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文言文、古典詩詞佔的比例不小,說明我們的教育部門對祖國傳統文化很重視,也充分意識到了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學對於培養中小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作用。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不過,很多的文言文教學,大都停留在解釋字詞和翻譯的層次,似乎在寫作上的示範作用還挖掘得不夠深,其實,文言文對於中小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大作用,甚至會起關鍵作用。
選什麼
唐宋八大家文最適合做示範
中小學語文教材當中對於文言文的選擇,是相當全面的,從先秦諸子、兩漢文賦到晉宋文章、唐宋八大家作品,乃至明清小說、小品,都有涉及,例如《論語》若干則、《孟子》節選、《與陳伯之書》、《馬說》、《師說》、《醉翁亭記》、《石鐘山記》、《送東陽馬生序》、《促織》等等。
這些國學經典作品從各個角度豐富和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素養。不過,從短期實用的角度而言,想要快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尤其是寫作水平,還是以唐宋八大家文為上,這和題材、結構、表達方式有很大關係。
唐宋八大家文和現代寫作語境、要求等要素最為貼近,示範性更大。《論語》是極高的國學寶典,值得用一生去學習,去體會,不過其零碎性、語錄體的方式,對於作文寫作的示範作用可能需要若干年的積累才能體現出來,而唐宋八大家文則不同,它們往往就是結構完整的論說文或記敘文,篇幅又短小,語句也精煉,分明就是唐宋大家寫作的優秀作文,其示範作用近在眼前,隨手可學。
為什麼
韓柳蘇等人的文章與中學寫作實踐最貼近
中學生寫作拼的是拳拳見力,刀刀見血的功夫,而且呈現在考卷上給改卷老師審閱的時間也就是那麼幾分鐘,如何抓眼球,在短時間內給老師留下極好的印象,短而精而優美,還要有力度,這就得講究謀篇布局的戰術原則。
唐宋散文八大家當年寫文章,雖然不是每篇都是應試作文,但他們為了吸引注意力,是花了很大心思的,就那麼千來字,甚至只有兩三百字,就要決定傳播效果,在文章結構和遣詞用句上是花了很多心思琢磨的。宋朝是個文化極其發達的時代,文章多,過目就忘了,想要流傳,就得有寫作技巧。
例如韓愈的《馬說》,一千字都不到,將人才選拔的種種弊端講得到位而形象,從識才的誤才,到人才的被摧殘、被耽誤,都面面俱到地交代到了,而且很有形象性。中學生想要在極短的篇幅內生動形象而又深刻地講清楚一個道理,《馬說》就是值得借鑑的。如此短小精悍的好文,如果僅僅停留在學習字詞的層次上,實在是太可惜了,傳流千古的經典文章,其主要功能還是在寫作示範上,如果教學上沒有達到這一點,真正是入寶山卻空手而回。
再如寫景,平白的描述很容易讓你的文字被淹沒掉,要出奇,要抓特點,而且是想不到的特點,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在這方面太有才了,將水寫成空氣,魚兒如同在空中飄浮,以此表現水的能見度、清澈度,這神來之筆不能光是讀懂,還要轉移升華,轉移升華為學生描摹事物景色的能力。長篇的寫景很容易陷入俗套,如果能向柳宗元那樣用一個新奇的設想,出奇的創意,作文得分不高才怪,而且也有助於將來走入社會後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
再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我們要學習的是它如何精確地抓住事物的關鍵,例如「環滁皆山也」,然後一層一層地剝開,圍繞,最後主題落到「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點上。說實在話,社交網絡上很多抓眼球的文章,就是用的《醉翁亭記》這種結構和語言模式,層層深入,同時又欲擒故縱,且語言描寫精煉,往往能贏得巨大的傳播效果,寫作文也是如此。
如何提高
反覆地誦讀和模仿是正道
有這麼些經典範文,千萬不能讓它們躺在課本裡睡覺,而要讓它們立起來,凸顯起來,其主要的辦法就是多誦讀,反覆朗讀。
古人經常背誦範文,朗誦範文,那是有道理的。因為文字這玩意兒,跟體育和藝術一樣,要反覆熟悉範本,反覆練習,多次的熟悉就是練習,多次的練習就是提高,這樣才能深入內心,最終成為一種技能。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在這種基礎上,就算不會寫詩,但也會吟詩,講究的就是通過熟悉文本,然後寫出好的作品。
因此,多朗誦文言文也是一門正式的功課,如果專門組織進行誦讀,對於寫作會有事半功倍之效。可惜,很多同學只是停留在熟悉字詞、讀懂文章的層面上。
也許有人疑問,連文章都不懂,多讀何為?殊不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學習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古典文學作品,反覆熟悉是必不可少的。熟悉文本,不僅能很好地理解文意,更進一步,文本寫作的技巧、結構等藝術因素,也能漸漸凸顯出來,這也是潛移默化的作用,光是教學分析,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
教師做法
對文言文閱讀和學習要有熱情
當今的中小學語文教師,素質一年年地在提高,很多在文言文素養方面頗有造詣。當然,高深的專業素養如果能配合熱情,對於學生而言就更是福音了。
因為,一個教師的教學熱情是能傳遞給學生的,從而轉為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魯迅幼年的那位私塾先生壽鏡吾,搖頭晃腦讀古文,雖然其狀可笑,但是也看得出他對於自己所教的內容是充滿熱情的,這對於幼年魯迅文化素養的培養,肯定有積極的作用。
因此,教師要有對於古典文化傳播和學習的熱情,文言文才能活起來,轉化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例如,對於劉禹錫《陋室銘》的學習,記者中學時代的老師,喜歡模仿其進行寫作,描述自己的教師宿舍,而且還和學生進行交流,在這個模仿和交流的過程中,等於是反覆讓學生咀嚼該文的精華,不知不覺地這些內容就變成了我們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
總之,要提高寫作水平,不要捨近求遠,要把中小學課本裡現成的文言文好好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