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手段開展生態保護建設,海珠溼地成為首個「上雲」國家溼地公園
金羊網 2020-01-10
1月10日,海珠溼地管理辦公室與騰訊雲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在廣州市海珠區政府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智慧溼地」項目正...
文/圖金羊網 記者李煥坤
海珠溼地「上雲」啦!1月10日,海珠溼地管理辦公室與騰訊雲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在廣州市海珠區政府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智慧溼地」項目正式啟動,建設內容覆蓋整個海珠溼地1100公頃,涉及智能導賞、智能安防、科研監測、生態修復、文旅文創、科普宣教等各個方面,將成為全國首個全面智慧化、特色化和國際化的國家溼地公園。該項目計劃於明年6月竣工並投入使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一級巡視員程良,廣東省林業局局長陳俊光,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陳迅,海珠區人民政府區長李海洲、副區長陳建彬,海珠溼地管理辦公室主任李東強、副主任蔡瑩,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文旅副總裁曾佳欣,騰訊集團公共事務高級總監唐列出席籤約儀式。
智慧溼地涵蓋各個方面,助力生態資源轉化
海珠溼地,位於廣州市中軸線南段,是全國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城央溼地。面對如此大體量的溼地公園,如何通過科技手段既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又做好大眾科普宣教工作,海珠溼地管理辦公室一直在謀劃。
在智慧溼地建成前,溼地管理有何難度呢?海珠溼地科研監測人員林志斌介紹,以監測綠心湖為例,需要6-7人用1天的時間監測,分別取水樣、觀察魚類、觀察浮遊生物等,效率不高,此外海珠溼地前身是萬畝果園,某些區域到目前為止科研團隊難以進入,因此科研監測的數據還不夠精細。「打造智慧溼地,能夠全面對溼地公園水文、氣象、空氣品質、動植物變化等進行跟蹤監測,通過長期監測為有效保護溼地資源提供數據支撐,便於精準開展後續的生態修復工作。」林志斌說。
科研監測只是智慧溼地的一部分。記者了解到,在智能安防方面,未來管理人員可通過影像和數據監控,觀察現場環境實況,如有非法闖入、侵佔和破壞溼地資源等情況,工作人員能及時進行管理,而不需要大量安防人員巡邏查看;在智能導賞方面,市民遊客通過一部手機便可獲得購票、遊園、科普等一系列服務,比如智能識別溼地動植物、觀看鳥類破殼等。
海珠溼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梁鋒表示,打造智慧溼地,一方面提升溼地公園數位化管理水平,為生態科研數據打造全面互通的數據化平臺,為海珠溼地生態文旅發展提供資源、人才支撐,助力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另一方面讓市民來到溼地後,還能通過高科技手段,體會到大自然帶來的樂趣,從而讓更多的市民愛護、保護自然。
智慧溼地預計明年亮相,經驗或將推廣至全國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溼地項目其實是海珠溼地自去年開展的品質提升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板塊,第一階段「兩線三門六景」(主遊線道路兩側時花帶、水上遊船兩側時花帶兩線;海珠湖大門、溼地北門、溼地南門三門;四季花門、清水花溪、大地花毯、百鳥園、生態田園、共同締造區六景)品質提升已於2019年9月30日前完成。第二階段包括「智慧溼地」建設;繼續深化「三門兩線六景」提升改造,改善軟體設施;全面完成「三園一基地一中心」(百花園、百果園、百鳥園、國家溼地自然教育中心、農耕科普示範基地)建設;連通園路,提升溼地綜合展示功能,探索溼地產品市場化運作機制等,計劃於2021年6月30日前完成。
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文旅副總裁曾佳欣表示,海珠溼地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突出,與其進行合作,是希望打造出標杆性樣本,從而複製經驗,推廣到全國,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