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電鏡發展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階段

2020-12-27 央視網

冷凍電鏡發展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階段

原標題:

  科技日報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馬愛平)「這是《自然》雜誌首次發表系統性、優於3.6埃解析度水平實驗研究超大複合蛋白質機器的動力學過程和原理的論文,標誌冷凍電鏡的發展開始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的新階段。」1月20日,北京大學教授毛有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本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表明,他們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結合,解析了人源蛋白酶體26S在降解底物過程中的七種中間態構象的高分辨(2.8埃—3.6埃)精細原子結構,局部解析度最高達到2.5埃。

  毛有東介紹,這些三維結構展現了驚人的時空連續性,生動呈現了原子水平的蛋白酶體和底物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首次實現了對三磷酸腺苷酶六聚馬達分子內三磷酸腺苷水解全周步進循環完整過程的原子水平觀測和三維建模,發現三種不同的三磷酸腺苷水解協同反應模式,及其如何調控蛋白酶體複雜多樣的功能。

  「論文解決了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如三磷酸腺苷酶馬達如何將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進而實現了底物解摺疊的協同動力學機制。」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原課題組博士後、現為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研究員董原辰說。

  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課題組博士生張書文說,這些研究結果為幾十年來對蛋白酶體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原子結構和動力學信息,對於理解生物體內蛋白質的降解過程和一系列負責物質輸運的三磷酸腺苷酶馬達分子的一般工作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

相關焦點

  • 聚焦冷凍電鏡+人工智慧,「埃空間」要讓新藥研發更「簡單」
    作為重要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冷凍電鏡是目前最先進、發展最快的蛋白結構解析技術,它能獲得核酸、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進而闡釋其功能機制,即了解疾病產生的原理以及在人體內作用的機制,而這也是新藥研發的前提條件。
  • 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新冠病毒的「鑰匙」就是S蛋白。
  • JCIM | 計算模擬遇上冷凍電鏡
    內容簡介在過去的十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 簡稱冷凍電鏡(cryo-EM)已經成為結構生物學中一項非常有價值的技術(圖1)。由於儀器、樣品製備和圖像處理軟體的最新發展,cryo-EM現在已經達到原子級別的解析度(當解析度足夠高,便可以對蛋白質中大多數原子的獨特位置進行結構建模)。
  • 少年班90後解析:當冷凍電鏡邂逅材料科學
    冷凍電鏡在生物領域的巨大成功主要源自於:超低溫冷凍制樣,冷凍電鏡儀器和電鏡圖像處理技術,這三個方面的進步與有機結合。把冷凍電鏡用於生物學以外的材料領域,將使科學家以原子級別的解析度獲得不穩定材料的結構和譜學信息,並為解決許多材料領域中的關鍵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
  • 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科技抗疫
    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入榜理由當地時間2月15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疫苗研究中心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學院合作在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表文章「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論文未經同行評議),對新型冠狀病毒的S蛋白進行了近原子結構分析。
  • 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和冷凍電鏡
    ——施一公目前常用的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方法主要有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核磁共振技術和冷凍電鏡技術。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晶體向來以其規律性和對稱性而備受推崇,直到17世紀才漸漸被科學地研究。液體核磁共振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時受限於其分子量,一般情況下常用來分析50 kDa以下的蛋白質。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用來解析100 kDa以上的膜蛋白。
  • 人類Rag GTPase及其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
    人類Rag GTPase及其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4:28:56 英國劍橋MRC實驗室分子生物學Roger L.
  • 冷凍電鏡首次捕獲生命的原子細節,Nature稱讚打開全新宇宙
    但是,冷凍電鏡的發展還離不了另外兩位重要的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教授解決的了「所見與所得」的問題,讓我們看到了蛋白質的三維空間結構。2003 年,理察·亨德森教授提出,將直接電子探測相機用於冷凍電鏡,可大大提高冷凍電鏡的數據質量。
  • 程亦凡談冷凍電鏡技術發展——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
    日前,在「2014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召開期間,儀器信息網編輯特別採訪了前來參加會議的程亦凡,請他介紹了研究所用的新型探測器件對提升冷凍電鏡解析度的影響,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是否意味著X射線晶體學時代的結束?冷凍電鏡未來的發展方向及需要關注的問題?
  • 漲知識丨冷凍電鏡是什麼?為什麼能夠斬獲今年諾貝爾化學獎?
    隨後,蛋白質或複合蛋白結構解析領域諸多被稱為諾獎級的論文陸續發表,背後的利器正是冷凍電鏡,這項技術應用也正式迎來井噴式發展階段。2015年,國際著名期刊《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Methods就將冷凍電鏡技術評為年度最受關注的技術。
  • 5 篇 CNS 報導,業界傳奇冷凍電鏡技術新突破,如今首次捕獲生命的原子細節
    近年來,越來越多蛋白質或複合蛋白質結構解析領域被稱為諾貝爾獎級別的論文陸續發表,背後的利器正是冷凍電鏡。進入 21 世紀後,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發表的文章呈現井噴式增長。2015 年,Nature 雜誌旗下的子刊 Nature method 將冷凍電鏡技術評為年度最受關注技術。
  • 借冷凍電鏡慧眼,看清細菌「天然免疫」細節
    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人員系統性解析了Type I R-M系統與靶標DNA及兩種噬菌體抑制蛋白(Ocr和ArdA)的多種生理構象的三維結構,並配合突變及生化分析,揭示了該系統的組裝、催化和調控機制。而此次的最新成果,則是他們團隊與章新政課題組合作,解析了該系統多個生理狀態下的冷凍電鏡結構。
  • 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更進一步,冷凍電鏡技術使得我們可以直接觀察被快速冷凍固定(零下180°左右)在近生理狀態下的樣品。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正因為如此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三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者。
  • 前瞻·共贏‖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 在生物大分子領域,水木未來冷凍電鏡平臺可以高效鑑定抗體表位,解析度達到3.4A,在全球範圍內領先。240餘位來自科研領域、醫藥投資圈、醫藥企業的專家齊聚一堂,就冷凍電鏡在小分子、抗體藥物、蛋白降解、基因治療等方面創新應用思路和實際案例,充分交流討論,為與會者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方向。水木未來擁有亞太區第一個商業化冷凍電鏡服務平臺,作為創新藥物發現的賦能者和加速器,領跑冷凍電鏡技術及其細分賽道的應用和發展,助力藥物研發持續「高光時刻」。
  • 清華人物 | 王宏偉:冷凍電鏡下的為師之道
    2009年,在美國深造多年的王宏偉被耶魯大學聘為分子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系Tenure-Track助理教授,但正當在學術界開啟獨立研究生涯,科研事業處於上升期時,王宏偉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回國發展。「我一直希望能為祖國和母校作出貢獻。這些年,國家對基礎研究和交叉學科領域的投入日益增加,也讓科研人員更為堅信回國後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 四川大學冷凍電鏡平臺招聘博士後、工作人員多名
    目前由於工作需要,冷凍電鏡中心誠聘相關工作人員,歡迎有冷凍電鏡領域相關工作經驗或有志於在冷凍電鏡領域發展的人才前來應聘,優秀人才可給予特殊待遇。 2、應聘人須具備生物、物理、材料或計算機等專業的博士學位,具有1-2年或以上冷凍電鏡使用操作經驗予以優先考慮。 3、參與冷凍電鏡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研究。 4、工作積極主動、有責任心,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富有團隊協作精神和服務意識。能長期穩定工作,並能在近期上崗。
  • 歐陽頎、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通訊》發表冷凍電鏡解析的人源26S蛋白酶體全酶亞穩簡併態高分辨結構
    該研究工作首次觀察到26S馬達模塊的底物轉運通道在CP開放條件下的自發構象漲落現象,為蛋白酶體CP門控開關活化機理和調控顆粒亞複合體(Regulatory Particle)底物轉運通道的動力學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
  • 【深度學習】從冷凍電鏡電子密度圖識別蛋白質二級結構
    ,但在2016至2018年期間上傳到電子顯微鏡資料庫(EMDB)的大分子結構中,有超過50%的結構的解析度是在5到10埃甚至更低,這些中等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EMmap)很難用於結構的從頭模建,比如對於蛋白質,5-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只能看到部分的二級結構,而難以知曉完整的主鏈。
  • 被Nature翻牌的bioRxiv——冷凍電鏡發展到原子級別解析度水平
    撰文 | 雪月載鐵蛋白的冷凍電鏡圖。來源:Paul Emsley / 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它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宇宙」:顯微成像技術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Nature 新聞報導了2020年5月22日同時發表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的兩篇關於冷凍電鏡裡程碑式的突破,將解析度提高到單個原子水平。這一突破鞏固了cryo-EM在繪製蛋白質結構圖譜中的主導工具地位。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王宏偉:如何搶佔全球冷凍電鏡先機
    弗蘭克則是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的鼻祖,耗費十餘年時間完成單顆粒三維重構算法及軟體Spider,他的圖形擬合程序被認為是冷凍電鏡發展的基礎。弗蘭克也是高精尖中心的學術顧問。迪波什的重要貢獻則是在真空環境下使生物分子保持自然形狀,畢竟亨德森在細菌視紫紅質成像時使用的葡萄糖保護樣品的方法並不普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