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走出治汙治水與城市溼地保護並舉之路

2020-12-24 央視網

廣州走出治汙治水與城市溼地保護並舉之路

原標題:

  人民網廣州11月23日電(李士燕)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也是環境保護中重要的一環。城市溼地是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被認為是城市生態安全的保障和城市文明的向徵。近年來,廣州市民們悄然發現,溼地公園成為了大家休閒出遊的新去處。據廣州市環保部門統計,截至2015年,全市累計建設溼地公園12個(其中國家級1個),城市溼地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提升。這是廣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實施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充分發揮本土自然資源優勢,加強溼地公園建設的結果。

  11月22日-23日,參加「粵建粵美」廣東綠色發展主題網絡採風活動的記者們走訪了位於廣州西、東部的海珠國家溼地公園和天河智慧城大觀溼地公園。

  被譽為「廣州綠心」的海珠國家溼地公園,總面積1100 公頃,由海珠湖及39條河湧組成,是典型的江心洲與河流、湧溝果林鑲嵌而成的複合溼地生態類型。海珠溼地積澱了珠江三角洲溼地千年的果基農業文化,獨具繁華都市與自然風光相融、溼地生態系統結構特殊等特色,是候鳥遷徙重要通道、嶺南水果發源地和嶺南民俗文化薈萃區。在這裡可充分領略「自然、生態、野趣」的果林溼地特色風貌,是市民可及、可達、可享受的世外桃源,並成為全國首例「只徵不轉」生態建設項目,被國家林業局列為重點建設的國家溼地公園。

  海珠國家溼地公園航拍全景。 廣東省網信辦 供圖

  天河智慧城大觀溼地公園佔地面積約47公頃,是天河區按照「海綿城市」理論對智慧城東部水系進行生態建設的一期示範工程。公園結合地勢因地制宜開挖出連串溼地泡為海綿蓄水體中心,與可滲透廣場、可循環材料棧道、透水綠道等共同構築雨水收集淨化系統,通過「滲、滯、蓄、淨、用、排」等綜合措施,建設成為集水質淨化、雨洪調蓄生態循環城市設施,以及休憩科普旅遊基地於一體的多功能生態溼地公園。

  採風團走訪天河智慧城大觀溼地公園。伍嘉煒 攝

  兩個溼地公園呈現的不同景觀和在城市中承擔的不同功能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讓人驚訝的是,廣州結合治汙治水工程,走出一條治汙治水與城市溼地保護並舉之路。

  規劃先行,推動溼地立法體系建設

  據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市於2014年開展溼地資源調查與溼地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科學規劃溼地水系,加快溼地公園建設步伐。劃分了東北、中部、南部三大片區開展溼地保護工程。東北片區主要圍繞流溪河、增江河等大水系,積極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和林分改造,構建以水源涵養林為主,山水結合大綠大美的溼地景觀;中部片區主要加強對老城區荔灣湖、流花湖、麓湖等人工湖的改造升級,構建水景交融豐富多樣的城市溼地;南部片區主要建設以溼地紅樹林為重點的工業防護林,大力構建濱海生態屏障。同時,推動溼地立法。2015年開始,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牽頭起草《廣州市溼地保護規定》,現已完成前期立法調研、徵求意見工作並擬定草案注釋稿,並已納入廣州市地方立法計劃,擬於2017年完成立法工作。通過推動地方立法,健全溼地管理機制,促進溼地保護規範化、法制化。

  綜合治汙,恢復溼地生態系統功能

  廣州市結合治水工程,加強河道綜合治理,大力建設或恢復溼地,擴大溼地保護面積,在治汙治水中促進溼地自然生態和陸地生態系統恢復。廣州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州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實施廣州生態水城和水更清建設計劃,以流域為體系,以河湧為單位,「一湧一策」進行治理,重點整治了廣佛跨界等16條河湧,運用生態修復的手法,打造了東濠湧、荔枝灣湧、石榴崗河等一批林水景觀示範工程;二是加強河湧生態治理及保護。強化河湧基本功能,提出保護生態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建設自然生態城市河流的建設要求,劃定了河湧藍線,並出臺了河道及其藍線範圍內的保護及管理規定,著力營造水綠生態網絡;三是加強溼地生態恢復與重建工作。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溼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如在南沙溼地開展溼地資源動態監測以及瀕危珍稀物種保護等研究,在海珠湖國家溼地公園和灣咀頭溼地公園等開展「野生動物進城」示範點建設,提高溼地生物多樣性;四是推進農村汙水治理。將1184條行政村(社區)納入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範圍,佔全市行政村總量的98.2%。治理過程中,積極探索人工溼地汙水處理模式,將汙水通過「升流式厭氧池+人工溼地」的方式進行過濾處理,選取美人蕉、風車草、蘆葦、花葉蘆荻、香蒲等耐汙性強、淨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參與降解汙染物質,明顯改善了農村汙水處理的出水水質。

  2017年,廣州高標準建設的溼地公園將達19個

  廣州市堅持「生態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於溼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科學合理地安排建設項目,結合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建設任務,計劃到2017年,高標準建設共19個溼地公園。據了解,19個溼地公園將以5種類型呈現:一是濱海型溼地公園,如南沙溼地公園等。以種植紅樹林為重點,構建濱海灘涂特色的溼地景觀,營造候鳥遷徙環境,注重生態修復,適度發展溼地生態旅遊;二是城區型溼地公園,如海珠國家溼地公園、花都溼地公園等。以市民遊憩和科普宣教為主,滿足中心城區市民的休閒活動場所需求,重點加大對現有的溼地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挖掘嶺南民俗風情;三是郊野型溼地公園,如番禺草河溼地公園等。以充分利用近郊人工湖、魚塘等溼地資源,結合防洪、調蓄水利工程,建設郊野型溼地;四是河湧整治型溼地公園,如大沙河溼地公園等。結合該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對重點河湧流域治理,疏浚河道和河岸景觀整治,打造出體現不同區域特點,集自然生態、地域人文、健身休閒為一體的溼地景觀;五是鄉村型溼地公園,如蘿崗溼地公園水西景區、增城派潭鎮榕樹嚇村人工溼地等。在鄉村以生物技術為主,通過人工溼地對排放的汙水進行淨化治理。

相關焦點

  • 廣州海珠區創新治水模式 清水綠岸造福百姓
    近年來,海珠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省、市水汙染防治攻堅戰總體部署,結合本區實際,堅持把水汙染治理攻堅放在全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河湖長制為抓手,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不斷探索「黨建+治水、生態+治水、文化+治水、治城+治水、環島碧道+共享濱水空間」等具有「海珠經驗」的治水新路子,日益改善的水生態環境給人民群眾帶來越來越強烈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探秘廣州河流治汙秘籍
    廣州市水務局 供圖中新網廣州7月26日電 題:探秘廣州河流治汙秘籍作者 王堅 趙雪峰廣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條珠江穿城而過,上百條河湧匯入其中,所以水是廣州生態環境治理中難點,該市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黑臭水體達147條,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 這裡治水治汙更「智慧」
    為全力做好「五水共治」工作,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舟山結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及推進政府數位化轉型工作部署,著力構建「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智慧監管服務機制」,有效提升「五水共治」、「治水治汙」水平,發揮出較好效用。
  • 治水攻堅:改善生態環境讓廣東水清河碧
    記者觀察「歷經4年治水攻堅,深圳159個黑臭水體、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實現不黑不臭。」不久前,深圳成功入選2019年「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在此一年之前,廣州亦獲此殊榮。人口、產業密集,治水壓力較大的廣深兩座特大城市,相繼突圍成為「全國示範」。
  • 「高清組圖」雲南彌勒:甸溪河溼地公園美景如畫
    在甸溪河溼地公園,河水清澈,環境乾淨整潔,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我每天早上領著小孫女來公園裡散散步,心情好了、病也少了。」市民何家福每天都會帶著孫女來這裡散步,對彌勒城市建設發展變化,他感觸很深。張高倫是陝西人,來彌勒做生意已有十餘年。
  •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紅河實踐
    十三五以來,紅河州委、州政府帶領全州各族人民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圍繞「綠色生態靚州」發展思路和建設新時代團結進步美麗紅河目標,堅持保護優先、發展優化、治汙有效,走出了一條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紅河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之路,生態文明建設與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協同並進,邁上新的臺階。
  • 廣州萬畝果園納入溼地公園建設規劃
    中國園林網2月3日消息:2015年前,廣州將新建或改造13個溼地公園,此前保護呼聲高漲的海珠區萬畝果園,也將納入溼地公園建設計劃,建成「海珠果樹保護區城市溼地」,這也是本次公園建設計劃中唯一一個自然溼地。市林業和園林局表示,由於溼地公園計劃仍處於規劃階段,目前並未出臺詳細建設方案。
  • 山東東營:打好溼地牌 做好水文章
    推進實施81個溼地城市建設項目,瞄準全域治水、溼地潤城,走一條治水、活水、親水之路,把溼地建設融入城市轉型創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形成了「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溼地在城中、城在溼地中」的獨特風貌,讓高顏值的溼地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推動東營高質量發展。
  • 深圳市表彰2018年度治汙保潔先進單位和優秀項目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各責任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治汙保潔工程紮實推進,全市治汙保潔工程共實施任務517項。各責任單位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組織,周密安排,攻堅克難,為我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 為城市披上「綠色鎧甲」,海珠溼地發布《溼地宣言》
    日前,「粵港澳大灣區環境生態安全與綠色發展」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在廣州塔舉辦。該論壇由中國工程院主辦,廣東工業大學和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等單位共同承辦。
  • 中國溼地保護協會成立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溼地保護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和恢復溼地資源,我國溼地保護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全國溼地保護管理水平仍然不高,溼地保護工作面臨很大壓力,溼地面積萎縮、生態功能退化、物種多樣性減少等問題依然嚴峻。成立中國溼地保護協會,目的是進一步壯大我國溼地保護力量,推動溼地保護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 阿哈湖國家溼地公園 溼地保護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的典範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功能,註定了阿哈湖國家溼地公園建設、保護與管理的不尋常之路。貴陽阿哈湖國家溼地公園 《鳥瞰阿哈湖》董寧 攝時間,倒回至2012年。  城市溼地面臨的生態空間擠壓,不可避免。  從阿哈湖水庫流出的小車河,被城市棚戶區包圍,兩岸亂搭亂建、垃圾成堆、汙水橫流,嚴重威脅著飲用水源的安全。  溼地生態告急!飲用水源告急!生命健康告急!
  • 從北京到廣州,如果鋪設治水管網...中建一局又登上人民日報!
    從北京到廣州,如果鋪設治水管網......中建一局又登上人民日報!飛機需要3.5小時高鐵需要10小時開車需要26小時試想一下如果鋪設治水管網呢?按照傳統設計生化池一般是露天的上面加一個除臭蓋但全新的「智慧芯溼地工藝」則不同是將生態「芯」溼地表面種滿植被起到吸收有害物質的作用同時將生化池變成花園在生態「芯」溼地內
  • 「一庫水的擔當」④防汙治汙,涵養「中國好水」水源地
    (攝於2019年12月9日)防汙治汙高工36年的治水智慧水,滋養萬物,孕育文化。十堰之美,美在山水;山呼水應,滿是真情。在十堰,武當山、漢江水、汽車城,是響噹噹的三張世界級名片。暢軍慶,防汙治汙高級工程師、十堰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老家在陝西周至縣。冥冥之中,他與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十堰有著割捨不了的情緣。
  • 海珠溼地公園:廣州城市綠心
    羊城南岸,城市綠心,仿佛城市的一顆明珠,遠處與「中國第一高塔」廣州塔交相輝映,瞬間人、物、景置於同一畫框。    海珠溼地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東南部,廣州城市新中軸南端,東起珠江後航道,西至廣州大道南,北起黃埔湧,南至珠江後航道,主要包括萬畝果園、海珠湖及相關河湧39條,總佔地面積869公頃,水域面積達377公頃,是珠三角河湧溼地、城市內湖溼地與半自然果林鑲嵌交混的複合溼地生態系統,是廣州城區重要的生態隔離帶,被譽為廣州「南腎」,與「北肺」白雲山一起構成廣州主城區的兩大生態屏障。
  • 幸福說⑥|治水人:幸福是在枕水而居中美麗生活
    作為治水人,我的幸福感是,眼見治水帶給這座城市真真切切的「山鄉巨變、鐵水奔流」、一波波市民從關注到點讚到參與治水的莫大變化,以及在全省「五水共治」滿意度測評中群眾滿意度的飛速躍升。我的幸福感藏在「藍仔助理」、「池大爺.塘大媽」、「河小二」等的民間河長的喜悅中。
  • 粵港澳大灣區的治水「密碼」是什麼?
    如果說從「小漁村」到「一線城市」的巨變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那麼,在深圳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蜿蜒而過的一條河流——茅洲河的變遷,則呼應著這座城市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除了茅洲河,還有淡水河、石馬河、沙河……從水濁水汙到水清水甜,解讀這些河流的治水「密碼」,能讓我們看到大灣區在打造國際一流灣區過程中邁出的堅實步伐和取得的實效。
  • 海綿城市如何建?院士支招: 用微生物原位生態修復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專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日前在廣州市水務局召開專題講座中提出,廣州要建海綿城市要採用新思路,其中治水不能再停留於對河湧清淤,而是要通過微生物技術恢復整個水體生態系統,為廣州建設海綿城市「支招」。 什麼是海綿城市?
  • 從永慶坊到溼地公園:珠三角探索城市建設的「民生新路」
    然而,當下的珠三角,與「硬核」製造業相輝映的,是城市綠意盎然、文化活力四射的另一面。        在永慶坊,「微改造」讓廣州最完整的騎樓建築群得以保留並迎來生機,粵劇曲藝、廣彩、廣繡等傳統文化及民間工藝在此再放異彩;在深圳茅洲河燕羅溼地公園,居民龍舟競渡、遊客閒庭信步……        一片舊街區見證老城市新活力,一灣碧水顯現新城市新生態。
  • 治水治汙 部門在做什麼?
    根據前期排查掌握的排汙情況,制定了「商業治汙」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有證農貿市場、參與改造提升農貿市場2015年底前要求全部整治到位;無證農貿市場2015年底前至少完成整治30家。治水治汙,部門在做什麼?看看局長們怎麼說今年監測工作的重點包括對19家溫州市控以上、218家涉水、36家涉重企業,重點檢查是否開展了自測、監測能力是否匹配、有無篡改監測數據等,並確定其排放汙染物的種類及總量,釐清其環保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