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提防所有的兄弟姐妹,為何卻不提防子嬰,子嬰究竟是誰

2020-12-27 張生全精彩歷史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毋庸置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天驕人物。不過可惜的是,為了追求江山永固和長生不老,秦始皇的苛政,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最終,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就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上。而秦始皇自己,也由於對長生的執念,死在了第五次東巡的路上。

(扶蘇劇照)

在秦始皇於沙丘去世後,本來留有一封給長子扶蘇的信。

在沒有確立太子的情況下,誰都知道這封信,必然是要扶蘇即位主持大局。不過,跟隨他一同出遊的皇子胡亥,卻在趙高的攛掇下,將這件事悄悄壓了下來。不僅如此,他們還宣稱秦始皇死前曾留下了遺詔,要立皇子胡亥為帝。

至於留給扶蘇的信,卻被替換成了一道自殺的命令。

胡亥即位後,為了確保皇位的穩定,避免後顧之憂,他將自己的二十多個兄弟姐妹全都殘忍殺死。不過還沒等他當幾年皇帝,趙高就派人將他解決掉,另立子嬰為帝,也就是我們說的「秦三世」。

那麼,既然胡亥都能殺掉二十多個兄弟姐妹,為什麼卻偏偏放過子嬰呢?難道他就沒想過子嬰會取代他嗎?這個子嬰,究竟是什麼身份呢?

(胡亥劇照)

歷史上關於子嬰的真實身份,眾說紛紜,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子嬰是扶蘇的兒子。

子嬰是扶蘇兒子這種說法非常流行,甚至在《辭海》中也是這樣的解釋。這種說法主要出自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按照如今人們對文言文的翻譯,這裡的「兄子」,的確是指胡亥兄長的兒子。

不過值得一說的是,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個兒子。那麼按照道理說,子嬰有可能是胡亥十七個哥哥中任意一個人的兒子。認定為扶蘇的兒子,稍微有些牽強。而且扶蘇是胡亥的競爭對象,是胡亥最提防的人。胡亥連自己的親兄弟姐妹都下得去手,又怎麼會放過競爭對象的兒子呢?因此,子嬰是扶蘇兒子的說法存疑。

二、子嬰是胡亥的兄長。

這種說法源自於《史記·六國年表》中:「高立二世兄子嬰。」意思是,趙高立胡亥的兄長子嬰為皇帝。不過,這種說法也似乎不對,按現在的翻譯習慣,「兄子」應該是指兄長的兒子,而「嬰」則指子嬰。況且胡亥也絕不可能單獨留下一個兄長不殺。

(子嬰劇照)

三、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

《史記·李斯列傳》中有一段透露出了一些信息:「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並且子嬰後來是與韓談,還有他的兒子一起,密謀除掉了趙高。能參與謀劃殺人,他的兒子也不會是個小孩。這樣看來,子嬰應該就是三四十歲。秦始皇死的時候大概50歲,說子嬰是秦始皇弟弟,也較為符合年紀。

不過,史書記載中,秦始皇只有成蟜一個兄弟。至於嫪毐和趙姬生的孩子,早在幼時就被處死了。因此這種說法依然飽受質疑。

四、子嬰是成蟜的兒子。

《史記·六國年表》中,「高立二世兄子嬰」一句,也可以解釋為「趙高立二世的(堂)兄子嬰為帝」。作為堂兄,自然就只能是成蟜的兒子。這樣看來,胡亥不殺子嬰,是因為子嬰並沒有皇位繼承權,對他並沒有威脅,因此才有可能放子嬰一馬。

如果子嬰是成蟜的兒子,他有三四十歲,同時有個已成年的兒子,也是可能的。

由此可見,想要讓《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六國年表》三篇同出自《史記》的史料不自相矛盾,又能讓胡亥有理由不殺子嬰,只有當子嬰是成蟜的兒子時,才能夠成立了。

(參考資料:《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六國年表》)

相關焦點

  • 秦二世幾乎殺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為何留下扶蘇的兒子子嬰?
    但是太監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篡改了遺詔,胡亥則昧良心與他們二人苟且,最終將皇位竊取。在確定了扶蘇自殺後,三個惡人拉著秦始皇爛得面目全非的屍體與一車臭魚,匆匆忙忙趕回鹹陽即皇帝位。之後,做賊心虛的太監趙高,開始煽動同樣做賊心虛的胡亥,把屠刀砍向了三十多個無辜的兄弟姐妹們。
  • 為了皇位,胡亥幾乎殺光兄弟姐妹,為何卻留下扶蘇兒子子嬰沒殺?
    但中車府令趙高卻與扶蘇的心腹蒙恬兄弟不對付。為了防止扶蘇繼承後自己死於非命,趙高連拉攏李斯,修改了詔書。他們扶持公子胡亥繼位,並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不孝,蒙恬不忠,逼二人自殺。秦始皇胡亥繼位扶蘇性格軟弱,對父親完全生不出反抗之心,在痛哭一番後自盡身亡。蒙恬雖然對此事存疑,但還是被他們關了小黑屋。得知扶蘇自盡的消息,趙高和李斯急忙帶著胡亥趕回鹹陽繼位。
  • 傳說中的秦三世子嬰究竟是誰?他是秦始皇的弟弟、兒子還是孫子
    如果硬要說秦三世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那麼只有可能是秦始皇叔父的兒子,也就是嬴政的侄子。另外一些歷史記載向《六國年表》之中說秦三世子嬰是胡亥的兄長。在那裡面明文記載著趙高在胡亥時候擁立了秦二世胡亥的哥哥子嬰為秦王。這種說法也是不值得推敲的。因為在《史記》之中記載著胡亥繼位以後就用雷霆的手段殺掉他的兄弟姐妹。又怎麼可能會留子嬰這個兄長在這世間呢?
  • 子嬰在位僅46天,身世卻成千古謎團,他和秦始皇究竟是什麼關係?
    做了46天皇帝的子嬰存在感不高,但是,關於他的文字記載都充滿了讚揚,他是和胡亥完全不一樣的皇帝,可惜秦朝氣數已盡,子嬰也無力回天了。但子嬰的身世卻是一個解不開的謎,既然能夠被趙高選為皇帝,那子嬰到底是誰的兒子呢?
  • 奸佞小人趙高禍國亂政,發動政變殺死秦二世胡亥,被子嬰一劍斃命
    談秦說漢(350)奸佞小人趙高禍國亂政,發動政變殺死秦二世胡亥,被子嬰一劍斃命把只做了46天秦王的子嬰稱為秦三世似乎有點不嚴肅,他不是皇帝。接著,以皇權仍有威脅為由,又鼓動胡亥下令殺死了自己十個兄弟與十二位公主,所以嬴政宗親裡能說上話的幾乎一個不留。這個胡亥也是夠昏庸的,兄弟可能會威脅到皇權,按古制公主對其絲毫不造成影響,愣生生地將自己折騰成了孤家寡人。朝廷裡能扛大梁的社稷之臣悉數被拿下,趙高又對這個曾經的戰友,丞相李斯發動了攻擊。
  • 不是還有子嬰做了46天秦王嗎?
    不過這裡可能就有人要問了,秦朝歷史上明明有秦始皇、胡亥和子嬰三位君王,為什麼會說是秦二世而亡呢?這確實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他們三人的稱謂中得出來,嬴政是始皇帝,而胡亥是二世皇帝,而子嬰是秦王,在這裡,皇帝和秦王的區別,就是秦朝這個大一統王朝和作為諸侯國之一的秦國的區別。
  • 司馬大話百家姓2:嬴姓人為何那麼少,他們真是秦始皇的後代嗎?
    第一步,胡亥在鹹陽,殺死了自己十二個兄弟(趙氏)。第二步,胡亥又在鹹陽東邊的杜郵,碾死了自己六個兄弟(趙氏)和十個姐妹(嬴姓)。請注意,是碾死,極為殘忍,所以刑場慘不忍睹。第三步,胡亥還有四個關係不錯的兄弟,其中三個被胡亥關在宮廷,最後還是不放過,三兄弟說俺們沒幹啥犯法的事啊,使者說我也不知道,但你們就是得死,於是三兄弟自盡。那麼還有一個呢?據說此人叫公子高,他知道自己逃不脫,咋辦呢?他主動要去驪山,為老爹殉葬,胡亥說很好啊,送你十萬錢——人都要殉葬了,還要你這些錢幹啥用啊!
  • 指鹿為馬,亡秦者胡,胡亥是如何讓秦國滅亡的
    胡亥,秦二世是充滿爭議的人物,在歷史上,更是流傳著指鹿為馬,亡秦者胡的傳說,那麼事實真相是如此麼?今天咱們來一探究竟。真的是非法登基麼?在出土竹簡上寫的胡亥的奉遺詔登基,強調了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有人是說胡亥的篡改的。在司馬遷《史記》記載,秦始皇出遊那年他50歲了,帶著胡亥出去,結果半道上,秦始皇死了。死了之後李斯趙高就擁護胡亥為新皇帝,用來保證他們的權利。死後秘不發喪, 丞相李斯趙高,假傳詔書然後傳給公子扶蘇,責怪他經常散發不利於朝廷安定的言論, 將大公子扶蘇賜死。(司馬遷寫這段的歷史寫的是 假傳聖旨殺死扶蘇,但是並沒寫,秦始皇到底傳位給誰?
  • 秦王子嬰的執著——三族高家以徇鹹陽
    帝都鹹陽以雷霆之勢三族高家以徇鹹陽。從上位僅5天便誅殺趙高就可以看出子嬰對當時政局和自身處境認識還是比較清晰的。一方面為求自保避免自己像秦二世那樣遭趙高毒手,另一方面從其滅趙高三族並宣示整個鹹陽城便可以看出,子嬰在當時還是想拯救一下病入膏肓的秦國,還是想爭取一下鹹陽城的軍心民心。
  • 秦三世為何不據守堅城?鹹陽宮考古發現真相,專家:沒有修築城牆
    大家曉得子嬰嗎?很多人可能只知道秦二世胡亥,其實除了秦二世胡亥之外,秦朝還有三世,那就是子嬰,子嬰才是大秦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位僅僅46天。子嬰是被趙高立為秦王的,沒想到5天之後,趙高就被子嬰給設計誅殺了,可是沒多久之後子嬰就不得不投降劉邦,至此大秦朝才算是真正的滅亡了。其實許多的歷史學家提出了疑問,那就是當時的秦三世子嬰為何不據守堅城呢?
  • 胡亥為何要逼蒙恬自殺,還要殺光33位兄弟姐妹?因為他心虛
    秦朝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內情,比如說,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何會病死於沙丘?而平庸的小皇子胡亥為何會成為皇位繼承人?這一切的一切,值得我們探索。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正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這件事情只有皇子胡亥和李斯知道。為了避免各地皇子得知皇帝死去而造反,胡亥和李斯以及趙高便隱瞞了秦始皇病逝的事情。後來,趙高和李斯又假造了一個聖旨,胡亥就這樣被立為了太子。這三人回到皇宮後,才發布了秦始皇病逝的消息。就這樣,胡亥成為了皇帝,而秦朝在胡亥的統治下,也走上了下坡路。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為何卻沒見老秦人向漢朝復仇呢?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個中原委。首先,秦朝宗室被秦二世胡亥屠戮殆盡,沒人為秦出頭。秦始皇在沙丘駕崩前,曾命李斯和趙高給扶蘇傳旨,要扶蘇趕回鹹陽治喪。但趙高卻為了一己私利,脅迫李斯與他一起立胡亥為帝。胡亥在登基後,為了坐穩皇位,大肆屠戮兄弟姐妹,秦朝宗室被他殺得所剩無幾。而秦王子嬰好不容易苟延殘喘地活了下來,還被項羽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