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黔西南日報 中國黔西南
編者按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出,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我州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八要素」,堅定不移推進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金秋時節,各地壩區糧果豐收豐產、林下菌藥競相拔節、山區特產滿目垂枝……產業革命交出優異答卷,為實現「兩個確保」提供強有力支撐。
9月11日起,黔西南日報、中國黔西南網和北緯25°的黔西南同步推出《金秋時節盤江大地產業革命碩果搖枝》系列報導,聚焦「八要素」,深入剖析產業興旺帶動農民致富的路徑,為全州貫徹落實中央、省脫貧攻堅和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統籌打好「脫、穩、防」三場戰役,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提供經驗和啟示。
望謨縣地處亞熱帶溼潤季風區,具有春早、夏長、秋晚、冬短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9℃,年均降水量1222.5毫米,無霜期339天。儘管這裡山多谷深、土地破碎,但獨特的地理和氣候優勢,讓板慄在這裡具有了數百年的種植傳統,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可替代的產業資源。
時下,又到瞭望謨板慄豐收的季節。
穿行望謨的鄉村山野,成片成坡的板慄林蔚為壯觀。中元節過後,村民們每隔一天就會背上背簍,一手戴帆布手套,一拿著尖嘴砍刀到自家的板慄林下撿拾板慄。
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早熟的果子,只要外殼一咧嘴,秋天的太陽曬過三五天,就會自然掉落,人不用上樹,在林下撿就是了。」這是52歲的何興平一直遵循的經驗。
9月4日下午2點,平洞街道洛郎村一組後山上,熱辣辣的太陽將一坡的植物都烤得彎下了頭。陽光透過慄葉間隙灑落在一地開了口的板慄上,像照射著一張張笑臉。何興平頭戴草帽,挎著一個麻布袋來到自家板慄林下。
「樹下很涼快,太陽曬不到。」何興平說,頭一天他和妻子已來撿過一趟板慄,剝殼後有200多斤,本來要隔一天再來的。考慮到最近天氣炎熱,板慄成熟快,就又來看看。沒想到,掉落樹下的板慄已經累積不少,隨便挪一步都會踩到。「今年產量比去年大!」何興平和妻子準備明天早點上山。
以前,何興平家的坡地主要種植玉米,畝產很低,也種過幾株板慄樹,不過是秋後自家食用。
「種地沒有多少收入,所以家庭比較困難。」
洛郎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羅路雲說,2017年,何興平一家從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出列,主要得益於當地發展的板慄產業。
在洛郎村,甚至在整個望謨縣,近些年之所以選擇板慄作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是在推進農村產業革命過程中,基於自然地理、歷史傳統和政策機遇多方面的選擇。
「老輩人講,自從寨子有人入住,後山的樹林裡就生長有板慄樹,最大的要兩個人拉手才合抱得下,樹齡應該有好幾百年。過去,每年冬春交替時節,大家都會嫁接一些板慄新枝,之後就任其自然生長。」當地村民說,100多歲樹齡的板慄樹隨處可見。
雖說當地種植歷史悠久,種質資源豐富,但從房前屋後零星種植到大面積推廣還是經歷了一個不短的過程。
在這過程中,2017年是望謨縣板慄產業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縣委、縣政府將板慄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望謨板慄」迎來煥發生機的「春天」。在當年,「望謨板慄」就被納入貴州省發改委《關於支持14個深度貧困縣「一縣一業」產業扶貧的意見》
何興平一家和整個洛郎村發生顯著變化也始於2017年。
碩果滿枝
當年1月,由中央統戰部引進的上海均瑤(集團)結對幫扶洛郎村,經過多次精準調研,看準當地「天然適宜種植板慄」的各項條件優勢,籤訂了由集團公司、望謨縣政府、種植大戶和貧困戶共同履行的四方協議,將板慄作為洛郎村的支柱產業。
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幫扶模式,上海均瑤集團將其中1700畝列為核心示範建設區,並分兩批共注入幫扶資金300萬元,在強化勞動技能培訓的基礎上,加大板慄產業發展力度。在招聘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板慄林下務工的同時,鼓勵1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己種植板慄,採取資金幫扶,技術培訓,跟蹤監管等一系列幫扶舉措,全方位助力推進當地板慄產業加快發展。
2018年以來,洛郎村按照《貴州省發展「一縣一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年)》要求,立足傳統產業,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板慄樹逐漸成片、成坡佔滿山頭。
洛郎村共有7個村民組8個自然寨,截至目前,板慄種植面積1.5萬畝,其中已掛果6500畝。何興平家有60畝板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種植面積最多的。
何興平笑著說:「之前,我家就是靠在板慄林下務工脫貧的,我和妻子兩個人加起來一個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由於得到免費培訓,何興平學會了修枝、防蟲害等管護技術,家裡板慄面積持續擴大,大2019年,他家的板慄年產量7000多斤,收入2萬多元。今年的產量也已達6000多斤,而且還有2000斤左右掛在樹上。
「從現在的長勢來看,再過三至五年可以進入盛產期,按1畝600斤計算,到時年收入至少10萬元。」何興平盤算的時候,臉上露出了靦腆的喜悅。
從一戶增收到一村脫貧,從「一村一品」到「一縣一業」,一個村寨的經濟支柱到一個縣域的特色農業主導,獨特的地理和氣候優勢造就瞭望謨縣豐富的板慄資源,當地在農村產業革命中的主導產業選擇呼應傳統、適應自然、順應政策。
村民拾取板慄
實際上,與其它地方的品種相比,「望謨板慄」皮肉容易剝離,口感清脆回甜,微量元素含量高,炒、燉、清蒸皆宜。基於此,自2011年起,望謨縣其實已經開始重視板慄產業的發展,並開展了逐步摸索。
到2017年這個關鍵年份,當年9月15日,本地板慄收購大戶的貴州光秀生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與吉祥航空公司籤約,其生產的「哆吉慄」品牌板慄成為航空食品,「望謨板慄」飛上了白雲藍天;12月5日,「望謨板慄」順利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技術審查會專家審查。
明確將板慄作為產業扶貧主導產業後,望謨縣提出了「1234」工作思路,即圍繞建成30萬畝板慄基地「一個目標」,堅持龍頭企業帶動和專業合作社帶動「兩個帶動」,用好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產業扶貧子基金、涉農資金整合「三項政策」,健全技術培訓體系、品牌創建體系、冷鏈物流體系、銷售渠道體系「四個體系」,大力推進板慄產業發展。
因此,在望謨,發展板慄產業既是「老樹發新芽」——「如果從一棵幼苗栽植開始,大家都等不起。」正如村民說,即使是從外地引進新品種,掛果至少也要五年。而在本地原有板慄樹上嫁接,只要砍掉老枝留主幹,可以嫁接任何品種,年年嫁接,年年掛果。又是「新苗得春風」——緊緊抓住脫貧攻堅政策機遇,聚焦「一縣一業」,傳統產業發展在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快速發展,「望謨板慄」成長為農業產業發展的「主力軍」、產業扶貧的「助推器」、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目前,望謨縣種植的板慄品種主要有油沙、排沙、玉屏、湖南2號、本地等5類。其中,僅洛郎村,經過嫁接改良後的傳統板慄品種就有4000畝。2018年至2020年,累計完成板慄高枝嫁接12萬餘株,新栽植25餘萬株,帶動貧困戶462戶2086人發展,均戶實現增收12662元。整個望謨縣,2020年板慄種植新增1萬畝,低改6萬畝,目前種植面積已達26.2萬畝。其中,掛果14萬畝,豐產7萬畝,年產量2.1萬噸,年產值1.47億元,覆蓋農戶18000戶75600人,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4500戶18000人,人均增收1944元。(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江興勇)
成片、成坡的板慄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周波 鄧忠勝 彭原清
本期審稿:魏浩然
值班主任:郭連軍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北緯25°的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凡「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創內容,均保留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gqxnw)」。
原標題:《金秋時節盤江大地產業革命碩果搖枝 || 一看產業如何選擇? 秋後板慄「開口笑」 群眾豐收幸福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