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IM | 計算模擬遇上冷凍電鏡

2021-02-23 唯信計算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十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 簡稱冷凍電鏡(cryo-EM)已經成為結構生物學中一項非常有價值的技術(圖1)。由於儀器、樣品製備和圖像處理軟體的最新發展,cryo-EM現在已經達到原子級別的解析度(當解析度足夠高,便可以對蛋白質中大多數原子的獨特位置進行結構建模)。目前的發展進程很快,在EMDB資料庫,2019年期間1818張解析度高於15Å的單粒子電鏡圖中,61%和86%在解析度上分別優於4Å和6Å,到目前為止,過去幾年的單粒子電鏡圖中有45%的解析度超過5Å,冷凍電鏡結構解析的最高解析度是1.54Å的載脂蛋白(EMD9865)。隨著可用cryo-EM數據集的數量迅速增加,大家可能會想到計算模擬是否會帶來什麼?本文的重要觀點便是計算模擬方法可以補充cryo-EM數據提供的大量信息。傳統上,模擬方法是被用來獲得與密度圖匹配的結構。在這裡,作者強調了一些新的應用,以擴展這一方向。

圖1. cryo-EM技術解析蛋白結構

圖片來源於:Curr Opin Struct Biol

Cryo-EM除了是一種測定PDB結構的強大技術外,還有其他用途。由於實驗只能獲得單分子性質,而生物大分子通常具有內稟的柔性,其動態結構變化一直是結構生物學的研究重點之一。冷凍電鏡的優勢在於可以捕捉生物分子在溶液中的形態,並記錄下不同構象下的投影。這些特徵可以直接從原始數據中獲得,即從冷凍在一層薄冰中的生物大分子電鏡圖像中提取結構信息。目前最常見的做法是在不同的構象狀態下得到多個三維(3D)密度圖,進一步根據這些圖建立不同的原子模型,並且從重建後的粒子數量中可以獲得有關它們相對種群的一些信息。

 「構象圖像」和「單一結構」之間的差距可採用集成建模(ensemble modeling)的手段彌補,計算的進步將在這一新方向上發揮關鍵作用。雖然圖像分類技術通常能夠在二維類平均圖上區分不同的構象狀態,但體系的高動態部分有時甚至很難用集中分類方法來識別。因此,cryo-EM的低解析度區域可能隱藏多個不同但可建模的構象,其密度在處理原始數據時已取平均值。這些區域呈現連續動態的情況尤其具有挑戰性,生物體結構中高柔性部分往往對特定的生物功能至關重要,如短環或其他無序區域,單靠cryo-EM很難解決。在這些情況下,將單個結構或多個獨立精化模型生成密度圖的傳統建模方法可能沒有幫助,因為它們可能無法真實地表示體系的結構如何變化。

近年來,人們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來確定與實驗數據的統計平均值相一致的構象集合體。這些方法通常與溶液實驗結合使用,例如核磁共振(NMR)譜或小角度X射線散射,在分子動力學(MD)模擬過程中提高力場的質量,或者在實驗中優化先前使用MD或其他建模技術生成的集成。這些方法現在可以擴展到從cryo-EM密度圖中生成結構集。

Metainference是一種基於貝葉斯概率框架確定結構集的方法,用於將噪聲、集合平均、實驗數據集成到MD模擬中。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描述圖譜中的構象異質性,這種構象異質性阻礙了進一步的3D分類,最近ClpP蛋白酶的門控區域動力學(圖2)和乙醯化對α-微管蛋白影響的研究表明了這一點。在MD模擬中的分子力學力場精確地描述了不同的生物環境及其與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當大分子和其他更小的組分(脂類、離子、溶劑、配體等)在原子密度圖中可見時,將cryo-EM數據與MD結合的一體化方法,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其可以更準確地描述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儘管這些方法比基於Real-space refinement構建原子模型技術付出更高的計算成本,但它們可以提供蛋白質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圖2. ClpP蛋白酶的門控區域構象變化

圖片來源於PNAS

隨著冷凍電鏡解析度的提高,體系中越來越多之前未報導的微小組分趨於明顯,如有序水分子、脂質和離子。用於單結構優化的軟體通常不提供或是簡化生物體系周圍環境的物理化學模型,例如,可溶性蛋白質通常在三維密度圖中使用能量函數進行模型精修,能量函數隻描述基本的立體化學性質,而不描述周圍環境,既不使用隱式水模型,也不使用顯式水模型。即使對於使用更精確的分子力學力場(如metainference)的集成建模方法,對有序水和脂質密度的建模仍然具有挑戰性,需要進一步的方法學發展。

集成建模方法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區分數據中的構象異質性和噪聲,這兩個原因都可能導致低解析度區域的存在。為了克服這阻礙,需要一種能夠同時考慮結構異質性和噪聲的建模方法,以及能夠(單獨)很好地描述體系動力學的結構先驗和對實驗誤差的精確估計。

新的方法不再依賴於3D密度圖,而是使用原始的2D粒子堆棧,這些粒子堆棧可以在EMPIAR公共資料庫中找到。值得注意的例子是流形嵌入、BioEM、和變分自編碼器,這些方法的主要優點在任何聚類或平均過程之前使用原始數據,因此充分體現了cryo-EM實驗的單分子性質。目前,這一領域的方法發展受限於EMPIAR資料庫中原始數據存入的間斷進行。這些方法大多受到單個粒子低信噪比的限制,隨著探測器的不斷發展,信噪比將得到及時緩解。

計算模擬還可以提供cryo-EM實驗的幾個方面的信息,這些方面需要將結果與溶液、室溫綜合聯繫起來。例如,多尺度方法可以研究顆粒如何與空氣-水界面相互作用,也可用來確定玻璃化過程對產生的分子集的有效「溫度」。

在數據收集之前,樣品在室溫下的溶液中製備,然後迅速冷卻至低溫。凍結的時間尺度還不完全清楚,可能需要數百微秒到幾毫秒。在這個時間尺度上,數量稀少的「激發」態相對於穩定態更容易受到影響。在更局部的尺度上,捲曲和環結構(rotamers、loops)通常在微秒尺度上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因此它們在冷凍期間可能有時間進行結構重組。因此,cryo-EM單顆粒圖像所代表的構象可能與室溫下的生物大分子結構有所差異。

研究這些效應的一個潛在方法是非平衡態MD,通過模擬從溶液中提取的一組初始構象的凍結過程,可以用平衡態MD在300k的室溫下模擬到低溫下模擬到低溫集成,這樣的模擬可以突出冷凍電鏡圖和室溫集合體之間的潛在差異。最近的實驗已經開始通過在冷凍和玻璃化過程之前,將樣品在不同溫度下孵育來解決這些問題,將為分子模擬提供有用的比較點。

儘管EMDB資料庫中冷凍電鏡圖的數量正在迅速增加,但大部分可用數據仍處於中低解析度。旨在結合不同類型實驗的綜合建模方法,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法補充這種解析度範圍內cryo-EM電磁數據的缺少的信息,從而確定更準確和精確的結構模型。cryo-EM與NMR數據結合的一個最新例子,從4.1Å解析度電鏡圖開始,將468kDa氨基肽酶TET2的結構測定到<1Å的精度,在該解析度下,僅使用cryo-EM數據很難追蹤主鏈並分配序列,但通過結合以NMR數據模建的二級結構,就有可能確定精確的模型。使用一體化的集成建模方法(圖3),將cryo-EM數據與其他實驗相結合,以獲得更精確的蛋白質構象集成。例如,可以結合NMR的數據來改進生物體系中高度靈活部分的特徵,而這些部分通常在cryo-EM聚類和重構過程中取平均。 

圖3.擬合和優化cryo-EM密度圖中的原子模型

圖片來源於:Curr Opin Struct Biol

如何平衡不同類型實驗數據所提供的信息,是單結構集成方法面臨的主要挑戰。在這些方面,貝葉斯統計是一個有效的框架,可以用來結合體系所有可用的信息來源,即實驗數據或物理化學知識,基於準確性和信息內容對它們進行加權。

總之,雖然我們正處於爆炸性的cryo-EM數據中,但計算建模和分子模擬在未來仍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這些方法必將為結構生物學的許多領域提供重要的貢獻,從改進蛋白質構象集成的描述到闡明冷凍對生物體系行為的影響,準確地描述複雜的物理化學環境,以及將cryo-EM與其他類型的實驗數據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Fraser J S, Lindorff-Larsen K, Bonomi M. What Will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pproaches Have to Say in the Era of Atomistic Cryo-EM Data? J. Chem. Inf. Model. (2020) DOI: 10.1021/acs. jcim.0c00123

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深度學習助力冷凍電鏡技術
    深度學習助力冷凍電鏡技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 17:23:44 美國普渡大學Daisuke Kihara研究團隊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開發出能夠在中等解析度冷凍電鏡圖譜中檢測蛋白質二級結構的方法
  • 聚焦冷凍電鏡+人工智慧,「埃空間」要讓新藥研發更「簡單」
    隨著市場對原創靶蛋白需求的提高,以及硬體、算法軟體上的突破性進展,冷凍電鏡解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取得了質的飛躍,預計未來,冷凍電鏡+人工智慧將成為結構生物學和癌症藥物研發中的強大工具,深度參與藥物研發。36氪近期了解到的埃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埃空間)便是布局上述業務的一家企業。
  • 【深度學習】從冷凍電鏡電子密度圖識別蛋白質二級結構
    ,但在2016至2018年期間上傳到電子顯微鏡資料庫(EMDB)的大分子結構中,有超過50%的結構的解析度是在5到10埃甚至更低,這些中等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EMmap)很難用於結構的從頭模建,比如對於蛋白質,5-8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譜只能看到部分的二級結構,而難以知曉完整的主鏈。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冷凍電鏡斷層原位成像技術解析神經突觸受體蛋白原位結構與組織分布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基於過採樣與自動分類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亞區域圖像處理方法,實現了對細胞斷層三維重構圖像中無標記和無模板依賴的蛋白質自動識別和三維重構分析。
  • 四川大學冷凍電鏡平臺招聘博士後、工作人員多名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四川大學華西冷凍電鏡中心以病原RNA和蛋白、GPCR、離子通道等藥物靶點和與人類重大疾病相關的病毒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使用冷凍電鏡單顆粒重構在原子水平闡述其結構和功能,並結合斷層成像研究其在細胞中的結構和功能,推動基於重要靶標原子結構的藥物設計開發和基因治療
  • 前瞻·共贏‖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前言· 水木未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結構和計算驅動的新型藥物研發公司,創立了亞太區第一個商業化冷凍電鏡服務平臺,已成功為來自中國、美國、歐洲的30餘家創新藥企和頂級科研機構提供了結構生物學和藥物發現服務。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如今,科學家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在過去幾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冷凍電鏡技術的三位先驅者,也憑藉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和持續推進,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少年班90後解析:當冷凍電鏡邂逅材料科學
    冷凍電鏡在生物領域的巨大成功主要源自於:超低溫冷凍制樣,冷凍電鏡儀器和電鏡圖像處理技術,這三個方面的進步與有機結合。把冷凍電鏡用於生物學以外的材料領域,將使科學家以原子級別的解析度獲得不穩定材料的結構和譜學信息,並為解決許多材料領域中的關鍵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
  • 分子醫學研究所陳雷研究組報導人源TRPC6和TRPC3通道的冷凍電鏡結構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陳雷研究組與迪哲醫藥有限公司執行長、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客座教授張小林博士合作,在《細胞研究》雜誌發表《人源受體激活的TRPC6和TRPC3通道結構》(Structure of the receptor-activated human TRPC6 and TRPC3 ion channels),報導了人源TRPC6(3.8Å)和TRPC3(4.4Å)通道的冷凍電鏡結構
  • 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在京召開
    在開場致辭中,王宏偉教授表示:「從2015年開始,整個冷凍電鏡技術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為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帶來了更多的可能,許多困擾若干分子或複合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深入再深入地理解生命本質的難題一步步被解開。」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王宏偉:如何搶佔全球冷凍電鏡先機
    主要成果包括利用球差矯正冷凍電鏡和電壓相位板技術在過焦狀態下解析至近原子解析度蛋白結構、分子量52千道爾頓的鏈黴親和素蛋白的3.2埃解析度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設計開發一種新型功能化石墨烯電鏡支撐膜用於冷凍電鏡高解析度三維結構解析等。
  • 從黑洞、冷凍電鏡到量子計算:頂尖科學家為家長孩子講科學故事
    Evans等全球頂尖科學家、科普學者與青少年面對面,解讀了黑洞、探月工程、冷凍電鏡、量子物理等前沿科學突破背後的奧秘。 大師為家長孩子講科學故事 從黑洞到冷凍電鏡下的微生物世界,七位科學家、科普學者在小會舞臺上,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分享了研究進展和科學知識。
  • 冷凍電鏡首次觀察到單個原子—新聞—科學網
    去鐵蛋白的冷凍電鏡圖譜。圖片來源:Paul Emsley/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冷凍電鏡產生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識別出了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
  • 新算法顯著改善單粒子冷凍電鏡重構
    新算法顯著改善單粒子冷凍電鏡重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20:51:06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David J.
  • 清華人物 | 王宏偉:冷凍電鏡下的為師之道
    2010年12月,王宏偉全職回到清華大學生命學院任教,主攻應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研究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回國後,他所負責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建設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北京)設施清華大學基地。在短短幾年時間裡,該基地便成為了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世界上最大冷凍電鏡平臺之一,可以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用戶提供高端技術服務,並產出了多項具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
  • 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更進一步,冷凍電鏡技術使得我們可以直接觀察被快速冷凍固定(零下180°左右)在近生理狀態下的樣品。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正因為如此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三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者。
  • 今年,清華大學已在CNS上發表17篇論文,「冷凍電鏡」立大功,牛!
    現在,冷凍電鏡逐漸被大家熟知,在國內有不少高校引進了整套冷凍電鏡系統(據透露,最近上海科技大學引進了5臺冷凍電鏡),尤其以清華大學在冷凍電鏡領域走在了全球的最前沿。在2019年(截至2019年12月2日),清華大學以冷凍電鏡為技術,共發表了17篇Cell,Nature 及Science文章:顏寧4篇(共5篇,其中的一篇文章的通訊單位西湖大學)
  • 程亦凡談冷凍電鏡技術發展——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
    日前,在「2014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召開期間,儀器信息網編輯特別採訪了前來參加會議的程亦凡,請他介紹了研究所用的新型探測器件對提升冷凍電鏡解析度的影響,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是否意味著X射線晶體學時代的結束?冷凍電鏡未來的發展方向及需要關注的問題?
  • 5 篇 CNS 報導,業界傳奇冷凍電鏡技術新突破,如今首次捕獲生命的原子細節
    完整的膜蛋白結晶,大而動態的複合物機器,使得冷凍電鏡技術獲得蛋白結構充滿挑戰。Yip 和 Nakane 等人對冷凍電鏡技術進行了革新,利用硬體升級、加速樣品採集與改善樣品質量相融合的方法,實現了冷凍 - EM 密度圖質量的顯著提高,為在常規小分子調節劑高通量篩選和基於結構的藥物發現中常規應用 cryo-EM 提供了一條途徑。
  • 人類Rag GTPase及其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
    人類Rag GTPase及其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4:28:56 英國劍橋MRC實驗室分子生物學Roger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