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子玲寫了一篇關於孩子的「數理邏輯」思維的文章,談到鍛鍊學前孩子的數理邏輯思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鍛鍊。
今天子玲就接著邏輯思維的話題,和大家聊一下孩子的數理邏輯中的集合概念。
孩子的數理邏輯經驗由集合、排序、守恆三部分能力組成。其中集合更是現代學前數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是學前孩子正確學習和建立數概念、邏輯概念的基礎。
集合是指具有某種相同性質的事物的總和。它可以是物體的名稱,也可以是物體的某種特性,如形狀、顏色、大小、功能等。
例如:家長引導孩子將蘋果、桔子、梨、葡萄等放在一起,形成一個水果的集合。
2~3歲的孩子一般處於籠統知覺集合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不怎麼能看到集合的明顯界限。不能一個一個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也不能準確意識到元素的數量。
比如,在我兒子2~3歲的時候,子玲在他玩積木時,偷偷從中拿走一兩塊,孩子往往察覺不到積木數量的變化。接著,子玲讓他把玩具都裝進盒子裡,孩子往往會裝了一部分玩具就不管了,他以為完成任務了。
處於這個階段孩子的家長,如果孩子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屬於正常現象,說明孩子對於集合還沒有清晰的概念。
等孩子長到4歲左右的時候,就處於基本感知集合界限的階段了。這時的孩子可以感覺集合的界限,但要讓他進一步說出集合中的每一個具體元素,孩子就為難了。
比如讓4歲孩子給家人分碗筷,一共四口人,他只會給第一個人和最後一個人。
這種情況等到孩子5~6歲時就順利解決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已經能準確感知集合和元素了。
有專家給6歲的孩子做過這樣的實驗:做三個紙牌小豬,讓他們都背上救生圈,其中2隻還穿上小紅褲衩。然後問孩子:「你看這些小豬中,背救生圈的小豬多還是穿紅褲衩的小豬多?」孩子基本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哪個多,並且能說出為什麼。
咱們學齡前孩子的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階段,來判斷孩子的集合認知。如果孩子年齡階段達到了,還是不能達到相應的集合認知水平,家長可以適當地引導孩子多做這方面的練習,比如:分碗筷、分糖果、讓孩子數一種牌子的汽車等等。
清楚了解數理邏輯的知識體系,對學前孩子的能力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孩子的數理邏輯能力與集合息息相關,那集合又可以細分成哪些能力呢?子玲明天接著和大家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