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人民網廣州11月23日電(李士燕)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也是環境保護中重要的一環。城市溼地是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被認為是城市生態安全的保障和城市文明的向徵。近年來,廣州市民們悄然發現,溼地公園成為了大家休閒出遊的新去處。據廣州市環保部門統計,截至2015年,全市累計建設溼地公園12個(其中國家級1個),城市溼地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提升。這是廣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實施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充分發揮本土自然資源優勢,加強溼地公園建設的結果。
11月22日-23日,參加「粵建粵美」廣東綠色發展主題網絡採風活動的記者們走訪了位於廣州西、東部的海珠國家溼地公園和天河智慧城大觀溼地公園。
被譽為「廣州綠心」的海珠國家溼地公園,總面積1100 公頃,由海珠湖及39條河湧組成,是典型的江心洲與河流、湧溝果林鑲嵌而成的複合溼地生態類型。海珠溼地積澱了珠江三角洲溼地千年的果基農業文化,獨具繁華都市與自然風光相融、溼地生態系統結構特殊等特色,是候鳥遷徙重要通道、嶺南水果發源地和嶺南民俗文化薈萃區。在這裡可充分領略「自然、生態、野趣」的果林溼地特色風貌,是市民可及、可達、可享受的世外桃源,並成為全國首例「只徵不轉」生態建設項目,被國家林業局列為重點建設的國家溼地公園。
海珠國家溼地公園航拍全景。 廣東省網信辦 供圖
天河智慧城大觀溼地公園佔地面積約47公頃,是天河區按照「海綿城市」理論對智慧城東部水系進行生態建設的一期示範工程。公園結合地勢因地制宜開挖出連串溼地泡為海綿蓄水體中心,與可滲透廣場、可循環材料棧道、透水綠道等共同構築雨水收集淨化系統,通過「滲、滯、蓄、淨、用、排」等綜合措施,建設成為集水質淨化、雨洪調蓄生態循環城市設施,以及休憩科普旅遊基地於一體的多功能生態溼地公園。
採風團走訪天河智慧城大觀溼地公園。伍嘉煒 攝
兩個溼地公園呈現的不同景觀和在城市中承擔的不同功能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讓人驚訝的是,廣州結合治汙治水工程,走出一條治汙治水與城市溼地保護並舉之路。
規劃先行,推動溼地立法體系建設
據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市於2014年開展溼地資源調查與溼地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科學規劃溼地水系,加快溼地公園建設步伐。劃分了東北、中部、南部三大片區開展溼地保護工程。東北片區主要圍繞流溪河、增江河等大水系,積極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和林分改造,構建以水源涵養林為主,山水結合大綠大美的溼地景觀;中部片區主要加強對老城區荔灣湖、流花湖、麓湖等人工湖的改造升級,構建水景交融豐富多樣的城市溼地;南部片區主要建設以溼地紅樹林為重點的工業防護林,大力構建濱海生態屏障。同時,推動溼地立法。2015年開始,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牽頭起草《廣州市溼地保護規定》,現已完成前期立法調研、徵求意見工作並擬定草案注釋稿,並已納入廣州市地方立法計劃,擬於2017年完成立法工作。通過推動地方立法,健全溼地管理機制,促進溼地保護規範化、法制化。
綜合治汙,恢復溼地生態系統功能
廣州市結合治水工程,加強河道綜合治理,大力建設或恢復溼地,擴大溼地保護面積,在治汙治水中促進溼地自然生態和陸地生態系統恢復。廣州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實施廣州生態水城和水更清建設計劃,以流域為體系,以河湧為單位,「一湧一策」進行治理,重點整治了廣佛跨界等16條河湧,運用生態修復的手法,打造了東濠湧、荔枝灣湧、石榴崗河等一批林水景觀示範工程;二是加強河湧生態治理及保護。強化河湧基本功能,提出保護生態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建設自然生態城市河流的建設要求,劃定了河湧藍線,並出臺了河道及其藍線範圍內的保護及管理規定,著力營造水綠生態網絡;三是加強溼地生態恢復與重建工作。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溼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如在南沙溼地開展溼地資源動態監測以及瀕危珍稀物種保護等研究,在海珠湖國家溼地公園和灣咀頭溼地公園等開展「野生動物進城」示範點建設,提高溼地生物多樣性;四是推進農村汙水治理。將1184條行政村(社區)納入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範圍,佔全市行政村總量的98.2%。治理過程中,積極探索人工溼地汙水處理模式,將汙水通過「升流式厭氧池+人工溼地」的方式進行過濾處理,選取美人蕉、風車草、蘆葦、花葉蘆荻、香蒲等耐汙性強、淨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參與降解汙染物質,明顯改善了農村汙水處理的出水水質。
2017年,廣州高標準建設的溼地公園將達19個
廣州市堅持「生態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於溼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科學合理地安排建設項目,結合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建設任務,計劃到2017年,高標準建設共19個溼地公園。據了解,19個溼地公園將以5種類型呈現:一是濱海型溼地公園,如南沙溼地公園等。以種植紅樹林為重點,構建濱海灘涂特色的溼地景觀,營造候鳥遷徙環境,注重生態修復,適度發展溼地生態旅遊;二是城區型溼地公園,如海珠國家溼地公園、花都溼地公園等。以市民遊憩和科普宣教為主,滿足中心城區市民的休閒活動場所需求,重點加大對現有的溼地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挖掘嶺南民俗風情;三是郊野型溼地公園,如番禺草河溼地公園等。以充分利用近郊人工湖、魚塘等溼地資源,結合防洪、調蓄水利工程,建設郊野型溼地;四是河湧整治型溼地公園,如大沙河溼地公園等。結合該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對重點河湧流域治理,疏浚河道和河岸景觀整治,打造出體現不同區域特點,集自然生態、地域人文、健身休閒為一體的溼地景觀;五是鄉村型溼地公園,如蘿崗溼地公園水西景區、增城派潭鎮榕樹嚇村人工溼地等。在鄉村以生物技術為主,通過人工溼地對排放的汙水進行淨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