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教」的當代境遇:必要性和可行性博弈
作者:黃旭 鄒太龍
作為一個天然的教育場域,家庭貫穿孩子的整個生命歷 程,既是其整裝待發的起點站,也是其避風遮雨的休息站,更是 其重整旗鼓的加油站。然而,隨著家庭結構的同質化、家庭文化的多元化、父母權威的稀釋化和家庭邊界的縮小化,家庭教育 已處於「危機四伏」的困境中。在拯救瀕臨危機的家庭教育的諸 多嘗試中,挖掘並利用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家教資源,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易子而教」的古訓無疑為家庭教育難題的破解提供了歷史借鑑。
關於「易子而教」,《孟子註疏》中的解釋為「如己之子與他人教,他人之子與己而教之」,也就是不同家庭間交換孩子而進行教育。近年來,關於「易子而教」的親子節目風靡全國,且有愈演愈烈之勢,2005 年,北京衛視青少頻道推出的融「易子而教」教育理念和「家庭寄宿」實踐方法於一體的電視欄目《相約新家 庭》,全程跟蹤和記錄「交換」後的孩子在新的教育環境下自我調適、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整個過程。2006年,湖南衛視傾力打造「新生態紀錄片」《變形記》,根據親子教育熱點將角色調換與移情體驗融為一體,真實展現了城鄉孩子互換後的改頭換面。2013 年寒假,湖南衛視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九期更是以「交換爸爸」為主題,將「易子而教」這一傳統教育理念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一、「易子而教」的思想體系及其中外影響
(一)孔孟之道與「易子而教」通鑑中外教育史「易子而教」這一教育行為確切濫觴於何年何月已不可致詰、無從稽考,但「易子而教」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是由孔子最先提出,後經孟子系統闡發而來的。據《論語·陽貨》記載,時人陳亢質疑孔子因血脈之情而對孔鯉秘傳其「獨門絕技」,便向孔鯉求證,「子亦有異聞乎?」當其獲悉孔子對孔鯉的 「過庭之訓」無特別之處時,他欣然說道:「問一得三:聞《詩》,聞《樂》,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顏氏家訓·教子》將「君子之遠其子也」理解為「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孔鯉遵循「君子之遠其子」的祖訓,沒有親授子思,而改由顏回教導,這便是「易子而教」 教育思想的源頭與雛形。孔孟思想一脈相承,孟子是孔子學術思想的繼承者與發揚者,他正式提出和系統地闡發了「易子而教」 的教育思想,《孟子離婁上》中這樣記載: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 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 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不難發現,孟子十分尊崇「易子而教」的教育方法,並且從學 理的高度對「易子而教」的必要性加以系統論證。首先,保證教育 內容的正常完整。雖然家庭教育應該以正面內容為主,但一些看 似「負面」的內容(如性教育、人際關係技巧等)也必不可少,這些 內容若由父母親自教育,不僅父母覺得彆扭,孩子也會感到突 兀。其次,鼓勵教育者率先垂範。以身立教是家庭教育的生命,父母與其做孩子的老師,不如當孩子的榜樣,對孩子多一些看得見的身教,少一些板著臉的說教,防止孩子以「夫子教我以正,夫子 未出於正也」的理由來和父母據理力爭。再次,避免父子間因勉 勵從善而心生芥蒂、破壞親情。孟子在《離婁下》中將匡章作為案 例形象生動地解讀了「父子之間不責善」的深刻道理,這是因為 父子親情勝於一切,雙方不能因為互勉共勵而造成「子父責善而 不相遇也」的不良後果。
(二)「易子而教」的中外影響自從「易子而教」的教育思想被孔、孟二聖挖掘以來,縱然 時易世變,其存在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不復存在,卻沒有因 時間的衝蝕而成為歷史印記,它反而隨著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而熠熠生輝,活力四射,「易子而教」作為一種古老而常新的教育模式已為世人廣泛接受。在中國古代,歷朝帝王並不親自教 育皇儲,而是甄選出德才兼備的碩彥鴻儒來擔任太子太師和太 子太傅,分別教授太子文才和傳授太子武藝。在古羅馬,人們也 經常讓自己的兒子跟隨一位年老、著名、非常嚴肅和虔誠的人 學習。在中世紀的英國,據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古德介紹,父母有將其子女移送至其他貴族、盟友或朋友家居住的習俗,名之 日「交換孩子」。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鄧子恢與林伯渠也曾「易子而教」在當今社會,「易子而教」作為一種新的家庭教育模式,在世界範圍內已形成一股不可阻止的浪潮。許多父母為了改掉孩子 依賴性強、環境適應能力差的毛病,在休假期間,不同家庭之間往往交換孩子進行旅行,如在加拿大,「借個孩子去旅行」的現象十分普遍;在澳大利亞,合作互惠的家庭交流計劃也深受家長們 的歡迎;在美國,許多家庭會給孩子物色一位教父或者亦師亦友的長輩(mentor),這對克服孩子的依賴心理、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開闊孩子的思想視野大有裨益。現實生活中,許多學識淵博 的父母並不親自教育子女,而是高薪聘請家教,這也是「易子而 教」思想的一種折射。而且伴隨著留學教育的不斷升溫和留學生 的日益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願意選擇一種寄宿在當地 居民家的生活方式,這也與時下流行的讓孩子假期體驗民風民俗的民宿生活相得益彰。
二、「易子而教」的必要性審視(一)「邊界外移」與教育資源的拓展結構簡單、規模縮小是當前我國家庭變化發展的主要趨勢, 自1979年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我國首代獨生子女已完全形成,且第二代獨生子女也在不斷產生,我國的家庭結構也因此發生了巨變,核心家庭所佔比例持續攀升,出現了以「421」為特徵的高度同構。縱然小規模家庭對親子關係有促進作用,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要求往往過高,在教育上可謂「孤注一擲」,容易使孩子產生心理陰影和人格缺陷;另一方面,由於父母愛非其道,溺愛過甚,可能造成獨生子女「習慣於他佔有的特殊地位,變成家庭裡真正的暴君」
「易子而教」可以有效緩解獨生子女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問 題,它將家庭邊界向外推移,使得正在消逝或已經缺場的鄰裡 教育資源重新為家庭教育服務,鄰裡街坊作為家庭的自然延 伸,可以承擔諸多家庭無法完成的教育功能。獨生子女由於缺少兄弟姐妹,在和鄰裡夥伴相處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體驗 到同胞關係的難得與手足之情的珍貴,這有助於孩子換位思考 的發展、道德人格的成熟。「易子而教」可以讓孩子臨時告別無 拘無束、隨心所欲的家庭環境,自己積極探索並主動適應一種 陌生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改掉在原有家庭養成的溺 愛毛病。
此外,「易子而教」還可以改變涂爾幹所說的「物理密度」和 「精神密度」之間的比例關係,前者是指一定地域範圍之內的人 口數目,後者是指此地域中個體之間彼此交往與溝通的頻率與強度。在「易子而教」進行之前,一個特定空間內的物理密度和精神密度處於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而當「易子而教」進行後,這種平衡被打破,其物理密度保持不變,但精神密度卻得以提高。如今,街坊鄰裡間正在逐漸蛻變為一個陌生人社會,「父親上網、母親看電視」也成為現代家庭生活面貌的真實寫照,不僅鄰裡教育資源正在消逝或已經缺場,而且親子間的交流也日益貧乏,孩子的交往範圍局限於一片狹小天地,嚴重束縛了他們的視野拓展與能力培養。
(二)「骨肉分離」與教育理性的維持天然的血緣親情是家庭的核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它會擾亂家長對孩子的公正評價和客觀要求,親情佔據支配地位的親子關係會削弱理性在家庭教育的主導作用。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將孩子視為自己未盡理想的後繼者,非要孩子沿襲既定路線走下去,一旦未盡如人意,出現些許瑕疵,父母便耿耿於懷, 不是對孩子百般苛求、上綱上線,就是妄加數落、不教而誅。另一方面,父母舐犢情深,將孩子看作自我生命的延續,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對其百縱千隨、姑息遷就。然而,這兩種做法都愛非其道,缺乏教育理性,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易子而教」既利於維護親情的融洽,也利於維持教育的理 性。親子之間,血濃於水的骨肉之情大於一切,雙方不應求全責備,否則,一旦親子之間有了芥蒂、嫌隙,父母就會吹毛求疵、牢騷滿腹,孩子也會憤憤不平、心生怨氣,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父子之間不責善」的道理。而進行「易子而教」之後,就能實現親子間暫時的「骨肉分離」,從而保持親情與理性之間合適的張力。鑑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家長往往很難客觀評價自己的孩 子,孩子身上暗藏的優點、缺點及潛力需要旁人發現和挖掘。
進行「易子而教」之後,施教者會將孩子置於一個可比較的 範圍內進行理性的觀察和審視,從而避免出現發生在親生父母 身上的熟視無睹現象和「相處疲勞」現象。從雙方家長的角度來看,「易子而教」迫使父母自律自警,不再感情用事,而是成熟理性地對待教育。交換孩子後的父母具有更高的自覺意識,他們對 自己的角色和職能更加清楚,面對別人的孩子,父母除了按照教 育規律進行理性教導之外,他們還會反思之前親子教育的過失 與不足,因為「家長知道了兒童的摩仿能力很強,就會經常檢點 自己,以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行為」。
(三)「距離生美」與教育權威的強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持一定的距離感和神秘感,是教師 權威的源泉之一,所以,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會導致教育權威 的喪失。學校教育之所以不同於家庭教育而能在整個教育中佔據主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學校教育體現的是師生之間 以制度為保障的一種親密有間的教學關係,這種關係可以解 除、變化甚至逆向,不像家庭中以血脈親情為紐帶的倫理關係 而具有穩定性和終身性。從生命周期的角度看,親子關係的維 系時間最長,雙方的接觸頻率最強,父母隨時能夠以「好為人 師」的姿態對孩子耳提面命,孩子總是處於一個穩定且熟悉的 教育環境裡,親子之間容易出現因朝夕相處而彼此知根知底的 現象,從而喪失新鮮感與好奇心,也就是美學上所講的「審美疲 勞」,家長對孩子無法產生吸引力與效仿力,孩子不但不會心悅 誠服,反而會產生抗拒心理和厭煩情緒,這種熟悉的環境就造 成了教育的惰性。
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還會削弱成人的信息控制權,從而導致成人大量的幕後行為暴露無遺。父母在孩子面前,冠冕堂皇,而獨自一人時,可能齷齪骯髒。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有意識教育孩子的種種努力就會被自己無意間的自我鬆懈和放縱所消解。成人幕後行為的提前暴露,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孩子對成人群體喪失了距離感、神秘感和崇拜感。一旦孩子無意間發現父母不為人知的「秘密」,那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辛辛苦苦塑造起來的完美形象就猶如「沙灘上的樓閣」,絲絲微風的吹拂足以使之迅速坍塌,以至於父母今後再以高標準、嚴要求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僅自己心中膽怯心虛,威望蕩然無存,同時孩子也會義正詞嚴地以「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為由進行反駁,這種情況一旦發生,父母便會無言以對、難堪萬分,其話語權威性就再也難以樹立,從而導致教育低效、無效甚至負效。
常言道:「牆外花香」。的確,不同的家長擁有不一樣的性格、愛好和特點,這對於天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慾、探求精神的孩子來說,就好像一塊巨大的永久性強力磁鐵,時刻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與興奮點。「易子而教」之後的孩子因為處在新的環境下,自然有一種積極向上、渴望表現、給人好印象的主觀願望,這樣孩子就可以自覺地改掉原來在家形成的諸多毛病與惡習。此外, 「易子而教」的另一邏輯起點就是「距離產生美」,運用「外來和尚好念經」的原理將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轉化為保持一定距離的師生關係,從而強化教師權威,驅逐教育惰性。子遊在《論語·裡仁》篇中告誡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謂君臣之 道和朋友之道都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其實,親子之道、師生之道何嘗不是呢!教師和家長都應該給孩子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做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四)「藏息相輔」與童年樂趣的拯救優質的教育資源與理想的就業崗位在人口眾多、競爭激烈的中國處於僧多粥少的局面,迫使眾多家長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進行全方位監督,竭力抵制孩子染上琴棋書畫等「不務正業」 的愛好。另外,由於中國傳統家教理念與假設,如「棍棒底下出人才」、「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書中自有千鍾粟」等落後思想的影響,更讓家長們在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角力時心中常為孩子攤開一張「清規戒律」,一切行為和活動都應圍繞提高學習成績打轉,至於快樂的童年則不在其視域之中與考慮之列。許多家長的非理性教育行為,如對課後班的趨之若鶩、對特長班的功利選擇、對虎媽式教育的盲目效仿,顯得十分苛刻與不近人情,讓原本可以自由快樂、健康成長的孩子心力交瘁、老態龍鍾,兒童的 幸福感和童真童趣就在被選擇成為父母自我理想再次實現的替 代品中消失殆盡。
尼爾·波茲曼在其《童年的消失》一書中尖銳地指出,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意味著童年正在「消失」,隨著大眾傳媒的快速發展, 尤其是網絡時代的橫空出世,兒童的遊戲形式也從室外的真實夥伴遊戲(如跳皮筋、捉迷藏、老鷹捉小雞)過渡到了室內的虛擬網路遊戲,實際上,「更大的危險可能在於總是把孩子關在家裡。兒童在電視和網際網路上耳聞目睹的東西在真實的好家庭中可能從來接觸不到」,這些「獨守空房」式的遊戲不僅影響著兒童合作精神的培養及其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也導致了兒童的個性喪失和心理失調。
家庭之間進行「易子而教」,讓孩子們相處、玩耍,從虛擬的網絡世界走向現實的真實世界,在生活中體驗成長的快樂,可以挽救可能失去而將追悔莫及的童真童趣。平心而論,父母親自實施對孩子的教育在情勢上窒礙難行,因為獨生子時代「輸不起」、「賭不起」、「傷不起」的家長時刻將光耀門楣、家族改良的「神聖使命」傾軋於孩子孱弱的軀體和脆弱的心靈,父母的愛之本性卻蛻變為非愛之行徑,孩子想適當娛樂放鬆一番,父母不是擠眉弄眼、暗示禁止,就是當頭棒喝、上綱上線,給孩子貼上「不務正業」 的標籤。相反,朋友對待孩子既客觀理智又通情達理,不至於過分嚴肅,容易做到藏息相輔、勞逸結合。其實,孩子的懵懂幼稚、天真可愛和少不更事不應該被視為一個需要家長為其包辦一切、保駕護航的客觀理由,而應看做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自發自主的生活體驗與生命樂趣,因為「被忽視的童年是永遠都不能彌補的」,孩子是在不斷的生活體驗中逐漸成長的,孩子 必須經歷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童年時期的家庭經驗與生活體驗形成兒童心理的整個深層結構。
(五)「親師不一」與角色衝突的緩解家庭教育的問題之一「在於家庭畢竟只是私生活的據點,不 容易像一般社會組織那樣一本正經」,父母除了要成為維繫親子親情的養育者角色之外,還需要扮演維護師道尊嚴的教育 者角色,父母成了「親師合一」的複合體,但是家庭生活與學校生 活各自不同的特點與要求註定了這種多重角色難以真正融合在 一起。家長在其角色扮演上往往面臨著角色混亂的困擾,即家長 在充當不斷更替的不同角色時,由於不能勝任,造成不合時宜而 發生矛盾與衝突,如男女雙方都是父母、夫妻、兒女、職業人的復 合體,這些角色的不同定位、不同要求及其之間的隨時變換,通 常會導致家長們顧此失彼,窮於應付。
對孩子而言,他們習慣於父母角色的同一性和持久性,而頻 繁的角色變換會讓孩子感到反覆無常、不知所從,尤其是父母角 色與教師角色之間的衝突更加複雜和明顯,如父母慈愛與師道 尊嚴之間的牴牾,親密無間與若即若離之間的矛盾,親子親情與 教育理性的齟齬,這些衝突會導致親子之間產生隔閡、破壞親 情。「易子而教」將父母的養育者角色與教師的教導者角色區分 開來,順利解決父母的角色衝突,當朋友扮演教師的角色時,他 們一般不會因為礙於面子而不對孩子進行客觀評價,更不會像 父母在意孩子那樣而把情緒帶到教育中。如果是父母親自教育孩子,當教育內容的正理正道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或不見成效的時候,他們就忘記自己的教育者身份,繼之以父母的身份來對待學生身份的孩子,不經意間就變換了自己的角色,孩子對這突如其來的「大變身」毫無心理準備,通常會一臉驚愕、茫然失措, 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易子而教」的可行性剖析「易子而教」具有融計劃性與靈活性、合作性與互動性、生活 性與教育性於一體的突出優點,在學理上存在著無可辯駁的必要性,但在當今社會「易子而教」於實踐中能夠得以推行的社會環境和現實條件尚不存在,存在著以下阻礙因素。
(一)難以割捨的親子親情使然親子之間不僅僅因為與生俱來的血脈相連而牽腸掛肚,更 是因為後天的朝夕相處而難捨難分,感情愈久彌堅。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就是他們的心頭肉和掌上寶,孩子的一顰一笑、一舉一 動無不牽動著父母的心,一旦孩子較長時間不在身邊,他們就會 出現感情上的失落與精神上的空虛。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心靈港灣和精神依靠,孩子早已習慣生活在父母的無微不 至的精心照顧之下,而一旦出現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他們就會 顯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因此,為了避免情感上的煎熬和心理上的折磨,家長和孩子一般都不願意接受「易子而教」。
(二)無法對等的家教條件使然在「易子而教」的過程中,如果能保證雙方家庭教育條件的 「門當戶對」,自然是家長們的理想期待。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 於多重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家庭之間無論是在物質條件,如父母的經濟基礎,還是在精神條件上,如父母的綜合素質,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無法對等的家教條件在現實利益和心理憂慮兩個方面阻礙著「易子而教」的實施,條件優越的一方認為與條件遜色於自己的家庭交換孩子不僅自家吃虧,而且還擔心孩子在別人家吃苦受累,耽誤了自家孩子的健康成長,而條件相對較差的一方則表示他們害怕微薄的經濟能力難以伺候這些「紈絝子弟」,同時也擔心自家孩子因生活習慣和舉止談吐的不同而遭受冷遇、不受待見。
(三)令人畏怯的安全責任使然獨生子女時代最讓父母提心弔膽的問題便是孩子的人身安全。獨生子女都是家庭的獨苗,是父母的命根子,容不得半點閃失,獨生子女家庭很難承受孩子受傷或失去孩子的悲劇。由於意外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所以家長們為了防患於未然, 千方百計地繫緊孩子的生命安全帶,除了「中國式接孩子」的獨特景觀之外,許多家長還採取了「圈養」方式,孩子只有在自己家裡,在父母的視力範圍內才是安全的,就連在小區裡短時間的單獨玩耍也是禁止的。在這樣的緊張氣氛中,有誰敢於或甘願承擔「易子而教」之後孩子出現安全問題的巨大風險呢?即便是家長最信任的朋友,也不願每天提心弔膽地擔心孩子出現意外,儘管他們深知「易子而教」在學理審視上存在諸多必要性, 但經過現實利害關係的考量,他們還是將「易子而教」拒之門外,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現實理性選擇。
(四)害怕洩露的家庭隱私使然家長和孩子之間是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孩子對家庭的諸多情況、父母的行為習慣可以說是了如指掌,甚至無意間從父母的談話中知道了許多的家庭隱私和重要信息,然而思想純潔、涉世未深的孩子卻不會將私人領域與公共空間劃分開來,無所拘束的他們也將朋友家當做自己的家,談吐之間也不會有所顧忌。「易子而教」之後的孩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去朋友家居住和生活,很有可能在無意之間洩露自家的隱私或父母的言行,雖然說天真可愛的孩子童言無忌,然而他們往往像《皇帝的新裝》中的小孩一樣道出了實情。父母心中十分清楚,插科打諢是朋友間相遇表示親切的一大方式,而家庭的一些秘密自然就成了朋友間茶餘飯後的談資。父母擔心孩子洩露家庭隱私而在朋友面前尷尬與難堪,失去個人威嚴與家庭面子,這也是「易子而教」出現「叫座不叫好」的現實原因之一。
四、「易子而教」的時代內涵「易子而教」的時代背景雖時過境遷,不復存在,但放諸今日,「易子而教」所蘊含的教育智慧及思想仍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與借鑑價值。開放多元的當今社會拒絕任何封閉、單一的教育模式,因此,在現代社會語境下,「易子而教」需要與時俱進加以引申與轉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與現實條件賦予其 新的時代內涵,即教育主體上「易師而教」、教育空間上「易地而 教」和教育時間上「易時而教」。
(一)易師而教任何個人的知識廣度與見識視野,無論如何豐裕廣博,都存 在一定的知識盲區和視野局限。進行「易師而教」,可以交換兩種 不同的教育資源,實現資源的積聚效應。孩子天生具有強於觀 察、思維敏捷、善於模仿等諸多特點,讓他們接觸不同性別、不同 性格、不同風格的老師,不僅有利於其性別角色的準確定位和知 識體系的完整搭建,而且對孩子適應能力的增強和人格品質的 健全也大有幫助。「易師而教」在學校的具體做法表現為不同班 級、不同年級或不同學校之間不定時交換老師進行教育教學,如 寧夏中衛市為了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從 2014 年春季學期開始實施「城鄉教師輪崗交流制度」,在家庭則表現為在特定時間內聘請性別、性格、年齡、地域均不一樣的家庭教師。
(二)易地而教「易地而教」的最大優點在於突破家庭教育相對封閉的狹 小空間,將家庭與社會生活緊密融合,從而使孩子在社會中接 受教育,在教育中了解生活。「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同的生 活環境,別樣的人文景觀,通常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 驗與人生閱歷,這對獵奇心理極強的孩子來說無疑是成長中的最好禮物。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易地而處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採風問俗,親身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欣賞奇麗 的自然風光,這不但可以豐富孩子視野,拓寬知識面,還有利於 增強孩子的移情能力與社交技能,孩子在與他人相處中逐漸學 會溝通,夥伴間彼此鼓勵與合作,從而培養愛心與責任心。「易 地而教」在現實生活中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出國留學、校際訪學 和民宿生活。
(三)易時而教「易時而教」是指教育時間的安排必須打破僵化呆板的時間表而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科學性,需要在遵循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孩子目前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採取不同的教學進度與教育策略,從而做到因時而教、相機而教。「易時而教」 通過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而增強學習效率,現實生活中的教育實踐有寓教於樂和藏息相輔兩種具體做法,它們都是充分利用孩子生活中的零碎時間進行無意識記憶和斷片式的知識積累。在孩子注意力轉移時進行教育,在孩子大腦處於放鬆時進行教育,其產生的學習效果往往會大於時間固定的課堂授課和機械訓練,因為「無意識記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條件,它能使頭腦解放出來去解決新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