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環節
張月菊 《與情緒交朋友》
張月菊老師從「包子石頭臭雞蛋」遊戲中引出「與情緒交朋友」話題,然後引導同學們走進「情緒萬花筒」認識情緒,具體認識「喜怒哀懼」四種情緒,並進行「情緒」分享、案例分享,與同學們一起探討「與情緒交朋友」的幾種實用方法,要求學生能夠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最後師生中在輕鬆的歌聲中結束活動。整個課堂環節設計巧妙,教師的講解既深入淺出,又通俗易懂。學生參與度高,師生活動配合較好,得到與會者的一致好評。
講座環節
王鵑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解讀》
王鵑老師著重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理念和行動」「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解讀」兩個方面進行了專業講座,整個講座既有前瞻的理論性,又有可行的操作性,同時,還穿插了臺上臺下的一些互動環節,反響很好。
對於中小生而言,有些表面看來屬於適應的問題,實際是發展受阻的一種反應。具體說來:
一、「治未病」的理念:
1、從總體上看,每一個個體都具有一種對身心健康的積極嚮往,有一種希望得到發展或希望自己的各種潛力都得到實現的內部動力。
2、「治未病」取向就是發展和預防取向。發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服務的目的就是要注重未成年人潛能的開發、人格的完善以及心理素質的提高。
二、「生態化」的理念:生態化的心理健康觀認為,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主體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每個人就是獨立的,又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人與環境系統失衡,就會產生心理功能障礙。
三、「生命化」的理念: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許多極為重要的調節作用。人是追求意義和情感的生命體,但現在不少的孩子常常有「無意義感」、「無價值感」的現象。(空心病的特徵:1.外在條件特別優秀,尤其是學業和事業上。2、感到空虛、迷茫,人生無意義感,在北大高達30﹪,徐凱文教授認為——價值觀的缺失。 )
四、本土化的理念:心理健康服務,千萬不要脫離中國實際、脫離社會實際,要始終與學生的生活、學習緊密相連,要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你的真實、真誠、真情。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真正的成長起來。
五、專業化的理念:隊伍專業化是職業專業化的一種類型,其本質是個體成長的歷程,是師資不斷接受新的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
一、為什麼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1、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化解以升學為主導的教學困境。
2、幫助兒童更好地了解自我,學會科學應對成長中的煩惱。
3、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質的豐富、心理需求的增加,競爭的激烈、壓力的加大、心理問題的增多。
二、如何恰當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1、緊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優先面向全體同學。
2、依據可靠科學知識,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形式上:上課與團輔結合,內容上:體驗與分享共存)
3、根據不同年級的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靈活運用教材。(初一新生的分離與適應、初二學生的青春期的生理與心理的協調、初三學生的早戀與職業生涯的規劃)
三、如何看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未來走向?
1、教材與教學應緊扣學齡兒童、青少年發展的兩大主題:學業發展與青春期成長。
2、教師需要了解教材編寫的思想,根據學生成長發展階段性任務,適當的編排授課內容。相應的教學方法可以靈活多變,但需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避免過度娛樂化的傾向。(有收穫)
3、相應教學方法可以靈活多變,但需要充分的科學依據,避免過度娛樂化的傾向的!
沙龍環節
主持人:袁海洋
嘉賓:李麗、曾秀華、楊守萍、張海梅、崇慶玥、鄧兵
另一「重頭戲」是新思路專業心理諮詢師進行的心理沙龍活動,主持人首先讓大家觀看一則動漫視頻,拋出「說說您在短片中發現的問題?那麼如果孩子是您的學生,你會如何應對呢?」話題,然後「針對人際關係的敏感問題,讓我們來聽聽臺上心理諮詢師專業的應對」,話題貼近學生實際,回答專業有效,嘉賓們在專業解答問題的同時,還運用專業、獨特的方法來了個「現身說法」,現場演示與互動,會場氣氛熱烈。
聽眾:我關注的是視頻中學生因考試後代籤被老師批評的場景。老師面對犯錯的學生,大多採用兩種處理方式一是以規章制度約束人,二是以理服人,很少能採用最有效果的以情動人。如何以情動人呢?特別是對這一類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希望臺上諮詢師能從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出發,體現對學生的關愛,情感的需求,給出一個具體的操作流程。
李麗 常見問題:人際關係敏感。人際關係敏感的根源是缺乏安全感,其性格形成與家庭早期教養環境有關;除個案輔導外,一般採用脫敏的方式以團體輔導形式處理;室內的沙盤遊戲、繪畫技術、「戴高帽」技術;室外「珠行萬裡」「解開千千結」等促進改善人際關係。
曾秀華 常見問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種常見的同時也是正常的心理現象;要分析叛逆心理背後的原因:①超限逆反②自我價值保護逆反③禁果逆反常用方法①共情;②尋找閃光點。只有理解到學生,共情到學生的心理,安撫好情緒以後,事情就會迎刃而解。
楊守萍 常見問題: 情緒不穩定,性格孤僻怪異。推薦易學好用的方法:1.情緒管理三部曲;2.哈哈鏡技術。要讓負性情緒得到合理的釋放,宣洩。
張海梅 常見問題:怨恨父母,不懂感恩。每個班級都有留守兒童,因為親情分離,留守兒童不感恩、埋怨的人首先是父母。問題孩子背後是問題家長。溝通家長,親情聯結。可以採用「九宮格」感統繪畫技術。生活中不感恩的孩子不僅僅留守兒童,教育孩子學會感恩首先從感恩父母開始。用「愛學三論」的話和大家共勉:愛是問題的根源,也是療愈的良藥。愛自己,付出愛,才會收穫愛。
崇慶玥 常見問題:自卑,缺乏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秘訣!自信是孩子們未來的勇氣和力量。理論:熱板凳;實操:一分鐘鼓掌。請給自己信心,給孩子信心,可能他們就不是那一朵朵《苔》花,也許就是那國色天香的牡丹,盛開於燦爛的未來!
鄧兵 常見問題:消極心理。消極心理的表象和根源。可以提供幾個思路:1、積極的心理暗示。「我愛我自己,我贊成我自己。」2、採用「石頭的技術」。所有的技術只是手段,最終還是要通過學生的認知才能慢慢改變。
最後,新思路鄧兵主任現場和大家體驗《意象對話:樹》,在類似催眠狀態下,與會老師們真正體驗了一回與眾不同的心理感覺,身心得到全方位的放鬆!
(文/漂浮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