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給孩子做數學早教,除了數數和加法,還應該教哪些內容?
簡單的加法孩子老是算錯,還要掰手指,你有沒有為此著急上火,吼過孩子?
想要孩子小學數學成績好,跟得上老師的節奏,是不是大班的時候報個幼小銜接班就行了?
上面這3個問題,是我身邊很多家長都存在的困惑和誤區。
的確,數學思維的培養很重要,很多媽媽親力親為地輔導孩子做練習題,花大價錢報早教班、幼小銜接班,就是為了給孩子打好數學的基礎,為將來上學做準備。
小樣媽從小數學成績就好,考研的時候數學150分的卷子,我考了145分。假如我像很多女生那樣偏科,數學成績少拿30分,能不能考上復旦就很難說了。
不過雖然數學很重要,我卻看到有爸爸媽媽因為對孩子認知發展的不了解,揠苗助長,結果親手毀掉了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和能力。
去年的這個時候,鄰居家的一個小女孩報了幼小銜接班,因為布置的作業不會做,就到我們家來問題目。
結果看到女孩的媽媽脾氣非常急,孩子還沒落筆,媽媽就開始責備,嚇得小女孩根本不敢做題,不停的問,「是5嗎,是這樣做嗎?」
對每個答案都不自信,對數學只有害怕和恐懼,小女孩以後要學好數學,恐怕很難。
看完這個實驗,你就知道錯怪孩子了
前面提到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認知發展不了解,那麼孩子的認知能力、數學能力到底是怎麼發展的,和我們成人的思維有多大區別呢?
在這裡,我想先給你介紹一個著名的數字守恆實驗,這個實驗你在家裡也可以給孩子試一試。相信看完這個實驗,你在教孩子數學時就會溫柔很多,不容易對他吼了。
這個實驗是由瑞士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設計的。準備10枚一樣的硬幣,像圖片裡那樣,5枚排成一排。
一開始,兩排硬幣排列地一樣寬,研究人員問孩子,「你覺得兩行硬幣,哪一行更多?」
小男孩認真地數了兩遍,發現每行硬幣都有5枚,所以他回答說「一樣多」。
接著,研究人員當著孩子的面,把其中一列硬幣的間距拉寬,再次問孩子,「哪一行硬幣更多?」
結果男孩自信地回答說,離他遠的那一行硬幣更多,「因為它們更長。」
如果你在家給孩子做這個實驗,看到同樣的結果,是不是會覺得不可思議?
可能還會怪孩子笨,只是變換了一下排列方式,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硬幣的數量,怎麼會覺得它們不一樣多呢?
但事實上,不只是你家孩子,全世界3-5歲的孩子在重複這個實驗時,幾乎都是同樣的結果。
這不是孩子笨,而是因為他們正處於皮亞傑所說的「前運算階段」。
在2-7歲階段,受認知能力的局限,孩子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說,他沒辦法在頭腦裡把寬的那列硬幣再排緊湊,恢復成一開始的狀態,從而得出「兩列硬幣一樣多」的結論。
同時,這一時期的孩子只能關注到事物一個方面的特徵,沒辦法全面地理解事物。所以他們只看到硬幣視覺上的長短,卻沒有想到兩排硬幣都是5枚,數量上是一樣的。
理解了孩子思維的這兩個特點,你是不是能明白,為什麼有時候和孩子解釋這麼費勁,明明是很簡單的道理,他卻怎麼都聽不懂,做不對。
6歲前,數學到底該怎麼教?
回到教孩子數學這件事上,2-7歲的孩子仍處在皮亞傑所定義的「前運算階段」,認知能力有其局限性,抽象思維也尚未發展起來,所以我們教孩子數學的時候,不能用教小學生那種單純靠講、背口訣、做習題的方式。
如果你跟孩子說,「1+1就是等於2,你記住就行了。」那你八成是要失望的。
那麼3-6歲的數學到底該怎麼教呢?給大家分享3個重點。
1、讓孩子動手操作,邊玩邊學
心理學家凱西·赫仕曾經說過,「孩子學習數學的最佳方式莫過於操作實物,把東西排成排、比較不同組物件之間的差別等等。」
蒙臺梭利教育的踐行者,「國際幼教教母」白瑪琳也曾說過,「概念是不能被直接教授的,要靠個人領悟。」
孩子要想真正理解數學概念,培養數學思維,就必須不斷地探索、積累和試錯,只有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他才能在不斷豐富的經驗中理解數學規律和數學關係,進而理解這個世界。
所以孩子學數學,不應該是「我們教,孩子聽」的模式,而應該是我們準備材料,提供遊戲的玩法,或者把數學融入生活,然後讓孩子邊玩邊學。
在接下來的《6歲前這樣教數學,小學不吃力》專欄課程中,小樣媽會逐一講解15個小學前需要掌握的重要數學概念。
雖然它們的名稱聽起來有點複雜,像是分類、比較、模式、測量、加法、減法等,但小樣媽會結合尹文剛教授和蒙臺梭利的理論,給大家提供有趣、實操的遊戲和數學活動。
只要照著課程讓孩子在家裡邊玩邊學,就能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還能讓他在不知不覺間提高數學能力,夯實今後學習的基礎。
2、多重複,和生活相結合
相信媽媽們在教孩子數學的時候,一開始都很有耐心,但教了幾次孩子還記不住,老出錯,我們就容易發脾氣了對不對?
我們要理解,孩子學習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犯錯是有益的,他能幫孩子更好地釐清知識,把基礎打紮實,避免似懂非懂。
比如我們教孩子三角形的時候,可能會畫一個標準的正三角形。教了幾次,我們以為他懂了。但其實他並不知道,把這個三角形旋轉一下,或者變成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它依然是三角形。
想要讓孩子真正掌握數學概念,我們就要藉助不同的遊戲,讓他多操作,多重複,並把學到的知識融入生活,運用起來。
既是幫他理解和吸收所學,也讓他明白數學是有用的,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保持耐心,支持孩子,給他學習和試錯的時間,不要隨便批評他。
3、少糾錯,讓孩子自己去發現
在陪孩子玩課程中的遊戲時,為了保證學習的效果,我們要特別注意一點,就是放輕鬆,不要急著給孩子糾正錯誤。
雖然在我們眼中,這些遊戲的答案都是顯而易見的,但通過皮亞傑的實驗,你應該已經知道,孩子的邏輯和我們不同,光靠解釋、講道理是沒用的。
當孩子做錯時,我們可以啟發他,提醒他再試一次。假如他還是犯錯,這時一定要沉住氣,不要指出錯誤。
重複犯錯恰恰說明孩子的體驗和思考還不夠,或者思維還沒有發展到這個水平。糾錯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逃避數學,並不能讓他恍然大悟,理解數學背後的含義。
所以媽媽們放輕鬆,就把遊戲當成遊戲,給孩子空間去自由探索,也許再玩幾次,他就自己發現答案了。那種喜悅和自豪感,是你給不了孩子的。
3-6歲的孩子,需要掌握哪些數學概念?
在接下來的15節課裡,我們會逐一講解下面這些數學概念,並通過遊戲、活動,以及配套素材,幫助孩子理解和掌握。
分類、匹配、比較、排序、模式、測量、統計、數數、奇偶、加法、減法、形狀、對稱、方位、空間
下一節,我們會講解分類的內容。你也許會覺得,分類還不簡單嘛,把紅色積木放一堆,綠色積木放一堆,就是分類呀。
按顏色分類,確實是一種分類方法。可是回想一下,我們在電腦裡存文檔,或者在家裡收納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分類,而把東西放得亂七八糟,時常找不到呢?
再回憶一下小學、初中的數學,是不是也有分類討論的題型呢?
所以說不要小看分類這個概念,學好了它,孩子的思維和邏輯會變清晰,生活也會變得井井有條。具體怎麼教,怎麼玩,我們就留到下節課再詳細討論。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尹文剛教授認證的腦功能培訓師。
歡迎訂閱我的專欄課程《6歲前這樣教數學,小學不吃力》,我們一起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孩子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