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名聲如雷貫耳,共同撐起了中國文化的唐宋盛世。「唐宋八大家」之名,始於明代「唐宋派」古文家茅坤所編的《唐宋八大家文鈔》。那麼,在另一個堪稱文化勃興時期的明清時代,有沒有具備類似地位的文學家可以並稱呢?
2001年,國學大師錢仲聯便提出了「明清八大家」的概念並主編了八人文選。被他選入八大家的文學家有:
明代劉基、歸有光、王世貞。
清代顧炎武、姚鼐、張惠言、龔自珍、曾國藩。
名列「明清八大家」之首的劉基(1311-1375),字伯溫。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他的散文體裁多樣,風格古樸,諷刺小品尤為出色,《明史》本傳稱其「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列為一代文宗」,作品編為《誠意伯文集》,代表文作《賣柑者言》。
歸有光(1507-1571),明中「唐宋派」代表,時稱「今之歐陽修」,可見在明朝歸有光的文學地位已經極為崇高。他崇尚唐宋古文,散文風格樸實,感情真摯,後人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於水利、經學方面也很有建樹。代表文作《項脊軒志》。
王世貞(1526-1590),明代文壇「後七子」領袖,與歸有光不分軒輊。他主張做詩效法盛唐,崇尚漢魏文章的古樸,宣揚做詩應重拾文學性。對戲曲、書畫、史學皆有深入研究。代表文作《藝苑卮言》。
顧炎武(1613-1682),清初「三大儒」(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之一,清代學術的開山之祖。顧炎武散文貫徹著"經世致用"的寫作原則,體現出作者對社會、人生的高度關懷,語言簡潔凝練,文風樸實無華。代表文作《吳同初行狀》、《書吳潘二子事》。
姚鼐(1732-1815),清代「桐城派」代表,姚鼐文宗方苞,師承劉大櫆,主張「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於辭章的基礎上,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代表文作《登泰山記》。
張惠言(1761-1802),清代「陽湖派」代表,經學家,精於《易》學,專研虞翻、鄭玄等人論述。在散文創作和散文編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文風受桐城派影響,綜合唐宋古文之長,文筆樸質。代表文作《送錢魯斯序》。
龔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文章批判封建統治的腐朽,呼喚統治者進行改良,思想內容豐富深刻。龔文區別於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兩漢古文的一個獨特的發展,開創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風氣。代表作《病梅館記》。
曾國藩(1811-1872),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湘鄉派」創始人。他的古文散文音韻鏗鏘,氣勢恢宏豪邁,宗法桐城,但有所變革、發展,對清末民初文壇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唐宋八大家#
本文由異色陽光故事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