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晚的導演組名單已經公布,證明新一年的春晚已經開始啟動了。
往年這個時候,網絡上總會有一種聲音出現,那就是期待趙大叔也就是趙本山能夠重出江湖。
今年似乎這樣的聲音就極少看到了,一方面趙大叔也老了,最近煩心事也多了。另一方面可能是時間久了,大家知道不可能也就不再念叨了。
轉眼一看,趙本山告別春晚舞臺已經快十年了,除了開始兩年他還嘗試著努力著回去,之後他就徹底放下了這個想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本山回到春晚舞臺的可能性是越來越低,也是時候對他21年春晚的小品之路進行一次總結了。
本文將從專業創作團隊角度去回看趙本山的21年春晚路。
一、趙本山的春晚可以簡單分為三階段
這三個階段分別是上升期、巔峰期和滑坡期。
上升期從1990年到1997年春晚,在這七年裡(1994年春晚未參加),趙本山表演了七個小品,分別是《相親》《小九老樂》《我想有個家》《老拜年》《牛大叔提幹》《三鞭子》和《紅高粱模特隊》。
巔峰期從1998年至2006年,在這九年裡,趙本山主演了九個小品,分別是《拜年》《昨天今天明天》《鐘點工》《賣拐》《賣車》《心病》《送水工》《功夫》和《小崔說事》。
滑坡期從2007年至2011年,在這五年裡,趙本山出演了五個小品,分別是《策劃》《火炬手》《不差錢》《捐助》和《同桌的你》。
其中,為何將《拜年》算入巔峰期呢,因為這個二等獎小品應該是當年春晚事實上的小品第一名,在那之前趙本山春晚上的小品可以算一流但還談不上獨樹一幟的頂級,從《拜年》開始,他逐漸走上了獨孤求敗的道路。
如果從藝術上進行劃分的話,這三個階段還可以簡單分為舞臺時代,電視時代和網絡時代。
所謂舞臺時代,意思是在趙本山上升期的七個小品都有深刻的舞台風格,他的表演風格和他在東北二人轉舞臺上的小品如出一轍,表演上樸實、厚道帶著濃濃鄉土氣息,包括《拜年》也是有這樣的風格。
電視時代,趙本山突破舞台風格,轉型為更適應電視時代的風格,這時候的他即使身份依然是老農,但其表演氣質和作品傳遞的信息已經開始和城市接軌,尤其以《昨天今天明天》和《說事兒》為典型。
網絡時代,趙本山的作品也開始和網絡段子接軌,其作品風格有荒誕化和段子化的走向,故事性降低,娛樂性提高,更符合網絡文化的特徵。
二、趙本山春晚小品三個階段的功臣都有誰
有些網友思維比較簡單,想當然地就以為「趙本山小品」就是趙本山的小品,最多再加上範偉、高秀敏和宋丹丹等大牌搭檔。
實則不然,雖然趙大叔是絕對的主角和大明星,但每一個小品的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團隊,這個團隊成員都是功臣。
一般來說,一個小品團隊成員的主要構成就是三種人,編劇(或者叫作者),導演和演員。
編劇是寫劇本的,導演是將劇本具化成場景和表演內容的,演員是將劇本內容和導演設計表演出去的。這三種角色在團隊中缺一不可,當然有時候各自分工也不固定,除了演員那塊是固定的之外,導演也可以參與編劇,編劇也可以參與導演,演員也可以同時參謀編劇和導演的工作。
但是,在我們一般觀眾的認知中,往往只注意到了小品團隊中的演員,也就是明星這一塊,對其他成員往往忽視較多。
趙本山春晚小品的成功,當然離不開前赴後繼的好演員,比如黃曉娟、範偉、高秀敏、宋丹丹和趙本山的朋友以及徒弟們,他們的表演有目共睹,作用也都非常大,筆者就不一一贅述,而是將關注重點放在編劇和導演上。
在趙本山春晚小品三個階段中,分別存在不同風格的創作和導演團隊。
在趙本山的上升期,他的團隊裡有著名的「三駕馬車」:張超、崔凱和喬傑(或張惠中),他們三位幾乎承包了趙本山上升期及出名以前的絕大部分小品的編劇。其中崔凱在中後期依然和趙本山保持合作關係,張超在2010年去世,趙本山出資親自為其操辦後事。。
這三位創作小品的特點是傳統的方式,那就是走下去,走到農村田間地頭,搜集各種素材然後加工創作,因此他們創作的小品普遍接地氣,樸實無華但容易打動人。
這一階段的導演工作則主要是由張惠中來擔任,他和張超是髮小,和崔凱是老鄉,三個人從小就是搭檔,後來又一起為趙本山的小品搞創作。
在趙本山小品的巔峰期,他的團隊裡裡的編劇則主要有何慶魁、張慶東和宮凱波等人擔任,張惠中的兒子張猛也經常參與進來。
這幾位尤其是何慶魁的創作特點就是比較全面,他們同樣熟悉農村,同時也熟悉城市裡人們關心的話題和社會流行的新聞,因此他們創作的作品普遍更有時代審美,也能得到更廣泛的歡迎。
這一階段的導演主要也是張惠中。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滑坡期,趙本山的創作團隊則是大換血,除了何慶魁和崔凱偶爾露面之外,其他大部分時候編劇工作都是由徐正超、尹琪等人完成。
這兩位的特點是年輕,腦袋靈活,接受新鮮事物快也敢想敢寫,但他們同時也有兩個弱點,那就是作品容易脫離生活同時還容易段子化,換句話說也就是容易讓作品變得虛浮。
張惠中退出了這一時期的導演工作,也包括他的兒子張猛,取而代之的導演人選則主要是趙本山的經紀人高大寬,甚至還有趙本山、馬麗娟夫妻以及宋丹丹當導演的時候。
不管是哪個時期,以上這些團隊裡的幕後工作人員都算是趙本山春晚小品的大功臣,他們用作品支撐起了趙本山小品的基礎,保證了演員們擁有比較優質的表演內容。
三、為何趙本山的小品之路越走越窄
實事求是地講,趙本山在2013年宣布從小品界退休,除了身體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的小品之路越走越窄,已經沒有之前上升期和巔峰期那種遊刃有餘的感覺,滑坡期的幾乎每一屆春晚他都在硬撐,甚至在2008年春晚後臺由於壓力太大禁不住大哭起來。
筆者認為,趙本山小品之路越走越窄的原因,除了他個人身體之外,很重要一個因素就是功勳團隊的分崩離析。
我們看趙本山在2006年春晚以後的作品,不論是編劇還是導演,幾乎全面換血,崔凱和何慶魁只是偶爾過來參與一次。
這種大規模的團隊換血,恐怕不能用自然淘汰來解釋,團隊中的各種矛盾積累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比如高秀敏和何慶魁的同時退出。
除了沒有了功勳編劇之外,張惠中的退出帶來的影響也不小。
張惠中和趙本山合作了十幾年,對趙本山的表演風格和能力了如指掌,他的導演才能也得到了趙本山的首肯,不然也不會合作這麼久。
普通觀眾可能意識不到小品導演的重要作用,其實嚴格說來,小品導演對小品質量的把控作用,和電影導演和電影,電視劇導演和電視劇,都是一樣的。好的導演可以讓小品更加精緻,臺詞更加精準,表演更加順暢。同樣一個劇本,水平不一樣的導演,導出來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張惠中退出之後,趙本山春晚小品的導演職位都是形同虛設的,除了他的經紀人就是他的妻子,或者自己親自上陣擔任導演,總之就是整個小品成了趙本山的獨角戲。
年輕的編劇按照趙本山的思路編寫劇本,掛職的導演最多起到照顧趙本山生活和雜事的作用,搭配的演員除了宋丹丹之外都是趙本山的徒弟,在師父面前更是沒有什麼話語權。這種情況下,趙本山滑坡期的小品都出現了節目冗長、節奏紛亂、失誤不斷等現象。
綜上,從專業角度出發的話,趙本山小品成功的秘訣除了他個人的實力外,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也是很關鍵的因素。而到了趙本山小品的滑坡期,他的個人光環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同時不專業的人負責專業的事,更是重要的因素。
至於他的功勳創作團隊為何紛紛離他而去,那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似乎,著名喜劇人們,貌似,都是孤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