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子女為什麼也要「易子而教」的原因
自己的孩子一般自己不好管理,特別是教師幾乎把所有的耐心給了自己的學生,到自己的孩子時,已經很不耐煩了,再加上親人之間毫不忌諱的關係,會發脾氣甚至鬧矛盾古代就有「易子而教」的說法。易子而教的教育思想就是:將自家的孩子送給別人來教。
-
「易子而教」的當代境遇:必要性和可行性博弈
現實生活中,許多學識淵博 的父母並不親自教育子女,而是高薪聘請家教,這也是「易子而 教」思想的一種折射。而且伴隨著留學教育的不斷升溫和留學生 的日益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願意選擇一種寄宿在當地 居民家的生活方式,這也與時下流行的讓孩子假期體驗民風民俗的民宿生活相得益彰。
-
為什麼要易子而教?
兒子會說:您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您自己的作為未必合乎正確的道理。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就太糟了。古代的人是與別人交換兒子來教育的,父子之間不會因為要求行善而互相責備。要求行善而互相責備,就會彼此疏遠,父子變的疏遠,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問:您贊成易子而教嗎?答:我是很贊成甚至鼓勵易子而教的。
-
【教師觀點】另一個層面的易子而教
另一個層面的易子而教 ■北京上地實驗小學 張亞華 每當別人羨慕地說:「當老師多好呀,您的孩子一定教育得特好」時,我都會苦笑地回答:「哪裡哪裡,我也很困惑。」這樣的回答在外人看是謙虛,其實真是發自肺腑呀!
-
從北大學霸弒母案中再次反思古人所言「易子而教」的道理!
」的理論,那麼是誰提出的「易子而教」,「易子而教」在今天還有現實意義嗎?因為素養不論是多麼高的人,都是無法完全擺脫親子之間的這種情感的一些影響的,在面對幼年且頑皮的孩子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都是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的,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給親子之間的關係,留下一些禍根來。
-
「責善則離」抑或「易子而教」?
「責善則離」抑或「易子而教」? 2016年08月02日 10: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在7月 13—15日於山東鄒城孟子研究院舉行的「孟子的學說、心靈之道與公共生活」學術研討會上,父子關係這個困擾世人千載的問題,再次成為與會學者關注的焦點
-
「易子而教」是社會對孩子最效率的成長輔助
」是社會分工協作進化的必然選擇「易子而教」成語典故原文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父親)教育(兒子)必然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行不通,接著便會動怒。一動怒,就反而傷了感情了。(兒子會說:)『你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確。』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父子之間傷了感情,就壞事了。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相互求全責備,會使父子關係疏遠,父子疏遠,那就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
「易子而教」關鍵在於預防為教不專、為教難嚴
(父親)教育(兒子)必然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行不通,接著便會動怒。一動怒,就反而傷了感情了。(兒子會說:)『你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確。』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父子之間傷了感情,就壞事了。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相互求全責備,會使父子關係疏遠,父子疏遠,那就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
學校教育承擔了文化傳承和家庭「易子而教」的雙重職責
家庭如同一臺複印機,有什麼樣的家長就大概率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長活動的起點、基點和終點,家庭是社會中最小的組成單元、是社會實踐分工、協作的根基,每個人自出生之日起就加入了某個特定的家庭。家庭教育是指成年家長對未成年子女進行的成長教導活動,其根本目標在於引導孩子獲得生活自理能力,為孩子適應社會生活打基礎。
-
傳統教育的智慧:易子而教
針對這個問題,其實古人早就有了應對的方法,那就是「易子而教」。《孟子·離婁章句》: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古時候的人互相易子而教,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否則就會導致親情淡泊,日益疏離,這是更大的不幸了。
-
為何教師子女一般都考上重點?
我發現有十多位同事當中的子女今年都在參加高考,而且他們的子女都考上了重點大學。這讓我想起朋友對我說的一句話:你們教師的子女就是要比其它職業的子女優秀一些。其實我非常反感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反過來說,如果我的子女不優秀,那麼我將是一個不稱職的教師,況且並不是每一個教師子女都非常優秀,他只能說教師的子女一般都優秀。為此,我還專門在網站上查了一下,確實,歷屆教師子女參加高考,都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
擇鄰而居 易子而教
瀋陽有一群勇於嘗試的家長,他們「擇鄰而居」「易子而教」,探索出一條家庭教育互助小組之路。在遼寧家庭教育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如「河畔新城社區家庭教育互助服務隊」形式的互助小組,在瀋陽幾個區自發成立了。 「擇鄰」 放棄熱點學區房 「易子而教」源於《孟子(離婁)》。
-
教育|「易子而教」聰明的父母都會這麼做,連專家都沒搞明白!
其實,我們的古人早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提出了「易子而教」的智慧,這裡我呢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助到家長和朋友們!所謂「易子而教」,是教育思想家孟子首先提出來的。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換著教孩子。正如相聲界的郭德綱徒弟不是自己的兒子郭麒麟,而是于謙的兒子於思洋。
-
無論家長多優秀,也難教好自己家的孩子,必須易子而教
前段時間,看見採訪一個郭德綱的節目,談到易子而教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郭德綱的徒弟不是自己的兒子郭麒麟,而是于謙的兒子於思洋。于謙的徒弟則也不是兒子於思洋,而是郭德綱的兒子郭麒麟。相聲界為什麼要「易子而教」呢?郭德綱給出的答案是:自己下不去手!老郭這樣回答易子而教的問題,確實如此。
-
為什麼教師子女很少當教師?
通過觀察身邊的人,小編發現很少有家庭父母和子女都是教師的,有一家子都是教師的,但這種情況很少,為什麼一些政府機構部門,例如醫生、國企職工等,子女有一定概率走父母的路,但是教師子女卻很少做教師呢?我想,教師子女不願做教師或教師不願讓子女做教師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
清華教師子女會成為怎麼樣的普通人?
有人說高曉松就是清華教師子女中的普通人,這話不對。他爸高立人是清華大學教授,他媽張克群同樣畢業於清華大學,師從梁思成,是中國著名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那麼問題來了,普通清華教師的子女會真的變成我們認為的那種普通人麼?一直以來,我們時常吐槽中國的教育制度。但是摸著良心說,當前的教育還是給了普通人機會的。對比清北的父母子女上清北的比例和美國藤校父母子女上藤校的比例,我們會發現要低的多,清北教授的子女考不上清北的大有人在。
-
為什麼現在有些教師子女很少當教師?
所以很多教師想讓自己子女幹教師,必須通過各種選拔和篩選,很多考不上,所以幹的也少!教師子女不願幹教師或教師不願讓子女幹教師是事實。因教師子女考取大學後,絕大多數不報師範院校,所以其子女從事教師職業的也少,即使有也是做大學教師。但有一個前提:就是能找到比幹教師好的工作才不從事教師職業,如公務員、事業編的機關工作人員,國企的管理人員,電業局、銀行等等。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教師子女,能夠從事教師工作也是求之不得呀!一 、教師這一職業表面光鮮,但是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
教師子女為何並不如想像中的優秀?「老師家的孩子」是光環也可能是枷鎖
在平昌縣長大、同為教師子女的敬浩(化名)清楚地記得,初中時,一位教師子女的手腕上有道清晰的疤痕,「是用刀片割的」,身為教師的母親給她的壓力太大,一次成績考差就會被母親喋喋不休地念叨。「教師子女這道所謂的『光環』,在有的孩子身上是動力,但在另一些孩子身上可能是巨大的壓力。」
-
正能量的教師管教權值得期待
近日,廣東省司法廳官網公布《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草案)》,首次對中小學教師的管教權進行了明確——學校和教師可依法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甚至採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4月21日《新京報》)。 此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筆者曾聽一位小學老師無奈地講起學校「趣聞」:被批評的孩子在課堂上嚴正抗議,「老師,你違反了教師法!」如果教師正當的管教權能落地,相信對很多老師會是很大的支持。
-
教師子女12年免費,教師林娟:選擇新川,打算幹到退休
學子曾可欣,搖中七中高新,選擇新川……據了解,新川首屆老師、校長、中層幹部都把子女送到新川。董事長陳星海承諾:教師子女12年免費就讀,無論是幾胞胎、幾胎。新川,篤定了,要辦一所一流名校。滿足了作為教師的嚮往,因為新川要辦的是一所有文化生長力,有教育創新力,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學校,這裡,能夠給我一個更大的舞臺;滿足了作為家長的需求,女兒面臨小升初,作為媽媽,要給孩子選擇一所最心儀的學校。新川提出了「鼎新四力」的育人目標,著力於把孩子培養成有領悟思辨力、實踐創新力、自主發展力、責任擔當力的四力學子。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見得多,識得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