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歷經4年治水攻堅,深圳159個黑臭水體、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實現不黑不臭。」不久前,深圳成功入選2019年「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在此一年之前,廣州亦獲此殊榮。
人口、產業密集,治水壓力較大的廣深兩座特大城市,相繼突圍成為「全國示範」。這是廣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縮影。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歷經改革開放40年來的快速發展,前期一些地區的粗放發展曾以環境汙染為代價,如何補齊水環境短板?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廣東堅持高位推進,深入實施河湖長制,凝聚治水合力——
省委書記、省第一總河長李希,省長、省總河長馬興瑞分別牽頭督辦全省汙染最嚴重的茅洲河、練江汙染整治。
省政府協調省屬國企發起「大兵團作戰」,流域滯後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邁上快車道。廣東省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發出一號令,發起全面攻堅消除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的專項行動。各地攜手推進流域共治,廣州、佛山、清遠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會商協調跨界河治理;汕頭14位黨政領導包幹練江15條主要支流治理,每月駐點現場辦公;深圳、東莞多次開展聯合執法,交叉執法,重拳打擊環境違法……
汙染在水裡,根子在岸上。廣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標本兼治,治水愈加精細化——
汙水處理設施深入城鄉「最後一公裡」:2019年全省城市(縣城)新增20座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超過130萬噸/日,新增城鎮汙水管網超過7000公裡;新建成鎮級汙水處理設施227座,處理能力110.24萬噸/日。
治水思路從注重「末端治理」向「源頭截汙」轉變:在基層社區,雨汙分流逐漸推行;在練江流域的環保園區,印染企業紛紛入駐,集中治汙;在偏遠農村,人工溼地成為亮麗風景,將汙水收集淨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東堅持以綠色發展作為破解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以良好的水環境、水生態優化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規劃建設萬裡碧道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決策。2019年,大灣區和10個地市組成的「1+10」共180公裡省級碧道試點建設全面鋪開,廣州蕉門河、深圳茅洲河、珠海天沐河、佛山東平水道、東莞華陽湖等碧道試點年底前率先基本建成。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如今,碧道不但成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處,更成為推動城市轉型升級,水岸聯動發展的重要載體,碧道沿線正崛起座座濱水新城。
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中,已有4個消除劣Ⅴ類,茅洲河、練江等重汙染河流水質得到改善,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Ⅰ~Ⅲ類)達77.5%,優良國考斷面增加3個。
新年伊始,廣東省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發布2020年第一號令,吹響了決戰決勝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衝鋒號:到2020年12月31日,廣東71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要達84.5%,基本消除劣Ⅴ類國考斷面。
治水之路,久久為功;江河浩蕩,清澈可期。邁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之年,廣東必將以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的擔當和作為,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營造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生態環境。
年度案例
從黑臭河灘到省級碧道試點
茅洲河水質達30年最好水平
碧波蕩漾,鑼鼓喧天,龍舟競發。2019年6月30日,茅洲河龍舟邀請賽在深圳寶安區燕羅溼地河段舉行。這已是省級碧道試點茅洲河連續兩年舉行龍舟賽。
「以前臭得夏天都不敢開窗,現在環境好了,我每天都過來散散步。」看著燕羅溼地由黑臭荒灘變成碧水潺潺,市民楊先生感觸頗深。
流經深圳、東莞兩市的茅洲河,由於前期流域內經濟和人口爆發式增長,大量汙水排入,曾是珠三角汙染最嚴重的河流。
近年來全省高位部署推動,2018年起省委主要領導牽頭督辦茅洲河治理,深圳、東莞兩地加大力度推進。大兵團作戰、協同共治、交叉執法……一系列治水措施讓茅洲河水質逐漸改善。
吊臂起落、鉤機進出……治汙攻堅年,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在茅洲河流域成為常態。流域綜合整治體量大,且技術難度高,為快速推進治理,經過摸索,深圳採取EPC模式,實行「地方+大國企」的「大兵團作戰、全流域治理」。 高峰期一線施工人員超2.3萬,作業面2300多個,最高單日鋪設管道4.2公裡。
大兵團作戰之外,深圳也做起了「繡花」功夫,流域內截汙控源日趨精細化。入區入戶,加裝排汙管,茅洲河流域內正本清源的雨汙分流改造加速推進。「每棟樓的樓頂設一條專門的管道收集雨水,原來每戶的雨水管改為汙水管。」深圳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6年到2019年,茅洲河流域寶安段內累計完成2324個小區、城中村的正本清源改造,「基本實現了流域內小區全覆蓋」。
為了讓深莞兩市形成合力,建立茅洲河治理的長效機制。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省直部門、流域市、區、鎮,每月召開流域綜合整治協調會,並實施「一市一策一專班」,督導推進整治任務。深莞兩市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解決茅洲河界河段清淤、河湧整治等重點問題。
如今,兩岸溼地掩映,碧道沿河延伸。水環境改善,逐漸帶來了更多效益。去年5月,深圳6.07公裡長茅洲河段被列為省級碧道試點,「通過治水、治城與治產相結合,打造生態、經濟、文化、社會協調發展新模式。」深圳市河道管理中心主任曾亞介紹,碧道建設將促進區域環境優化、流域空間複合利用,同時以治水帶動周邊產業結構轉型以及城市功能提升,「一旁的工廠已經騰籠換鳥,打造成啤酒園」。
經過協同治理,茅洲河穩定消除黑臭,共和村國考斷面11月、12月連續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2019年深圳治水取得歷史性轉折,五大河流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Ⅴ類標準。到2025年,深圳全市將完成1000公裡碧道建設任務,展現碧水藍天的深圳新名片。
省補資金瓶頸 河長駐點督辦
練江別「黑龍」逐白練
汕頭潮南區峽山街道桃陳社區綠樹成蔭、流水潺潺,不少居民在河邊散步。「以前這裡汙水橫流,開展雨汙分流後,廁所、廚房汙水都通過一根管排放到汙水處理廠。」居民陳迎輝告訴記者,村口的溪水不臭了,家裡地面更乾淨了。
桃陳社區的變化,是練江治汙逐漸深入基層「毛細血管」的縮影。
跨汕頭、揭陽兩市的練江,曾因水清如白練而得名。近20年來隨著流域人口、產業增長,排放加大,練江成為粵東乃至全省汙染最嚴重的河流,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高度關注。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後,是練江治理最難啃的「硬骨頭」。2018年開始,省政府決定省裡承擔大部分資金,並協調省屬國企參與,新一批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開始走上快車道,並於2019年陸續竣工。
「僅潮南區管網建設就需要55億元,按照區財政的狀況,5年不吃不喝也拿不出那麼多資金。」潮南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王楚彬說,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之後,省政府決定由省裡承擔大部分資金,還協調了省屬國企投資,省直部門每月督導指導,資金和技術問題迎刃而解。為了使項目順利推進,汕頭市成立練江流域綜合整治領導小組,作為市級河長的汕頭市委、市政府領導到練江流域中汙染最重的15條支流邊駐點辦公,督導重點任務、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研究協調解決難題。
記者在以往黑臭嚴重的練江支流谷饒溪畔看到,拆違後的兩岸平整一新,率先投入使用的谷饒汙水處理廠出來汩汩清流,河面變得乾淨無異味。截至2019年11月25日,汕頭市練江流域省屬國企參與建設的10座生活汙水處理廠已建成,其中9座汙水處理廠通水試運行,潮陽區城區汙水處理廠二期在設備聯動調試,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已建成832.16公裡。
以汙水處理設施為基礎,深入練江流域村居的「源頭截汙、雨汙分流」工程迅速鋪開,汕頭市潮陽區118個自然村、潮南區206個自然村啟動建設,累計鋪設管網約353.54多公裡,接通住戶11122戶。
在潮南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入園企業正在通用廠房裡忙碌地安裝、調試設備。為了截住練江的工業汙染,汕頭全力推動企業統一入園,集中治汙,環保升級。目前已有127家企業入駐潮南的園區,部分企業開始試產。
2019年,練江幹流水質綜合汙染指數同比明顯下降。截至2019年12月,練江海門灣橋閘斷面主要汙染物指標連續三月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這也是十年來該河段最好的水質狀態。練江,正褪去曾經「黑龍」的創傷,人民群眾期盼已久的「白練」可望逐漸回來。
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截汙
廣佛跨界河水質跨越式提升
珠江西航道河面寬闊潔淨,河水緩緩流淌。有「最美水站」之稱的鴉崗國考斷面水質監測站岸邊綠草茵茵,園林石景別致,一派水生態和諧景象。
鴉崗斷面位於佛山市西南湧、廣州市白坭河、流溪河三條河流交匯處,流域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多條黑臭河湧匯入珠江西航道,汙染物負荷居高不下,平均水質在2018年一度惡化為劣Ⅴ類。
面對這條「廣東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精細化的源頭截汙成為改善水質的關鍵。
「此前治理偏向末端截汙,但一到大雨汙水溢出再度汙染河流,後來下決心將汙染控制在岸上,源頭截汙。」廣州市白雲區水務局局長李化軍說,一方面要在流域內進行雨汙分流,另一方面要確保不再往河湧排入汙水。
白雲區棠景沙湧兩岸暗渠多,又被覆蓋物遮住難以排查,揭蓋迫在眉睫。2019年9月2日,白雲區統一調度,開始施工清理覆蓋物,14天後,完成了長431米、寬25米的河湧揭蓋任務,揭開梁板約10755平方米,河湧重見天日。
排查暗渠的同時堅持做「雨汙分流」,白雲區建立排水單元制度,將棠景沙湧流域內415個排水單元分解到區水務局14位科室負責人,每個單元包幹到人。在這一制度下,街道負責具體落實,「屬地三個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組織轄區內小區、居委等排水單元的黨支部推進工作。」
為保證進場施工,幹部們走進每家每戶做工作,沙湧北社區居委會主任劉穗衡說:「堅持攻堅共治,告訴大家施工計劃,治理好河流的好處,同時協調解決施工過程中的噪音擾民、交通出行等問題。」
網格化治理體系下,整個白雲區劃成3075個網格,配備3215名網格員。「雨汙分流」改造也得以大面積推行,2019年新完成15個村,建成汙水管821公裡。到2020年3月,計劃再開工建設81個村。
除了截住城市汙水,還有農業源汙染,佛山的偏遠農村,正在推廣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三水區西南街道木棉村委黃竹坑村設在村口的處理設施,採用「組合式符合濾池+高負荷人工溼地」的工藝,出水可達一級B標準。佛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新建116個分散式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合計0.58萬噸/日。同時從2019年開始,計劃用3年時間推行汙水處理設施「建管一體化、廠網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改革。
2019年,通過省高位推進治理,廣佛跨界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起來,廣州、佛山積極行動,這條「廣東最難治理之一的河流」年均水質轉為Ⅳ類,實現跨越式提升,流域內廣州市最後一條目標黑臭河湧,也宣告消除。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張子俊 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