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的國民黨為什麼失去自己的黨員?——專訪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奇生
1947年9月,國民黨將其黨員團員一律重新登記為黨員,合併後其黨員人數超過1000萬。但到1948年11月,登記為國民黨員者僅132萬。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失去了90%的黨員,國民黨迅速崩潰出人意料,國民黨史研究者王奇生發現了其背後隱藏的真相
文|《小康》記者 蘇楓
國民黨政權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黨治政權,並採用一黨獨裁形式統治中國大陸22年。如果以西方議會政黨輪流執政的標準衡量,一黨連續執政20餘年,相當難得。但如依中國傳統王朝統治周期而論,執政22年只能算是個短命王朝。
貌似強大的國民黨黨治,為什麼這麼快就趨於衰朽?2003年,國民黨史研究者王奇生出版《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組織形態》,從組織形態角度分析了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書出來後,政界、學界的反響大大出乎王奇生的預料——有人批評王奇生是「成王敗寇」的代表,也有人攻擊他在為國民黨唱讚歌;臺灣的歷史學界則認為這本書是「大陸學界意識形態色彩最淡的國民黨史」。幾個省市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竟然把這本書列為黨員教育讀本。
2010年,王奇生先後去過兩次臺灣,在史料方面,補充了臺北「國史館」、黨史館和「中研院」近代史所的藏檔以及近年剛剛開放的蔣介石日記,對國民黨崩潰原因作了更深入的探討,新版書被《亞洲周刊》評為2010年度華文十大好書之一。
國民黨是一個弱勢獨裁政黨執政能力「甚弱」
《小康》:「弱勢」與「獨裁」這兩個詞表面看起來的含義是相悖的,《黨員、黨權與黨爭》全書的核心觀點是「1924~1949年的中國國民黨是一個弱勢獨裁政黨」。請您具體闡釋「弱勢獨裁」這個概念。
王奇生:國民黨在大陸時期的執政理念是「黨外無黨」,「一黨治國」。但其獨裁之心有餘,獨裁之力不足,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其「執政能力」甚弱。名義上,國民黨在大陸執政22年(1927~1949),實際上,它自始至終沒有真正在全國範圍內行使其統治權力。在人們的觀念中,「獨裁」常與「強權」相聯繫。實際上,獨裁政黨也有強弱之分。國民黨是一個老黨,一個大黨,卻從來不是一個具有嚴密組織和高度內聚力的政黨。國民黨雖然具有強烈的一黨獨裁意識,但其「黨力」相對於中國的國家規模而言,並不強大。所以我稱之為「弱勢獨裁政黨」。
《小康》:請問有什麼史實能夠證明國民黨是一個「弱勢獨裁」政黨?
王奇生:1927~1937年所謂的「黃金十年」,國民黨政府能穩穩掌握的,只有江、浙兩省,另外在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數省,國民黨還有相當程度的控制力,其他各省要麼是地方實力派盤據,要麼淪為日本殖民地(1931年以後的東北)和半殖民地(1935以後的華北),還有一部分是中共的革命根據地。直至抗戰前夕,國民黨政府僅控制了25%的國土和66%的人口。抗戰爆發後,大半個中國相繼淪陷,國民黨政府內遷重慶,統治地區也侷促於西南數省。抗戰結束後不久,國共內戰就開始了,國民黨旋即撤出大陸。所以,在國民黨「統治」中國的22年中,真正的版圖從未遍及全國。這是就統治的「廣度」而言。
再從統治的「深度」來看,抗戰以前,國民黨政權的垂直控制末端基本上停留在縣衙門,一切政令下達到縣政府以後,再無法向下推進。1934年在全國推行保甲制度,形式上十分嚴密,實際上並未做到。比如清查戶口是保甲的一項基本職能,但直至1949年,國民黨中央始終不知全國的人口確數,省縣地方政府也不知本省本縣的人口數字。除了人口,全國的土地面積也是一筆糊塗帳。國民黨政府曾考慮過丈量土地,但限於人力財力不夠而未能進行。中央政府也無力徵收土地稅,只好將土地稅讓給地方政府去徵收。地方政府徵收田賦的依據,還是明清兩代傳下來的早已殘缺不全的「魚鱗圖冊」。
國民黨自身的組織能力也有限。1937年抗戰前夕,國民黨的普通黨員共計52萬人。再看中共,1949年10月,中共黨員449萬,到1958年增至1245萬。國民黨無力深入基層,戰前十年基本上是「上層有黨,下層無黨,城市有黨,鄉村無黨」。在社會整合方面,國民黨的組織未能深入到社會底層和輻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三四十年代的大量資料顯示,國民黨在廣大農村基層社會的影響甚至不如鄉村教會組織和秘密社會團體。以四川為例,該省哥老會的勢力和影響遠遠超過了國民黨。蔣介石依賴特務實行控制,與其說是其鐵腕權力的表現,不如說是他在黨機器軟弱無能,無法控制政治和社會局面之下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