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實:加速轉型 中國報導社多舉措提升對外傳播能力

2020-12-15 中國網新聞中心

「五大外宣期刊社長談對外傳播」

中國報導雜誌社社長陳實談期刊發展

中國網9月11日訊 首屆中國期刊交易博覽會將於9月14日—16日在武漢舉行。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一支外宣期刊隊伍,中國外文局將率領所屬8家期刊網單位參展。近日,圍繞外宣期刊如何進一步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中國網記者走訪了中國報導雜誌社社長陳實。

中國網:中國報導雜誌社成立至今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了,請您介紹一下中國報導雜誌社的有關情況。

陳實:中國報導雜誌社創建於1950年,由中共中央直屬、國務院新聞辦所屬外宣機構——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主管。成立60多年來,中國報導社一直致力於報導中國,傳播友誼,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為世界和平服務。

其中,世界語是中國報導社歷史發展沿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擁有國內唯一的以世界語出版的刊物《中國報導》。這本創刊於1950年5月的刊物,是新中國第一本世界語刊物,也是我國最早的對外宣傳刊物之一,成為當時中國對外宣傳和交往的獨特工具。在西方國家對華封鎖的特殊時期,中國世界語者將民間外交工作和世界語書刊外宣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向世界傳播新中國各方面信息,為在國際社會爭取對新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做出了獨特貢獻。陳毅等國家領導人和胡愈之、巴金、楚圖南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對我社的發展十分關心。

我社還先後承辦了1986年和2004年兩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多次主辦區域性國際世界語會議和專業性的國際世界語會議,並多次組團參加在國外舉辦的各種世界語會議,增進了中國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也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2000年,《中國報導》雜誌世界語印刷版轉為網絡版,同時《中國報導》中文月刊創刊。目前,《中國報導》的世界語網絡版已經成為國際世界語最有影響的網站之一。

中國網:請介紹一下中國報導目前的發展情況。

陳實:我社目前擁有《中國報導》月刊、《世界》月刊、《小讀者》月刊和《大周末》周刊以及DM雜誌《中外文廣告》(中、英、日三個語種)等,運行新媒體周刊《中國文摘》(中、英文版),建有《中國報導》中文網站和世界語網站,並於2013年年初獲得網際網路出版服務資質。

其中,《中國報導》中文月刊定位於「決策者的時政財經參考」,旨為中央、地方和企業的決策者和領導提供最具權威性和前瞻性的資訊和觀點服務。我們的核心目標讀者群定位於各級政府工作人員和大中型企業管理者等高端人士(典型的「四高」即高職位、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人群),同時以經濟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士以及所有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知本人士為主要讀者對象。刊物內容包括以國際國內重大新聞、事件為核心的時政報導;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的宏觀經濟、以城市(群)經濟為核心的區域經濟、以企業經濟為核心的產業經濟、以金融為核心的財經領域。內容風格重理性和建設性,不平淡中庸;重觀點和影響力,不偏激炒作;重權威度和全局性,不高調空談。刊物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政經類重點期刊和全國期刊展現四家「走轉改」試點單位之一,獲準進入中共中央黨代會、全國「兩會」、博鰲亞洲論壇、財富論壇等重大會議參會人員駐地及新聞中心,省級黨委、政府政務會議或接待的國賓館、一線省會城市機場候機樓、酒店系統。海外讀者分布在香港地區,美國、歐洲、日本等外文局海外機構所在地。每期直接影響12萬高端精英人士,並被人民網、中國網等多家媒體轉載。

多語種多平臺移動閱讀新媒體項目《中國文摘》,肩負著「以新媒體的方式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重要使命,精選全球媒體與智庫的優質內容,針對國際時政、財經大事表達中國立場、中國觀點,並主動回應國外媒體與受眾關注的中國話題,努力為「關心關注中國發展」的讀者提供一份「有深度、不深奧」的新媒體讀物,提供「指掌間的經濟時評」。該項目於2012年成功入選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立項以來短短時間裡,《中國文摘》已經全面支持蘋果、安卓以及WIN8系統的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成功構建了中英文網站,並發布「歌華有線」高畫質電視版,初步形成了中、英雙語種,網際網路、電信網、有線電視網三網跨界融合,手機、pad、電腦和電視四屏聯動的產品發展新格局覆,海外讀者範圍包括美國、英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近年來我們還藉助世界語這一獨具特色的渠道和平臺,先後與內蒙古自治區外宣辦、山東省外宣辦、蘇州市外宣辦、青島市外宣辦、鄂爾多斯市外宣辦合作,在亞洲的蒙古、越南、韓國及北歐的冰島、瑞典、荷蘭策劃發起並成功舉辦了一系列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得到了外交部、國務院新聞辦、孔子學院、我駐外大使館、國外友好團體和協會組織等機構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為國內文化資源、地方城市、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平臺,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響。

中國網:中國報導社在未來的發展,特別是對外傳播中有怎樣的規劃?

陳實:面臨著媒體傳播形式和內容的巨大變化,包括新媒體對期刊的影響和衝擊,期刊面臨著轉型的迫切要求。對於我們社來說,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順應期刊市場的變化趨勢,融入市場競爭,通過增強自身影響力和競爭力,提升品牌影響力。當然,充分運用我們既有的資源和積累的經驗,做好對外傳播工作。具體而言,中國報導社將著力樹立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將自身打造成一個有深厚文化積澱、優秀人才薈萃、充滿競爭活力、極具創新動力,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全媒體傳媒企業實體和綜合文化傳播平臺。

下一步,我們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拓展對外傳播能力和適應市場需求。市場化,也就是面向市場,樹立客戶服務意識和客戶管理意識,推出符合客戶需求的文化產品,創市場美譽、贏客戶之心,將產品變為商品。專業化,不斷精通業務、追求卓越;建立專業化的工作機制;吸納專業化人才,積聚專業化管理、業務及營銷隊伍,不斷提升專業品質的工作質量。品牌化,結合旗下資源,以「中國報導」為主品牌,同時打造《中國報導》雜誌、《中國文摘》、世界語等特色品牌,使鮮明的品牌形象一脈相承且深入人心。

 

相關焦點

  • 中國對外傳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虎嗅網
    1983年新華社國際部制定了《關於國內外事報導的一般原則》,開始強化記者的「真實、全面、及時」的「新聞意識」,提升記者的新聞理論素養,改革國際新聞寫作範式。1987年7月,中宣部、中央對外宣傳小組、新華社聯合發出《關於改進新聞報導若干問題的意見》,《意見》指出新聞報導要具有時效性,要正確處理正面報導與負面報導的關係,要注重社會效果,要注重新聞與外交的關係。
  • 英語電視節目對外傳播策略分析
    原標題:英語電視節目對外傳播策略分析 中國電視要實現全球傳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提升對外傳播的影響力,需要改變傳播觀念和傳播機制,也應該積極進行傳播策略上的創新,探索中國電視對外傳播的最佳路徑和模式。
  •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考驗對外傳播能力
    《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有效發揮媒介傳播力,第一時間公開信息,主動設置議題,搶佔國際輿論制高點,向世界展示中國「戰疫」信心,對外傳播能力明顯提升。例如,新華社及時對外公布數據,並特設「疫情立證」通道,遏制謠言的傳播;《中國新聞周刊》設置世界頂級流行病學家、臨床醫生、病毒學家三個方面欄目,並用英文版介紹了新冠病毒的危害以及中國的「防控之治」;《人民日報》多媒體平臺通過採訪鍾南山院士和眾多著名醫學專家,整合發布《打贏病毒「殲滅戰」》直播,提升了報導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 《中國東協報導》(英文)創刊 多媒體實現東協全覆蓋
    楊陳 攝   中新網南寧1月15日電(記者 楊陳)由中國外文局主管、中國報導雜誌社主辦的國家級英文月刊——《中國東協報導》(英文名:ChinaReportASEAN)15日在廣西南寧舉行創刊發布會。該刊致力於打造成多媒體多終端中國財經資訊媒體平臺,實現對東協國家的全覆蓋。
  • 「攜手合作 共克時艱:中國企業的國際戰疫」雲論壇成功舉辦
    本次雲論壇由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國資委宣傳工作局指導,中國外文局主辦,中國報導社、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文化中心(籌)承辦,中國報導社·企業外宣智慧傳播工作室出品。會議在中國網、騰訊視頻等平臺播出,實時在線觀看網友超過200萬人次。
  • 基於語料庫的人民網對外傳播英文報導特點研究
    關鍵詞:人民網;對外傳播;英文報導;語料庫 1 引言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國際地位也日益提高,已經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到國際事務的處理當中,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早已與往昔不同。然而在國際輿論場上,中國卻依舊面臨著西強我弱的舊秩序,主流媒體的對外傳播壓力重重。
  • 中國日報社:加快融合發展步伐 推動國際傳播事業發展
    原標題: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 | 中國日報社:加快融合發展步伐 推動國際傳播事業發展 中國日報作為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國際傳播重點媒體,多年來積極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站在新時代高度傳播中國、影響世界,努力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讀懂中國作出新貢獻。
  • 210222-對外傳播工作切忌內宣化
    目前,國內大多數關於「內外有別」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多是從新聞等節目內容層面入手,分析如何應該針對受眾的差異來改進內容供給側及相關節目理念,從國內外傳播環境、傳播內涵、運行體系等角度入手,分析對外傳播在理念、運行、渠道等方面如何做到「內外有別」,以適應當地監管體系、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特點等。
  • 中國日報社與山西籤署國際傳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4月20日,中國日報社與山西省委宣傳部在太原籤署國際傳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舉行了中國日報網山西英文頻道開通儀式。雙方本著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共謀發展的宗旨,將在國際傳播領域建立全方位、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國日報總編輯朱靈,山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胡蘇平等領導同志出席了儀式。中國日報副總編輯王浩和山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外宣辦主任郭玉福籤署了國際傳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中國報導社參加中國東協媒體合作成果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東協媒體交流年」開幕式的賀信中肯定了舉辦中國—東協媒體交流年是深化雙方戰略夥伴關係的重要舉措,希望雙方媒體為共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作出重大貢獻。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高建民、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黃俊華,中國東協中心秘書長陳德海,寮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泰國、印尼等東協國家多位部級領導出席成果展並巡展。成果展將近幾年的中國—東協媒體合作成果生動形象展示出來,給巡展的中外領導和嘉賓留下深刻印象。
  • 中國報導與印象文化達成戰略合作
    12月10日,中國報導《文化中國》頻道與北京印象藍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印象文化)企業形象傳播戰略合作單位授牌儀式在北京航天商務舉行。中國報導《文化中國》頻道主編陳衛明、文化中國頻道《長徵精神》欄目主任沈德福與印象文化總經理丁曉及雙方代表,就共同建立企業品牌形象傳播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人民日報評論部:增強對外傳播的「自塑能力」
    將一個客觀真實的中國呈現在世界面前,讓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中國聲音,關鍵在於加強中國自身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48字「職責使命論」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傳播格局中,如何實現這一要求?
  • 2018事業單位:中國報導雜誌社面向局內外招聘
    2018事業單位:中國報導雜誌社面向局內外招聘由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國報導雜誌社,招聘,事業單位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事業單位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世界知名機器人公司安川電機(中國)與阿里雲合作,加速數位化轉型
    【獵雲網(微信號:)北京】2月1日報導諸多科技公司正攜手阿里雲加速數位化轉型。2月1日,阿里雲方面透露世界知名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安川電機(中國)正與之攜手加速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的數位化轉型。就在前一日,阿里雲日本大區的第二個可用區開放服務,新的可用區將當地的雲計算、人工智慧服務能力擴大了一倍。安川電機(中國)是世界知名的工業機器人公司。
  • ...勠力同心提升攻堅克難的能力---科技日報社新聞研究所黨支部...
    學習十九大報告,不在比誰讀了多少遍,而在於通過十九大報告的學習,自己的思想覺悟、思維水平是否真有提升,自己的做事水平、攻堅克難的能力是否有新的跨越。十九大報告通篇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在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續寫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 大力推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對外傳播
    作者:湖南師範大學校長 蔣洪新  當今中國,正處於從現代化大國向現代化強國轉型的時間節點。我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中華民族的逐步復興,贏得了很多友好國家和民族的歡迎稱讚,但也受到了一些國家的猜疑、否定和抨擊,「中國威脅論」因此浮出水面,少數國家甚至開始對中國實施圍堵遏制戰略。對此,我們一方面應保持自信、自立、自強、自尊的定力;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樹立好中國的國際形象。要做到這兩點,當代中華民族必須大力推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對外傳播。
  • 《人民日報》基於Twitter平臺的對外傳播情況研究
    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理論觀點,而「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充分發揮對外傳播的能力,讓世界進一步理解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內涵。 人民網創辦於1997年1月1日,是《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網絡信息交流平臺。
  • 中國外文局與北外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國家對外傳播能力...
    中國網 趙娜攝影中國網6月16日訊(記者趙娜)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簡稱「中國外文局」)與北京外國語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京舉行。雙方將在學科建設、重大課題項目合作、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新媒體產品創新以及國際與交流合作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中國外文局局長張福海、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社長蔡劍峰等出席籤約儀式,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王剛毅主持籤約儀式。
  • 《人民日報》推特(Twitter)對外傳播的策略分析
    每當國內有重大事件發生時,媒體的海外社交帳號都會集中輸出大量相關報導,這也是最容易暴露問題的時候。為了探討國內媒體對外傳播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法,我們選取《人民日報》的推特(Twitter)帳號,考察其在十九大期間的表現,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整理與深入分析,希望能夠為國內媒體突破對外傳播困境提供參考,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1.
  • 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實施路徑 雖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經走進國際輿論場,但是國際社會和境外輿論對這一理念的深入解讀與轉化較少,各方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心還有待提升。面對新形勢,中國應更有能力、也更善於傳播自己的主張,進一步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使其成為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