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11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海珠溼地植被生態修復科考大賽決賽暨閉幕式在中山大學南校園懷士堂舉行。記者獲悉,經評委組認定,此次大賽發現了兩種以往未被在海珠溼地記錄到的新物種——鞭簷犁頭尖和美冠蘭。
據資料記載,鞭簷犁頭尖以往未有在廣州主城區被發現的記錄,而美冠蘭作為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此次科考發現在海珠溼地有零星分布。
9月26日,作為「全民科學家」項目的一次大膽嘗試,海珠溼地、中山大學與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協會聯袂發起粵港澳大灣區海珠溼地植被生態科考修復大賽。
大賽一共有來自廣州、深圳、佛山、香港、澳門等地45支隊伍354人進入初賽,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師生、社會各界植物愛好者以及廣大志願者。前往海珠國家溼地公園進行實地考察上千餘人次,調查了221個群叢,全面涵蓋了海珠溼地。參賽隊伍基本上完成了調查任務,而且很多隊伍都開展了自主選題的研究,研究方向涉及藥物植物、入侵生物、浮遊生物、昆蟲、遙感監測等多方面。
經過專家委員會對初賽調查報告的慎重評審,優中選優,評選出了前10名進入決賽。決賽通過現場匯報和答辯的形式,由權威專家組評選出特等獎(1隊)、一等獎(2隊)、二等獎(3隊)、三等獎(4隊),以及優秀獎(25隊)。
中山大學二級教授、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彭少麟表示,本次大賽打造了一種科研和科普有機結合的新模式,培養了社會各界對植被生態恢復的理解,有效加深粵港澳大灣區在溼地生態恢復方面的合作。
彭少麟還認為,海珠溼地經過八年的努力,不僅有良好的生態修復成效,還有服務功能,通過賽事梳理溼地植被狀況,將有助於為接下來的修復提供決策依據。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倩
審籤 | 吳瑕
實習生| 謝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