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畫家黃公望寫山水訣,概括山水畫技法

2020-12-19 騰訊網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黃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陸堅,字子久,號一峰,江浙行省常熟縣人,元代畫家。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作經驗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黃公望《快雪時晴圖》

黃公望學識淵博,工書法,通音律,能詩文,鍾嗣成說他:「公之學問,不在人下,天下之事,無所不知,薄技小藝亦不棄。」50歲才開始學繪畫,曾得到趙孟的指教,陶宗儀說他「畫山水宗董、巨」。黃公望自稱為「松雪齋中小學生」,重視寫生,常在風景名勝地隨筆摹寫,其水墨山水尤為出色,創立了淺,代表作為《富春山居圖》,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其著作有《山水訣》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理論著作。

黃公望和吳鎮、倪瓚、王蒙並稱為「元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是元代的著名畫家,其中倪瓚和王蒙都曾向他請教過,他的畫風對宋代以來的畫法有創新,對明清的山水畫發展有很大影響。明代評論家王世貞評論說他的畫法「無筆不靈,無筆不趣,於宋法之外,又開生面。」山水畫於「大痴、黃鶴(王蒙)又一變也。」

黃公望寫山水訣

1.近代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筆法樹石。各不相似。學者當盡心焉。

2.樹要四面倶有幹預枝。蓋取其圓潤。

3.樹要有身份、畫家謂之紐子。要折搭得中。樹身各要有發生。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立軸,絹本,淺絳,橫57.2釐米,縱139.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4.樹要偃仰稀密相間。有葉樹枝軟。面後皆有仰枝。

5.畫石之法。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漸用濃墨者為上。

6.石無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圓之法。須方多圓少。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立軸,紙本,設色,橫43.8釐米,縱101.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7.董源坡腳下多有碎石。乃畫建康山勢。董石謂之麻皮皴。坡腳先向筆畫邊皴起。然後用淡墨破其深凹處。著色不離乎此。石著色要重。

8.董源小山石。謂之礬頭。山中有雲氣。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滲軟。下有沙地。用淡墨掃。屈曲為之。再用淡墨破。

9.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長卷,紙本,水墨,縱33釐米,橫636.9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0.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用描處糊突其筆。謂之有墨。水筆不動描法。謂之有筆。此畫家緊要處。山石樹木皆用此。

11.大概樹要填空。(去聲)小樹大樹。一偃一仰。向背濃淡。各不可相犯。繁處間疏處。須要得中。若畫得純熟。自然筆法出現。

12.畫石之妙。用藤黃水浸入墨筆。自然潤色。不可用多。多則要滯筆。間用螺靑入墨亦妙。呉妝容易入眼。便墨士氣。

黃公望,快雪時晴圖卷局部,紙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3.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分外有發生之意。登樓望空闊處氣韻。看雲採。即是山頭景物。李成郭煕。皆用此法。郭煕畫石如雲。古人云。天開園畫者是也。

14.山水中惟水口最難畫。

15.遠水無痕。遠人無目。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立軸,絹本,水墨,縱117.2釐米,橫55.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6.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斷脈。要取活流之源。

17.山頭要折搭轉換。山脈皆順。此活法也。眾峰如相揖遜。萬樹相從。如大軍領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寫真山之形也。

18.山坡中可以置屋舎。水中可置小艇。從此有生氣。山腰用雲氣。見得山勢高不可測。

黃公望,富春大嶺圖,紙本墨筆,縱74.2釐米,橫36釐米。南京博物館藏。

19.畫石之法。最要形象不悪。石有三面。或在上。在左側。皆可為面。臨筆之際。殆要取用。

20.山下有水潭謂之瀬。畫此甚存生意。四邊用樹簇之。

21.畫一窠一石。當逸墨撇脫。有士人家風。才多便入畫工之流矣。

22.或畫山水一幅。先立題目。然後著筆。若無題目。便不成畫。更要記春夏秋冬景色。春則萬物發生。夏則樹木繁冗。秋則萬象粛殺。冬則煙雲黯淡。天色模糊。能畫此者為上矣。

23.李成畫坡腳。須要數層。取其溼厚。米元章論李光丞有後代兒孫昌盛。果出為官者最多。畫亦有風水存焉。

24.松樹不見根。喻君子在野。雜樹喻小人崢嶸之意。

丘壑林巒 立軸

25.夏山欲雨。要帶水筆。山上有石。小塊堆其上。謂之礬頭。用水筆暈開。加淡螺靑。又是一般秀潤。畫不過意思而已。

26.冬景借地為雪。要薄粉暈山頭。

27.山水之法。在乎臨機應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遠近相映。大概與寫字一般。以熟為妙。紙上難畫。絹上礬了好著筆。好用顏色。易入眼。先命題目。此謂之上品。古人作畫。胸次寬闊。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畫法盡矣。

山水 立軸

28.好絹用水噴溼。石上槌眼匾。然後上幀子。礬法春秋膠礬停。夏日膠多礬少。冬天礬多膠少。

29.著色螺青拂石上。藤黃入墨。畫樹甚色潤好看。

30.作畫只是個理字最緊要。吳融詩云:良工善得丹靑理。

陡壑密林 立軸

31.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32.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

秋山雨霽 立軸

33、山水之作,昉自漢唐,古筆遺墨,不復多見。米南宮評品稱董北苑無半點李成、範寬俗氣,一片江南景也。厥後僧巨然、陸道士皆宗其法,陸筆罕見,然筆往往有之,亦有逼於董者。其有學於然者曰:「江貫道用墨輕淡勻潔,林木樹葉,排列珠琲,宋人亦珍之,視然則大有逕庭矣。」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原創|黃公望在《寫山水訣》提出畫有四忌、我說寫畫須熟
    王慕石語:我認為作畫時如果只將心思放在墨筆的渲染上,就會用墨過於精工,即使畫出石頭的三面,但終究不是高雅之士所擅長之事,這也就是黃公望所說的作畫時出現的甜、邪、熟、賴弊病。所以,畫家在筆墨上尤其需要辨別明白雅俗。
  •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的皴法14種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的皴法: 1.折帶皴 又稱「側縱」。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一種表現方折山石的皴法。元代倪瓚融合各家皴法以寫太湖山石創用之。
  • 元四大家分別指誰 他們有何存世作品 使用何特殊繪畫技法
    「元四大家」在明代中葉被認為是:趙孟、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痴道人)、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明末董其昌等認為趙孟應有更高的位置,而替換上了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子,其他別號很多)。因皆在筆墨技法上成就顯著,畫山水以寄託清高避世的情感,對文人山水畫典範的形成做出貢獻,而在畫史上被稱作「元季四大家」。
  • 用AI論證中國山水畫的「紋理再現」?白慎謙等批駁
    楊崇和認為,這是因為山石紋理本身的二維特性更適合中國筆墨山水畫這種平面藝術,也更容易用書寫的技法來呈現。因此受到文人的關注和追捧。最終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主流。 由此,楊崇和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畫家關注如何再現自然景物的立體感,中國畫家則關注山石表面的紋理,將看到的自然紋理呈現在畫作中。山水畫中的皴法、點苔等就是再現的手法。」
  • 今天我們如何欣賞山水畫:談山水畫的筆墨、程式、自然
    中國畫與書法淵源已久,元代趙孟頫「書畫同源」說將書意之筆正式引入畫面,通過他及後代畫家的實踐,畫家的心靈得以藉助書寫的筆墨得到自由的抒發,尤其在山水畫不同皴法的表現中書寫性得到了充分顯現。   山水畫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根系十分豐厚和博大。歷代山水畫家及無數的經典作品充分地詮釋了中國儒釋道的哲學思想。比如儒家文化是入世的,講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上海書展首發這本山水畫技法書告訴你
    中國山水畫古典之美傳承近千年,箇中要訣又有哪些?2020上海書展上,上海書畫出版社推出《設色山水技法有問必答》,為有心的中國畫愛好者和入門學子逐一「解密」。
  • 「黃公望傳」黃公望簡歷附
    (8)元大德五年(1301),公望32歲,寫成《寫山水訣》。(9)元大德六年(1302),公望為茂清畫《設色山水》。(10)元大德八年(1304),次子德宏誕生。公望畫《深山曲塢圖》。(11)元大德九年(1305),三子德遠誕生。
  • 黃公望文化藝術研創基地揭牌
    中新網12月30日電 由江蘇省常熟市東方紅木家俱藝術館、常熟市黃公望文化研究會聯合創建的黃公望文化藝術研創基地27日在江蘇常熟成立。常熟市臺辦主任朱國清、常熟市東方紅木家俱藝術館館長姚向東共同為基地揭牌。
  • 掌握皴法在山水畫中的主要特點
    皴法為中國畫技法名稱之一。皴法的出現,最早用於山水畫中,主要是為表現山石和樹皮的脈絡紋理。為此,如能掌握每位藝術家在運用皴法時的不同筆墨特性,就能依靠直覺和意會去進行創作和鑑賞,這對正確鑑定山水畫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山水畫初創時期的技法相當幼稚,傳為王維的《雪溪圖》,儘管以水墨的渲染表現出雪景山水的靜逸郁樸的風姿,傳達出畫人信佛參禪的情懷,但由於山體畫法空勾無皴,其個性風格並不明顯,與同代其他畫家的風格也拉不開距離。
  • 黃公望文化藝術研創基地在江蘇常熟揭牌
    新民晚報訊(記者 唐聞宜 通訊員 正中)由常熟市東方紅木家俱藝術館、常熟市黃公望文化研究會聯合創建的黃公望文化藝術研創基地近日在江蘇省常熟市東方紅木家俱藝術館正式成立。圖說:揭牌儀式。陳棟 攝說起常熟和黃公望,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緣分。
  • 北宋傑出畫家李成所營造出的寒林野逸之氣
    宋初的山水畫以李成、範寬成就最大,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將五代的關仝與之並列為最有影響的「三家山水」,認為關、李、範「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成為山水畫的典範。李成生於公元919年,字鹹熙,北宋傑出山水畫家,其祖先是唐代宗室成員,祖居長安,唐末五代戰亂時移居山東營丘。李成的文學修養極高,品格清高,胸有抱負卻無處施展,於是便縱情於詩、書、畫、酒之中,在宋太祖乾德五年飲酒過量,醉死於陳州(今河南淮陽),其對畫壇的傑出貢獻被世人所傳頌。
  •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如下:隋代山水畫,從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獨立出來。其中展子虔的《遊春圖》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以青綠山水的風貌,開創了我國山水畫的端倪。並且初步探討了「咫尺千裡」的透視觀。唐代山水畫出現了青綠和水墨兩種不同風格。
  • 「十八線」李郭畫派山水畫,為何會在元朝早中期突然「爆紅」?
    李郭傳派山水畫本身就具備的內在要素也是其在元代獲得發展的重要原因。寫意是元代繪畫的顯著特點和發展趨向,將作家的情感意識融入畫中的作畫方式迎合了畫家表達政治訴求的需要,而李郭傳派畫作一開始便具有表達政治意識的特點。
  • 晚明畫壇「一代宗匠」,程嘉燧山水畫「簡淡」風格的形成
    程嘉燧一生以山水畫名重於時,他主要承襲了元代文人畫的傳統,師承黃公望、倪雲林,特別是倪雲林的繪畫風格對他的影響最深。縱觀他的山水畫作品,雖然退卻不掉古人的影響,但在摹古的同時又能存於自我,他的山水畫作品既真實的再現了自然真趣,又傾注了真實的主觀感受,借自然之景抒發文人情愫,逐漸形成了以「簡淡」為宗的繪畫風格,表現出了他精湛純熟的畫藝。
  • 圓桌|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中的紋理,會誤讀嗎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講座現場,楊崇和提取《富春山居圖》局部與照片中的真山做對比這都是西方一流的研究中國繪畫的學者他們在看到宋元之間突變的時候提出了一種觀點,認為元代和以後「再現」已經沒有了,而是在「表現」或者是「超越再現」來表現藝術家個人的心情和感受等更多一點。我認為這肯定是有的,但是再現部分可能就被忽略了。
  • 於志學大師獨創冰雪山水畫技法是什麼
    於志學大師作為冰雪山水畫創始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作為一位冰雪畫家,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於志學大師自1960年開始研究雪景畫,在技法上創造出「雪皴法、潑白法、重疊法、滴白法、排筆法、光柵法」及「畫山無石、畫林無樹、畫樹無枝」的三無畫法;在理論上提出「創建中國畫第三審美內涵——用光」、「新傳統主義」、「冷文化」和「筆墨當隨心境」等新的美學思想,創造了冰雪山水畫技法。於志學大師於志學所創冰雪山水畫技法是什麼?
  • 宋代:中國山水畫的成熟期
    山水畫起源是魏晉,經歷隋唐的發展,一直到北宋時期,山水畫才達到高度成熟,從選材到技法,都有了一個飛躍,作為中國山水畫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時得到了很大發展,山水被作為環境藝術加以描繪。「荊關董巨」四大家的出現,開創了南北畫派,成為中國山水畫發展史的裡程碑。
  • 中國山水畫論對園林假山設計的影響分析
    其中提到的雲林和子久分別是畫家倪瓚和黃公望,可見造園家手中的假山之美與畫家筆下的山石之美有著許多共通之處。筆者認為,假山創作受到魏晉以來山水畫論的啟發,從立意、構思到具體技法都對畫論中的理論有所借鑑。本文試圖將山水畫與園林假山做一些比照分析,將山水畫論作為理解園林假山的一種方式,以期對假山有更加清晰明確的理解,從而指導創作實踐。
  • 藝融南北 雄秀兼得——著名畫家方本幼山水畫文本探析
    在中國山水畫歷史上,南北分宗論深刻影響著畫家的創作活動。明末董其昌指出:「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畫旨》)概括而言,北宗山水多雄渾蒼勁,南派山水清逸秀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