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河邊步行道上悠閒散步,在擁擠的車流旁騎著便民自行車,這種愜意生活的場景,如今在市區隨處可見。本次市人代會上,鼓樓團趙容等5名代表聯名提交了《關於推進構築福州市慢行系統的建議》,期待我市加快慢行系統建設步伐,讓百姓的出行更便捷、生活更休閒。
可行性:福州城不大不小宜「慢行」
代表們經過調研發現,百姓行路難狀況日趨嚴重,福州急需建設慢行系統,營造一個安全、舒適、寬敞、優美的慢行環境。而福州城不大不小,正好具備發展慢行系統的天然條件。
從範圍來講,步行適宜的出行距離在l公裡以內,自行車適宜的出行距離在6公裡以內。福州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裡,東西南北任何兩個地方都可乘公交車1小時內抵達,城區內社區、商業、學校、醫院分布密集,出行適合採用「自行車+公交」或者「公交+公交」模式。
代表建議:實現慢行系統網絡無縫對接
代表們建議建設、發改委、交通等部門對全市交通道路進行全面測量、調查,核實市區小街巷、人行道、自行車道、內河的全面情況,組織專家開展城市步行和公共自行車等慢行系統研究。在城區範圍,核算「自行車+公交」模式在距離、時間、費用上的成本與效率,建設順暢的自行車、行人專用道(綠道),保證步行道的寬度、連續性和平整度,創建宜人的步行環境(綠化、鋪裝、座椅等)。
代表們建議要實現慢行系統網絡的無縫對接:採取公交優先、公交專用道建設等措施,提高公交線網密度和站點覆蓋率,線路和停靠站點要儘量向居住小區、商業區、學校等城市功能區延伸,提高公交可達性;在公交站點、地鐵站口要配建公共便民自行車服務站點,實現步行、自行車和公交、地鐵等公共運輸的無縫銜接。他們還建議結合內河整治發展濱河慢行系統,在內河河道兩側建設濱河步行道、自行車道,將之打造成城市重要的景觀廊道。
代表們還建議,慢行系統要依託於城市綠地、開放空間、商業區等,把河景、湖景、江景、山景、海景、公園綠地連接起來,使市民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充分享受城市美景,舒緩出行疲勞,感受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體會生態宜居城市帶來的福利,提升幸福感。
黨政推動:慢行系統建設初見成效
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要加快建設山水相連的綠色廊道和慢行系統。本次市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今年政府要持續推進光明港、新店溪、新西河、潘墩河等內河綜合整治,力爭啟動內河生態補水工程,努力實現中心城區內河「水清、河暢、路通、景美」,推進城市「綠道」、慢行系統建設。
【新聞連結】
他山之石:國內城市慢行系統各有特色
「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全國許多城市都把「慢行系統」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上海、杭州、廈門等城市已率先完成城市慢行系統的規劃。上海提出,要通過慢行系統設計,打造三類城市魅力區。杭州提出,到2020年市區建成125條自行車廊道和11個重點步行區,在河邊綠地設置自行車道與主要水運換乘點連接。廈門也將建造一批新的人行天橋、地道,逐步打造優美完善的慢行系統。
(福州日報記者組)
(福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