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教」是社會分工進化的必然,其關鍵在於預防為教不專、為教難嚴。
易子而教,意思就是交換孩子進行教育。
原文: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之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譯文: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為什麼呢?」孟子說:「因為情理上行不通。(父親)教育(兒子)必然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行不通,接著便會動怒。一動怒,就反而傷了感情了。(兒子會說:)『你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確。』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父子之間傷了感情,就壞事了。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相互求全責備,會使父子關係疏遠,父子疏遠,那就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古人就已經明白親子之間由於血緣等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很難做到公正、客觀。《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譯文:葉公對孔子說:「我的家鄉有一個直率坦白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父親。」孔子說:「我的家鄉直率坦白的人與你所說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直率坦白就在這裡面了。」親子之間由於屬於利益關聯關係,在許多事務上難免互相「包庇」,在教學活動中難以高標準嚴格要求孩子、難以做到為教連續一致性。
課堂讓教學更專注、專業
「易子而教」有助於信息互通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吾師」,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教養和專長的領域,特別是在社會教育未能普及的古代,「易子而教」對於孩子連結多種生活技能是非常有幫助的。今天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就是充分借鑑和發揮了「易子而教」強大的信息互通交流功能,讓專業的人在專業的領域做專業的事情、讓老師能夠專注於教導孩子們學習成長,而社會中絕大部分人則能夠安心的參加社會經濟建設。
家庭教育植根於生活
「易子而教」有助於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俗話說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社會之中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生活技能,比如有擅長寫作的作家、有擅長表揚的藝術家、有擅長研究的科學家.....更有專注且擅長於教學的教育家。「易子而教」就能更好的發揮出教育家在教導孩子學習成長方面的優勢,讓孩子們能夠更好的學習成長、成才、成人。
「易子而教」是社會生產分工協作的必然選擇
社會生產分工協作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各行各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從大領域分工形成了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領域,而細小分工從狩獵、採摘——>360行——>一顆螺絲釘的製作都分為若干專門工序。社會分工進化的標準就是每個人所負擔的協作邊際越來越小,「易子而教」就是教育進化的必然,而今教育系統又被進一步細化為孕前教育、孕期教育、啟蒙教育、學前教育、小學、中學、大學等若干分支,分支之後還有分科,比如語言、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自然科學......
家庭親密
「易子而教」預防為教不嚴
有人說:「為將者就應該與士兵保持距離」,而家庭之中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彼此之間的一舉一動都被對方「一覽無餘」,而且孩子還時常在家中「撒嬌」、家長也時常有許多「難言之隱」會被孩子發掘。因此,家長在日常管束孩子的過程中也時常容易被孩子反駁「你自己......」是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長處、優點;同樣也有劣勢和不足,而這一切在家中就幾乎沒有秘密。
常言道:「老虎也會有打盹兒的時候」,生活中,家長難免有許多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都做不到,更談不上為孩子做行為榜樣,這就為「為教不嚴」埋下了隱患。「易子而教」讓老師能夠將自身最完美的形象展現給孩子們,讓他們全身心的模仿老師最好的生活方式,老師因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孩子們展示的都是積極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能夠按照更高標準要求孩子們的學習上進,而不用擔心因為孩子反駁「你自己.....」造成客觀事實上的「為教不嚴」。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