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又開始了:他試圖讓懷疑者相信,一個在戈壁灘邊上長大的昔日的石油工人,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一家英國機構的合適買家。
第一次他成功了,這位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推動完成了2012年對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收購。而這次的交易出師不利,倫敦證券交易所拒絕了他366億美元(約合2605.41億元)的報價。
但這位首個有內地背景的港交所掌門人的風格或許正適合處理這種狀況。加強港交所與內地的聯繫為他贏得了「中國先生(Mr.China)」的暱稱。在他的現任和前同事眼中,他是一個百折不撓,對說不行幾乎零容忍的人。知情人士稱,他派出了包括聯席總裁羅力(Romnesh Lamba)在內的港交所高管去拜會倫交所在倫敦和紐約的股東。港交所發言人不予置評。
前港交所董事會成員Stephen Hui稱,李小加是個典型的投資銀行家,對金錢和機會抱有熱忱,以樂觀進取的態度工作,不嘗試完所有選項絕不會收手。
著眼長遠
李小加出生於北京,在甘肅省長大。在廈門大學攻讀英國語言文學前,他曾是一名石油工人。經過短暫的記者生涯後,他赴美國留學並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學位。在包括Davis Polk&Wardell在內的律師事務所工作幾年後,他又轉戰銀行業工作了16年:先是美林,然後是摩根大通,後來,身為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的他在2009年加入了香港交易所。
前港交所高管仲偉聲稱,李小加在2010年接任行政總裁時制定了一項通過收購實現業務多元化的計劃。自2010年他執掌以來,港交所營收翻了一番,達到143億港元(約合245.19億元),股價也跑贏基準恒生指數。
現任國金資源執行長的仲偉聲稱,李小加雄心勃勃,頗具遠見,對未來十年有著思考。
李小加已經將中國香港商界的橋頭堡轉變為在英國和中國內地均有交易場所的全球參與者。香港擁有港交所6%的股份,並為該公司任命了六名董事。
與此同時,李小加試圖提升港交所的全球形象,他的高級助手人選正體現了這一策略。港交所負責上市、集團戰略和市場的高管均有華爾街的工作經歷。
一位知情人士稱,在與主要利益攸關方的會談中,李小加常常提出似乎是憑空出現的想法,並且每條提議都有詳細的風險回報分析。該人士稱,滬港通、深港通就誕生於這樣的想法。
李小加2017年12月在港交所網站寫道,多年來,我們的團隊努力完成了許多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找到可能開放中國內地市場的方法,同時最大程度降低資金流動不受控制的風險,沒有任何一家交易所曾經做到過類似滬港通的事情。
推動雙重股權結構上市
一位前同事指出,李小加為允許雙重股權結構上市做出的努力,正體現了他的打法。
李小加在2013年首次提出了這個想法,目的是吸引大型科技公司赴中國香港上市,但在2015年遭監管機構否定。2018年他終於如願以償。新規落地後,中國香港迎來了小米和美團點評的上市,阿里巴巴料將於2019年晚些時候在中國香港上市,並可能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IPO之一。
中國香港上市公司商會總幹事黃明偉稱,他見識過李小加如何打硬仗,例如千方百計向市場推出雙重股權結構,他有完整的計劃而且著眼未來數年,但他也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
並非所有想法都能落地,尤其是涉及到中國內地的時候。雖然港交所也開始與內地搭建起債券聯通機制,但李小加此前常常談到過的聯通機制還有很多,包括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聯通機制,以及允許內地投資者認購香港新股的機制。這些想法未能成為現實,相關計劃漸漸無人問津。在中國香港發行的中國國債期貨合約幾個月後就被束之高閣。
這些挫折可能對求購倫交所的決定起到了一些作用。一位知情人士稱,在2018年9月舉行的公司戰略會議上,李小加與其他港交所高層談到了在中國內地之外多元化發展的必要性。
倫交所目前為止的反應意味著李小加將不得不轉移目標。倫交所執行長David Schwimmer上周重申計劃與數據提供商路孚特(Refinitiv)合併,拒絕港交所的收購要約。在倫交所與它的許多投資者看來,這筆270億美元(約合1922.00億元)進軍金融數據的交易比兩個交易所跨洲合併更富有前景。
目前,港交所正試圖拉攏倫交所的其他投資者,並且沒有排除發起敵意收購的可能性。前港交所主席Ron Arculli對彭博電視臺表示,觀察人士不應忽視李小加克服反對力量完成交易的能力。
他說:「他知道如何在倫敦監管圈和金融圈中打開通路。」
整理編輯:商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