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en Genestoux
譯者:TurboGGS、Shirley
校對:Samuel
原文連結:https://medium.com/@julien51/organizations-of-the-future-d45d7c1bc478
「來自未來的組織」,不是組織的未來!
很多這樣的想法是基於區塊鏈及密碼學並圍繞「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思考。但我發現了更大的可討論的空間,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的思考,您也可以反過來提出自己的見解並示例說明。 期待您的分享。:)
眾所周知,人類有別於其他物種的最獨特的能力,就是協作。
「我們」聚在一起,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在這方面,每種技術都可以視為協作的推動力。語言是一種傳遞知識的方式,可以促進更好的協作。寫作的發明使人們不在那麼受限於信息的同步性,這意味著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或彼此相距甚遠的人之間可以進行更廣泛的協作。
圖片來源:Scott Graham,Unsplash
同樣,金錢的發明推動了任務分工,人們的工作變得更加精細化與專業化,同時突破了集體知識和技能的極限。金錢作為一種工具,通過市場引導組織。 後來,法律制度的進步也大大降低了開展業務和協作的成本風險。
每次新的技術性飛躍,都會帶來新的組織形式。
迄今為止,二十世紀是技術進步最高產的一年。在我們的組織方式中,似乎很少發生由0到1的創新。 公司,政府,教會,軍隊和工會都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存在了幾個世紀。
技術似乎已經超越了組織的發展速度。 比如,COVID-19傳染病危機暴露了世界各國政府通過政策有效阻止病毒傳播、資助及分發援助物資的局限性,同時也暴露出了我們的生產系統和供應鏈無法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擴展以及分發口罩或者測試工具。 同樣,由於創作者、消費者和平臺等等之間缺乏一致的激勵機制,我們的知識分享系統(媒體!)近二十年來都受到攻擊……
網絡
我們才剛剛開始看到全新的協作方式在慢慢出現,即「網絡」。 網際網路以及小型化、電池和用戶界面的進步,使得我們現在可以一直與地球上的其他每個人都聯繫起來。 這在現有組織內部實現了新型的協作,但更令我興奮的是:新型組織。
開始深入研究的時候,我發現了很多例子。這裡有份清單,我正在做一些分類。
開源運動
對於一個軟體工程師來說,一個很明顯的網絡就是開源的出現。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且從未謀面的工程師,協作編碼,最終讓代碼在數百萬臺伺服器上運行,每天供幾十億人使用。正如幾個月前我指出的那樣,有很多挑戰,但我有足夠的信心,因為我們看到了新的組織形式。
「零工經濟」
Uber司機算不算是其員工,界限越來越模糊。但是,撇開Uber公司不說(技術使其成為可能,可參考Lazooz),你可以想像一個司機和騎手網絡,共同致力於推進更高效的城市交通。同樣,你可以想像Airbnb,一個房東網絡,為旅行者提供款待。Airbnb實際上意識到了房東是「協作者」,甚至要為他們提供股票期權作為獎勵。
社交網絡
社交網絡的確是網絡系統,只不過如今歸少量控制他們(也控制了我們)的公司所持有。比如Facebook公司,它為我們提供了社交網絡的基礎設施,並從我們的網絡交互中獲益。與此同時,facebook.com則是我們分享照片,想法以及回憶的地方。
可能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兩個的區別不是很明顯,但假如facebook.com沒了Facebook, Inc(臉譜公司)會是什麼樣子呢?我相信現有的科技能夠將兩者分離開來(獨立網絡及社交網絡聯盟運動已經著手建構此事),但我也希望有人,或者有組織能夠代表社交網路的用戶在Facebook,Inc發聲,就像工會在公司的管理中有一定話語權一樣。
合作藝術
在這些最奇怪的例子中,我想提一下Reddit一直在推進,且苦心經營的社會實驗,比如The Button,以及我最喜歡的Place。我想Place應該是首個全球範圍的合作藝術項目。
Reddit的團隊憑藉簡單的管理規則以及數百萬的用戶一起合作來創作藝術作品。最讓人興奮的不是最終的圖像結果,而是創作過程本身(播放視頻),比如,點擊法國國旗與德國國旗中的「fight"後,一張歐盟旗幟就會出現!
4Chan, 匿名, LulzSec…
網際網路最早的用途之一就是電子公告欄系統。4Chan 憑藉其匿名性以及從中頻繁出現的相互爭論,一度非常出名,傳播極廣。4Chan的核心就在於成員間相互合作,共同分享知識,文化以及其他東西。
雖然從某種角度講,4Chan的用戶網絡是從4Chan的論壇溢出而來的。而匿名黑客組織也是從這裡誕生的。這個組織至今仍在運作,它或許是最著名的黑客行為主義者組織了。他們的成員相互合作,一起發動計算機攻擊來與政府,機構,公司甚至邪教對抗。
比特幣
你們有些人可能會對此不以為然,但是在我看來,這幾乎是最為意義重大的一個例子了。拋開環境影響因素或者那個很有毒的hold-my-bag表情包,雖然這有點難,但你會看到這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組織形式了。
一段相當短的代碼運行在數百甚至數千個機器上,那些自願運行它的人們並沒有很多交集,他們的共同點只有在網絡上的連接以及「保障」維持他們平衡的集體總帳的心願。
當然,比特幣是建立在p2p(個人間)網絡上的,比如BitTorrent, Napster或者其他的網絡,但是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時,它也是其他區塊鏈或者其他相關技術先驅者,比如IPFS 。在IPFS 上有數以萬計的計算機一起來為網際網路提供檔案系統。
許多這些早期的新型組織都誕生於「主流邊緣之外」。它們好像都是從一些之前沒有辦法滿足的實際需求或者類似於來自主流文化或既定標準的拒絕中形成的。
隨著現有組織的發展,我們的組織形式將會發生更多的變化。我們要接受這些新的組織,但同時也要與其鬥爭,比如未來公司將不得不去適應遠程辦公。
政府和政治組織已經不得不去適應我們所說的邊界的演變了,比如即使是在兩個國家,但同樣是生活在首都的人文化上相似性比在同一個國家裡,但一個生活在城市,一個生活在農村的要高...
這些新的組織最終將會重塑我們的組織形式以及做事流程。康威定律表明「任何組織設計的系統(廣義上的)將會產生出的設計的結構會是原先組織通訊結構的複製版」。我想說的是,反過來講更是如此:組織的通訊結構也在通過我們合作的方式來塑造著這個組織。
本文來源: medium/ 作者:DAO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