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6 17:08 |浙江新聞客戶端 |陳雁 策劃 吳曄 編輯 張萍
我是陳雁。來自好聲音宣講團。
今天分享的題目是「珍貴的清清河水 」。2013年我剛入職喬司街道擔任水利員,滿懷欣喜,畢竟能學以致用,卻遭到好友們的一番「人文關懷」,說「你一女生幹啥不好,來喬司幹這個,喬司的水,治不好。」
這些是2013年和睦港支流的現場照片,不知道能不能喚起大家的記憶,所有的生活汙水一股腦兒全部流入河道。導致氨氮指數達到30以上,什麼概念呢?一條「正兒巴經」的河道,氨氮指數應當在2以內,而和睦港超出了10幾倍,在我看來這已經不叫河道了,它就是「大自然」的化糞池。我們對所有河道走了個遍,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被眼前一幕幕震驚,蚊蠅滋生,汙水橫流;漂浮著大量的生活垃圾甚至糞便;兩岸垃圾成山,還沒靠近就有異味了。而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和睦港是可以摸螺絲、釣魚蝦、和小夥伴在岸邊一起玩耍的。如此強烈的反差,是不是正應了我朋友的那句「治不好」了呢?
2014年,街道吹響了治水攻堅戰的號角,而為其保駕護航的,首先是「河長制」。28條河道,街道領導分別擔任「河長」,河邊樹立起的一塊塊「河長公示牌」,仿佛斬釘截鐵地告訴老百姓,「這條河,我管定了!我治定了」作為治水門外漢,河長們從最基礎的「氨氮總磷COD」等指標術語學起,向水環境專家討教,全線踏勘河道,編制「一河一策」。其中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就拿截汙納管來說,為了弄清汙水來源,和周邊百姓了解情況,將窨井蓋一個個打開進行排查,冬天還好,一到夏天,那酸爽的味道堪比化學武器。在集中精力推進截汙納管的同時,河長們加強對河道的巡查,完善日常化、網格化的巡查機制。並且通過增殖放流,配合人工浮島、曝氣增氧逐步恢復了生態多樣性和河水的自淨能力,在河長們揮汗如雨的努力下,水,一點點變清了。
令我更為感動的是,許多老百姓紛紛加入到我們治水的行列中來。這位退休教師叫魯福林,他主動請纓,成為了一名「民間河長」,定期巡河、宣傳治水、上報問題。他對我說:「退休前我就關注黑臭河道了,退休後我把治水當成教書育人之後的第二份事業。」隨著河水逐漸由黑轉清,周圍很多居民的表情也從嫌棄,到懷疑,到驚訝,又到微笑,甚至曾經的「投訴專業戶」也變成了我們的「水質情報員」。
水清岸綠生態美,記憶中的江南水鄉又回來了。朋友見到我經常說的一句是:河母娘娘,幾時邀請我們去和睦港釣魚啊。我笑著說了一句「現在就走呀」。
更讓我自豪的是餘杭區兩次捧回了「大禹鼎」,望著這尊水治理中的「奧斯卡」,我無限感慨,獎盃上匯聚著所有治水人的淚水與汗水,鐫刻著所有治水人多年的拼搏與執著,激勵著我們繼續奮鬥前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我相信,人不負自然,自然定不負人。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一定能讓喬司的水更清澈,家園更美麗。謝謝!
16107881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