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馬高愛醫院
如今說起福州的馬高愛紀念醫院,應該沒幾個人會記得。但如果問起,福建最好的一座醫院叫什麼名字,相信很多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福建協和醫院」,全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沒錯!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前身之一,便是福州馬高愛紀念醫院。
這是一所由美國基督教會衛理公會,於1877年創辦於福州倉山區嶺後路的一所醫院。它是中國第一所婦產醫院,創辦人叫西格尼·特拉斯克女士,因以捐款人的名字命名,故名為「馬高愛紀念醫院」。當地人稱之為「嶺後婦孺醫院」。
在當時的中國,有醫院、有醫生,但唯獨沒有「護士」。照顧病人被當做是一種苦力活,從事這一行業的人經常被人瞧不起。
「護士」這一詞彙是由中國第一位出國接受護士培訓的中國護士Elsie MawfungChung小姐經查閱康熙字典,請教許多中國學者之後提出的,在1942年的中國第一屆護士大會上被一致採用。「護」的意思是滋養或照顧,「士」是學者的意思。「護士」即一個知道如何去滋養和照顧別人的人。
這一行業現狀因為一個人而改變,她的名字叫信寶珠,是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婦女部,於1907年派出到中國的第一個資格完備的護士,時任福州馬高愛紀念醫院的院長。
信寶珠
信寶珠上任院長之後,發現醫院病人很多,但卻沒有一個專業的護理人員。故而她萌生了創辦一所專業的護士培訓學校。
終於,在中國醫學會秘書菲律普·高士蘭醫生支持下,中國第一所護校——佛羅倫斯·南丁格爾護士和助產士培訓學校在福州誕生,這所學校也是福建省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前身。
1920年馬高愛醫院
在1928年的時候,馬高愛醫院和聖教醫院合併,由於是聯合辦院,故名為福州基督教協和醫院,由醫院董事會進行管理。
聖教醫院是由中華基督教會閩中協會,於1860年創辦的一所教會醫院,地址在現在於山腳下的聖廟路。其創始人為美部會差來的年輕宣教士、紐約大學畢業的醫學博士柯為良(Dauphin William Osgood)。聖教醫館除原先開設西醫門診之外,柯為良也請來福州本地名醫,設立中醫門診,代售中草藥,為近代福州第一個中西醫結合性質的醫院。
1931年,時任院長聘請美國建築師範哲明為新醫院的建築師。於1936年6月26日,在福州太平街正式破土動工,1938年投入使用。馬高愛醫院的大部分設備搬到新醫院,只在嶺後路留下一個診所。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醫院董事會的董事長叫陳芝美。
如果您對福州歷史稍微有了解的話,應該會知道在當時福州有一所非常出名的教會學校,叫鶴齡英華中學,是國府主席林森、華僑領袖黃乃裳、空氣動力學家沈元、數學家陳景潤等名人的母校。
而陳芝美正是英華中學的首任華人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