為蓋子紋絲不動就是藝人功力「牛叉」,實際不一定是,只要你會做壺,即使你的生胚做得如何完美,壺出窯了,未必還是紋絲不動的效果。除了蓋子晃不晃,還有兩點關於蓋子的常見問題,這裡針對某些朋友的特殊嗜好做一個公開的說明。
特殊嗜好1:以蓋子晃蕩聲音大小作為晃蕩的厲害不厲害的標準
某些壺友聽聲音大小來判斷蓋子晃蕩程度,是毫無意義的無稽之談。因為只要有輕微的晃動,只要耳朵沒問題,都能聽到聲音。區別是:耳朵聽力敏銳的人,聽起來聲音大些,聽力差點的人,聽起來聲音小些。
特殊嗜好2:倒茶時不扶蓋子,是否會掉蓋的問題
之前壺友有講到:買了個壺,發現口蓋做的不好。原因很簡單,我倒茶的時候,不用手扶蓋子,它居然能掉下來。
試問:如果用倒茶傾斜時蓋子是否掉下來來驗證蓋子做的是否嚴密到位,這個玩壺觀點讓我覺得實在太可怕,太荒唐。我想反問一句:您認為在倒茶的時候,是什麼力量讓蓋子不掉呢?是靠內外氣體壓強差撐住的嗎?仿古,掇球,無論蓋子多麼晃蕩,你倒茶的時候它就是很難掉蓋子,這又說明什麼呢?我看我就不用囉嗦了,您多做實驗分析分析吧,道聽途說的理論總歸是有局限性的,人云亦云就好比被人牽著鼻子走路一樣。倒茶不用手保護蓋子,您家的壺肯定大多數的蓋子都有殘缺,所以,誰要是以倒茶掉不掉蓋為標準玩壺,真的有點離譜!
症狀四、【紫砂壺敲擊聲音之說】
每當看書或聽一些「老玩家」的經驗之談,往往會提到聽聲選壺或聽聲購壺的「小竅門」,下面談點個人見解,以供壺友參考:
敲擊聽聲音
1、泥料目數越高的壺敲擊時聲音就越清脆,而泥料目數越低的壺敲擊時聲音就越沉悶。這是因為泥料目數高時由於泥料顆粒細,胎土比較緻密,敲擊時聲音就比較清脆,比如瓷器就是這種情況;而泥料目數低做的壺,因為胎土緻密性相對要低很多,也就是說的透氣性好,敲擊時聲音就會有點發悶而顯得啞。 2、壺的形狀以及大小不同,聲音會有所區別。壺的形狀不同,則敲擊時內部共鳴的路徑不同,我們聽到的聲音就不會是一樣的;而壺的大小不同,共鳴半徑不一樣,當然也會有所區別了。 3、壺的胎體厚度不同敲擊時聲音略有差異。胎體比較厚則聲音略顯沉;而胎體薄則相對會清脆些。 4、通過敲擊壺能聽聲辨出壺本身是否有暗裂?實際情況是當你能通過敲擊而聽出壺是否有暗裂時,表明裂得很歷害了,如果只是一點點的暗裂你是聽不出來的,即使是對於老師傅來說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5、一些衝漿壺和嚴重添加化學顏料的高目數的壺,無法通過敲擊聲音辨別 6、敲擊壺體所發出的種種聲音與泥料的檔次無關,也與壺的做工好壞無關。告誡壺友們:請不要隨意敲擊紫砂壺,不小心別人的壺就給你敲破了。
症狀五、【斷水和玩倒立】
論壇上有些所謂的高手對氣密性的判斷標準是:按住壺鈕,壺立即斷水,然後捂住壺嘴,將壺倒置,蓋子不落下——我的看法:任何壺「玩倒立」——現在網絡賣壺(或賣杯)都開始流行「玩倒立」這個噱頭,我不方便多講,我只想告訴壺友們,玩倒立對部分壺起作用,絕不保證任何壺型都能玩倒立。當然,能玩倒立的壺就一定是好壺嗎?大家可以去思考的。
如何認識紫砂壺,在入手紫砂壺?我也分四篇:
一、泥料篇:
1、紫砂泥泥料三大基礎泥:紫泥、紅泥、本山綠泥。這三種泥細分又可分為不同的泥料品種。如紫泥中有清水泥、底槽青、青灰泥、紫茄泥........紅泥分黃龍山的、趙莊山的、川埠.......本山綠泥分不同礦井,不同層段,開採出來的本質也不一樣。用同一塊泥,不做的做法、燒制,出來的效果也會不同。
2、【宜興紫砂壺】的準確來說,是產自宜興丁山黃龍山的紫砂礦才製作的壺形器具,宜興境內趙莊、川埠、任墅.....的礦材,也列為【宜興紫砂】。
宜興《四號井》的段泥和紫泥礦
3、紫砂泥並不只產在宜興,其他諸如浙江、安徽甚至印度等地,也有類似宜興紫砂的礦才產出,但製成品的本質是有區別的。
4、天青泥只是一種傳說,歷史上並無絕對的參考範本,無範本,也就不應該存在這樣的說法。天應該是淡藍色的,如果出現在紫泥豬肝色的成品上,是不合理的。
5、底槽青是指原礦雞眼成對、雞眼量大、含鐵量高、砂性極重,在紫泥礦才中均勻含有本山綠泥顆粒的紫泥礦才,處於清水泥、紫泥、中槽清的下部,是質量較上乘的泥,
原礦底槽清 【四方情懷】△
6、添加石黃是為了增加泥料的水色,降低窯燒溫度,添加要適量,不然會導致泥料玻化,透氣性降低。
7、石黃屬於添加劑,因為朱泥含有大量石黃,所以朱泥又稱為石黃泥,但石黃不是朱泥。
朱泥
8、白泥並不屬於宜興紫砂,即便宜興境內也產白泥。
9、原礦緞泥=本山綠泥礦才中均勻含有紫泥的顆粒。
原礦極品青段 【六方西施】△
10、70年代之前是沒有底槽青一說的,是臺灣同胞進駐大陸紫砂收藏之後重新定義的名稱,並無歷史傳承。
二、工篇:
1、工是指一個陶手的基本製作功力,制壺過程中對壺器細節部分的處理,包括器形修整(箅子整形)、製作工具、倒邊、倒角、明針、推牆刮底.......
2、製作一把壺,要先畫圖,然後製作工具。如果工具做不好,一把壺不可能做的很好。
3、一位基本功非常紮實的陶手,未必對壺的理解能力很強。
4、工是長久練就出來的,是流水作業,長期參與製作練就出來的經驗。
三、藝篇:
1、藝是指一個陶手對器形的理解,對壺體概念的把握,對壺形部件比例的駕馭能力。
2、對壺理解能力很強的陶手,未必做出來的壺很出色
3、藝是源於自身的審美素養,對美好實物的追求,加上對傳統優秀作品的閱讀等得出來的經驗。
四、化料篇:
1、當代新紫砂器製作成品都會添加化料,
a.紫砂器成品發色偏藍的需要添加氧化鈷;
b.紫砂器成品發色偏綠的需要添加氧化鉻;
c.紫砂器成品發色偏紅的需要添加鐵紅粉;
d.白泥或境外料添加一定的鈦白粉可「打扮」成本山綠泥或緞泥;
e.境外料或略差的紅泥添加一定的鐵黃粉可「打扮」稱「金黃朱泥」;
f.一切泥料冠名中添加的前綴「金黃」或「黃金」均為杜撰,歷史上就沒有這樣的叫法,要是有也是加化料調配出來的;
2、目前大部分制壺都會額外加入一些化學元素,就連最簡單的普紫,製作成品也要添加少量的鐵紅粉的,紅泥添加的更甚。但加的化料都是按照一定的規範比例添加,目的也是為了增強泥料的特性,這種泥料製作的不用擔心會對健康產生不好的。
3、製作紫砂壺器還有用其他的幾種泥料,如墨綠泥、民國綠、玫瑰紅、黑鐵砂.......這些都是加化調配的,在當時,化學元素比泥料貴很多,添加的越多,反倒越珍貴。
看完點個「在看」支持下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