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攻堅:改善生態環境讓廣東水清河碧

2020-12-22 南方新聞網

記者觀察

「歷經4年治水攻堅,深圳159個黑臭水體、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實現不黑不臭。」不久前,深圳成功入選2019年「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在此一年之前,廣州亦獲此殊榮。

人口、產業密集,治水壓力較大的廣深兩座特大城市,相繼突圍成為「全國示範」。這是廣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縮影。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歷經改革開放40年來的快速發展,前期一些地區的粗放發展曾以環境汙染為代價,如何補齊水環境短板?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廣東堅持高位推進,深入實施河湖長制,凝聚治水合力——

省委書記、省第一總河長李希,省長、省總河長馬興瑞分別牽頭督辦全省汙染最嚴重的茅洲河、練江汙染整治。

省政府協調省屬國企發起「大兵團作戰」,流域滯後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邁上快車道。廣東省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發出一號令,發起全面攻堅消除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的專項行動。各地攜手推進流域共治,廣州、佛山、清遠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會商協調跨界河治理;汕頭14位黨政領導包幹練江15條主要支流治理,每月駐點現場辦公;深圳、東莞多次開展聯合執法,交叉執法,重拳打擊環境違法……

汙染在水裡,根子在岸上。廣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標本兼治,治水愈加精細化——

汙水處理設施深入城鄉「最後一公裡」:2019年全省城市(縣城)新增20座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超過130萬噸/日,新增城鎮汙水管網超過7000公裡;新建成鎮級汙水處理設施227座,處理能力110.24萬噸/日。

治水思路從注重「末端治理」向「源頭截汙」轉變:在基層社區,雨汙分流逐漸推行;在練江流域的環保園區,印染企業紛紛入駐,集中治汙;在偏遠農村,人工溼地成為亮麗風景,將汙水收集淨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東堅持以綠色發展作為破解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以良好的水環境、水生態優化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規劃建設萬裡碧道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決策。2019年,大灣區和10個地市組成的「1+10」共180公裡省級碧道試點建設全面鋪開,廣州蕉門河、深圳茅洲河、珠海天沐河、佛山東平水道、東莞華陽湖等碧道試點年底前率先基本建成。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如今,碧道不但成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處,更成為推動城市轉型升級,水岸聯動發展的重要載體,碧道沿線正崛起座座濱水新城。

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中,已有4個消除劣Ⅴ類,茅洲河、練江等重汙染河流水質得到改善,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Ⅰ~Ⅲ類)達77.5%,優良國考斷面增加3個。

新年伊始,廣東省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發布2020年第一號令,吹響了決戰決勝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衝鋒號:到2020年12月31日,廣東71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要達84.5%,基本消除劣Ⅴ類國考斷面。

治水之路,久久為功;江河浩蕩,清澈可期。邁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之年,廣東必將以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的擔當和作為,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營造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生態環境。

年度案例

從黑臭河灘到省級碧道試點

茅洲河水質達30年最好水平

碧波蕩漾,鑼鼓喧天,龍舟競發。2019年6月30日,茅洲河龍舟邀請賽在深圳寶安區燕羅溼地河段舉行。這已是省級碧道試點茅洲河連續兩年舉行龍舟賽。

「以前臭得夏天都不敢開窗,現在環境好了,我每天都過來散散步。」看著燕羅溼地由黑臭荒灘變成碧水潺潺,市民楊先生感觸頗深。

流經深圳、東莞兩市的茅洲河,由於前期流域內經濟和人口爆發式增長,大量汙水排入,曾是珠三角汙染最嚴重的河流。

近年來全省高位部署推動,2018年起省委主要領導牽頭督辦茅洲河治理,深圳、東莞兩地加大力度推進。大兵團作戰、協同共治、交叉執法……一系列治水措施讓茅洲河水質逐漸改善。

吊臂起落、鉤機進出……治汙攻堅年,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在茅洲河流域成為常態。流域綜合整治體量大,且技術難度高,為快速推進治理,經過摸索,深圳採取EPC模式,實行「地方+大國企」的「大兵團作戰、全流域治理」。 高峰期一線施工人員超2.3萬,作業面2300多個,最高單日鋪設管道4.2公裡。

大兵團作戰之外,深圳也做起了「繡花」功夫,流域內截汙控源日趨精細化。入區入戶,加裝排汙管,茅洲河流域內正本清源的雨汙分流改造加速推進。「每棟樓的樓頂設一條專門的管道收集雨水,原來每戶的雨水管改為汙水管。」深圳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6年到2019年,茅洲河流域寶安段內累計完成2324個小區、城中村的正本清源改造,「基本實現了流域內小區全覆蓋」。

為了讓深莞兩市形成合力,建立茅洲河治理的長效機制。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省直部門、流域市、區、鎮,每月召開流域綜合整治協調會,並實施「一市一策一專班」,督導推進整治任務。深莞兩市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解決茅洲河界河段清淤、河湧整治等重點問題。

如今,兩岸溼地掩映,碧道沿河延伸。水環境改善,逐漸帶來了更多效益。去年5月,深圳6.07公裡長茅洲河段被列為省級碧道試點,「通過治水、治城與治產相結合,打造生態、經濟、文化、社會協調發展新模式。」深圳市河道管理中心主任曾亞介紹,碧道建設將促進區域環境優化、流域空間複合利用,同時以治水帶動周邊產業結構轉型以及城市功能提升,「一旁的工廠已經騰籠換鳥,打造成啤酒園」。

經過協同治理,茅洲河穩定消除黑臭,共和村國考斷面11月、12月連續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2019年深圳治水取得歷史性轉折,五大河流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Ⅴ類標準。到2025年,深圳全市將完成1000公裡碧道建設任務,展現碧水藍天的深圳新名片。

省補資金瓶頸 河長駐點督辦

練江別「黑龍」逐白練

汕頭潮南區峽山街道桃陳社區綠樹成蔭、流水潺潺,不少居民在河邊散步。「以前這裡汙水橫流,開展雨汙分流後,廁所、廚房汙水都通過一根管排放到汙水處理廠。」居民陳迎輝告訴記者,村口的溪水不臭了,家裡地面更乾淨了。

桃陳社區的變化,是練江治汙逐漸深入基層「毛細血管」的縮影。

跨汕頭、揭陽兩市的練江,曾因水清如白練而得名。近20年來隨著流域人口、產業增長,排放加大,練江成為粵東乃至全省汙染最嚴重的河流,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高度關注。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後,是練江治理最難啃的「硬骨頭」。2018年開始,省政府決定省裡承擔大部分資金,並協調省屬國企參與,新一批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開始走上快車道,並於2019年陸續竣工。

「僅潮南區管網建設就需要55億元,按照區財政的狀況,5年不吃不喝也拿不出那麼多資金。」潮南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王楚彬說,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之後,省政府決定由省裡承擔大部分資金,還協調了省屬國企投資,省直部門每月督導指導,資金和技術問題迎刃而解。為了使項目順利推進,汕頭市成立練江流域綜合整治領導小組,作為市級河長的汕頭市委、市政府領導到練江流域中汙染最重的15條支流邊駐點辦公,督導重點任務、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研究協調解決難題。

記者在以往黑臭嚴重的練江支流谷饒溪畔看到,拆違後的兩岸平整一新,率先投入使用的谷饒汙水處理廠出來汩汩清流,河面變得乾淨無異味。截至2019年11月25日,汕頭市練江流域省屬國企參與建設的10座生活汙水處理廠已建成,其中9座汙水處理廠通水試運行,潮陽區城區汙水處理廠二期在設備聯動調試,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已建成832.16公裡。

以汙水處理設施為基礎,深入練江流域村居的「源頭截汙、雨汙分流」工程迅速鋪開,汕頭市潮陽區118個自然村、潮南區206個自然村啟動建設,累計鋪設管網約353.54多公裡,接通住戶11122戶。

在潮南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入園企業正在通用廠房裡忙碌地安裝、調試設備。為了截住練江的工業汙染,汕頭全力推動企業統一入園,集中治汙,環保升級。目前已有127家企業入駐潮南的園區,部分企業開始試產。

2019年,練江幹流水質綜合汙染指數同比明顯下降。截至2019年12月,練江海門灣橋閘斷面主要汙染物指標連續三月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這也是十年來該河段最好的水質狀態。練江,正褪去曾經「黑龍」的創傷,人民群眾期盼已久的「白練」可望逐漸回來。

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截汙

廣佛跨界河水質跨越式提升

珠江西航道河面寬闊潔淨,河水緩緩流淌。有「最美水站」之稱的鴉崗國考斷面水質監測站岸邊綠草茵茵,園林石景別致,一派水生態和諧景象。

鴉崗斷面位於佛山市西南湧、廣州市白坭河、流溪河三條河流交匯處,流域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多條黑臭河湧匯入珠江西航道,汙染物負荷居高不下,平均水質在2018年一度惡化為劣Ⅴ類。

面對這條「廣東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精細化的源頭截汙成為改善水質的關鍵。

「此前治理偏向末端截汙,但一到大雨汙水溢出再度汙染河流,後來下決心將汙染控制在岸上,源頭截汙。」廣州市白雲區水務局局長李化軍說,一方面要在流域內進行雨汙分流,另一方面要確保不再往河湧排入汙水。

白雲區棠景沙湧兩岸暗渠多,又被覆蓋物遮住難以排查,揭蓋迫在眉睫。2019年9月2日,白雲區統一調度,開始施工清理覆蓋物,14天後,完成了長431米、寬25米的河湧揭蓋任務,揭開梁板約10755平方米,河湧重見天日。

排查暗渠的同時堅持做「雨汙分流」,白雲區建立排水單元制度,將棠景沙湧流域內415個排水單元分解到區水務局14位科室負責人,每個單元包幹到人。在這一制度下,街道負責具體落實,「屬地三個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組織轄區內小區、居委等排水單元的黨支部推進工作。」

為保證進場施工,幹部們走進每家每戶做工作,沙湧北社區居委會主任劉穗衡說:「堅持攻堅共治,告訴大家施工計劃,治理好河流的好處,同時協調解決施工過程中的噪音擾民、交通出行等問題。」

網格化治理體系下,整個白雲區劃成3075個網格,配備3215名網格員。「雨汙分流」改造也得以大面積推行,2019年新完成15個村,建成汙水管821公裡。到2020年3月,計劃再開工建設81個村。

除了截住城市汙水,還有農業源汙染,佛山的偏遠農村,正在推廣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三水區西南街道木棉村委黃竹坑村設在村口的處理設施,採用「組合式符合濾池+高負荷人工溼地」的工藝,出水可達一級B標準。佛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新建116個分散式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合計0.58萬噸/日。同時從2019年開始,計劃用3年時間推行汙水處理設施「建管一體化、廠網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改革。

2019年,通過省高位推進治理,廣佛跨界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起來,廣州、佛山積極行動,這條「廣東最難治理之一的河流」年均水質轉為Ⅳ類,實現跨越式提升,流域內廣州市最後一條目標黑臭河湧,也宣告消除。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張子俊 王彪

相關焦點

  • 濟南小清河生態清淤工程完成,清淤214萬方
    小清河生態清淤工程完成,清淤214萬方。近年來,圍繞「泉湧、湖清、河暢、水淨、景美」的治理目標,濟南市城鄉水務局統籌節水、治水、調水、蓄水,穩步推進重點水務工程建設,實施了水質淨化一廠、二廠等7座汙水處理廠站新建擴建工程,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9萬噸/日。
  • 新時代治水故事:以漁治水——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循環利用
    2019年12月,廣州市全面完成經營連片50畝以上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任務,並收集了花都、南沙、番禺、白雲、增城和從化等主要養殖區171份治理後的水質監測數據,監測面積達5.37萬畝。廣州率先開啟「以漁治水」新局面,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水天向晚碧沉沉 樹影霞光重疊深 長三角探索一體化協同治水方案
    根據行動方案,未來的太湖流域,有望在一體化協同治水方案下,呈現「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的錦繡畫卷。打造「幸福河湖」太湖流域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順應人民群眾對更宜居美好水生態環境的期盼,太湖局研究並提出了最新行動方案,倡議流域四省市水利部門協同治水,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打造讓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太湖流域協同治水,重在一個『融』字。」
  • 明確水責任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汙染 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統籌水經濟...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聶瑞平在全市河長制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 明確水責任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汙染 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統籌水經濟 努力打造水清岸綠景美河暢的良好生態環境市委書記、市總河長聶瑞平強調,要充分認識全面實行河長制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水責任、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汙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統籌水經濟,努力打造水清、岸綠、景美、河暢的良好生態環境。市長、市總河長郭建英主持會議。聶瑞平指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生產生活的重要支撐。
  • 做好科學治水興水「大文章」
    水是生命之源。維護水生態、保障水安全、防禦水災害,必須做好「水文章」,科學高效地治水興水、管水護水。「十三五」以來,全省水利系統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科學防禦水旱災害,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推進「十三五」水利改革發展各項工作,水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水治理能力邁上新臺階,全省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為加快建設美好安徽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撐。
  •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柳:推動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近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柳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綠色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廣州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全面、高質量完成「十三五」確定的生態環境各項目標的同時,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將攻堅克難,推動廣州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建設美麗廣州貢獻力量。
  • 韶關:落實治水「十五字」,換來江河碧水流
    2020年1至6月,韶關市省考斷面水質綜合指數與2019年同期相比,汙染指數下降了7.95%,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武江韶關市區段。張鐵鈴 攝守土有責:保護生態血脈韶關地處北江中上遊,地跨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境內河川縱橫交錯,大小河流共1500多條。水是生命之源,發展之本。
  • 飛播·微宣講 | 第八期:女生為啥幹治水?只為那珍貴的清清河水
    今天分享的題目是「珍貴的清清河水 」。2013年我剛入職喬司街道擔任水利員,滿懷欣喜,畢竟能學以致用,卻遭到好友們的一番「人文關懷」,說「你一女生幹啥不好,來喬司幹這個,喬司的水,治不好。」這些是2013年和睦港支流的現場照片,不知道能不能喚起大家的記憶,所有的生活汙水一股腦兒全部流入河道。導致氨氮指數達到30以上,什麼概念呢?
  • 嘉興南湖區跑出全域治水「加速度」
    原標題:南湖區跑出全域治水「加速度」 持之以恆提升水質,南湖區全面發力跑出全域治水「加速度」。記者從區治水辦了解到,1到11月份,全區跨行政區域交接斷面考核「優秀」,市控斷面III類水比例達到90.9%,較去年同期提升45.4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
  • 柳林清河上有群「生態鳥」
    小雪過後,清河河面上又出現了黑鸛和赤麻鴨。「前幾天還不見有,這兩天發現一天比一天多,今天可多了。」市民賈女士說。順著賈女士手指的方向,有四隻黑鸛在覓食,有近百隻赤麻鴨或戲水追逐或入水覓食,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成為初冬時節柳林清河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黑鸛、赤麻鴨同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lUCN)無危物種。今年是赤麻鴨第17個年頭「做客」柳林清河了。
  • ...引領「十四五」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0年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平安,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暨南大學校長助理、環境與氣候研究院院長、省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邵敏、生態環境部環境信息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傅寧等出席開幕式,並分別就環境與能源、二噁英汙染防治、水環境質量改善、大氣汙染與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信息化等領域作特邀主旨報告。
  • 湖州兩會丨最大特色是生態的湖州,如何念好治水治氣「新經」
    2019年湖州「兩會」已啟幕,浙江新聞客戶端湖州頻道今起推出專欄《湖州兩會┃觀湖五記》,我們將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全市上下如何攻堅克難,推動高質量趕超發展,並邀請代表、委員發表真知灼見。今天刊發第四篇《100分才是及格!治水治氣,湖州拿到幾分了?》。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一層層白雲覆蓋著」。
  • 中水珠江發揮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優勢——圍繞水生態 做好水文章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凌耀忠告訴記者,近年來,中水珠江尤其重視水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業務拓展,在城市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防洪排澇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的領先優勢,也成為海口、廣州等多個城市水生態環境的「清道夫」。
  • 聚焦環境質量改善,廣東出臺「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通訊員 粵環宣到2035年,廣東全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鞏固完善,生態安全格局穩定,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近日,《廣東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由廣東省政府印發並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縣水務局:踐行治水新理念 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縣水務局:踐行治水新理念 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來源:如東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09-02 09:31 查看數: [列印] [大 中 小] 前入論壇討論
  • 粵港澳大灣區的治水「密碼」是什麼?
    除了茅洲河,還有淡水河、石馬河、沙河……從水濁水汙到水清水甜,解讀這些河流的治水「密碼」,能讓我們看到大灣區在打造國際一流灣區過程中邁出的堅實步伐和取得的實效。今年前7月粵港澳大灣區劣Ⅴ類水體清零近日,記者從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拿到一份讓人欣喜的報告。
  • 廣州從化:寫好「治水」文章,打造生態美麗宜居環境
    守好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屏障,用活綠色生態家底是從化人民的共識。作為流溪河的發源地,從化治水工作成效直接關係到下遊1400多萬廣州市民飲用水源安全。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打好治水「組合拳」,以加強河(湖)長制落實、大力整治「散亂汙」場所、推進碧道建設等重點工作為抓手,堅決守護好美麗河湖。
  •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就茅洲河、練江汙染目前治理情況如何...
    11月30日上午,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圍繞「廣東決戰決勝汙染防治攻堅戰」主題接受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專訪,就茅洲河、練江汙染目前治理情況如何答記者問。主持人:除了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也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茅洲河、練江汙染目前治理情況如何呢?魯修祿:這兩條河以前就是墨水河、臭水河,經過幾年治理,如今可以說脫胎換骨,再現生態魅力。這有賴於我省堅持高位推動,建立健全治汙工作體系。
  • 「權威發布」淄博市「十三五」成就巡禮|治水興水 淄博加快實現...
    「十三五」時期,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工作,市水利系統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圍繞破解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水安全問題,資金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水利改革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 治水引清流 興水惠民生
    原標題:治水引清流 興水惠民生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多少年來,南充人臨水而居,擇水而憩,他們珍惜這片河水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