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從化的底色。守好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屏障,用活綠色生態家底是從化人民的共識。作為流溪河的發源地,從化治水工作成效直接關係到下遊1400多萬廣州市民飲用水源安全。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打好治水「組合拳」,以加強河(湖)長制落實、大力整治「散亂汙」場所、推進碧道建設等重點工作為抓手,堅決守護好美麗河湖。
目前,我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流溪河地表水達到功能區划水質標準,流溪河流域溫泉鎮以上30條一級支流已全部達到Ⅱ類以上水質。近日,從化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成功入選國家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名單。
看得見悠悠青山,望得見綠水潺潺,我區全力以赴守護一方綠水青山,用實際行動書寫廣州北部的「綠色」擔當。
我區是廣州面積最大的行政區,有中小河流199條,總長1353公裡,水庫82宗,水資源總量28億立方米,為全市各區之最。有二級以上保護區河湖63個,流溪河流域溫泉鎮以上30條一級支流全部達到Ⅱ類以上水質,素有「中國溫泉之都」「廣州後花園」之美譽,2019年更獲評「中國十佳綠色城市」。我區農村河流脈絡清晰,大部分河堤已達設防標準,流溪河堤防為50年一遇以上防洪標準,全區河流拆違清障基本完成,有著「水量多、水質好、水景美」的特點。
筆者從區水務局獲悉,根據水利部和財政部工作部署,市水務局組織從化區政府從突出系統治理,統籌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河湖管護等多項工作角度出發,以河流水係為脈絡,以特色小鎮為節點,集中連片統籌謀劃,水域岸線並治,打造集防洪、生態、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治水示範樣板思路。
經過多輪競爭性遴選,從化區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建設方案憑藉超前的治理理念、清晰的治理思路、合理多元的治理措施、生動美麗的治理藍圖,從20多個方案中脫穎而出,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成功入選國家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名單。同時,我區擬投資6.1億元,耗時2年對農村水系進行綜合整治,並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保障項目順利推進。預計惠及群眾21.5萬人,防洪受益面積78.6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3.6萬畝。
根據試點縣實施方案顯示,我區將統籌上下遊、支幹流、左右岸,實行集中連片規劃建設和水域岸線並治,綜合治理全區8個鎮街、總長142.76公裡的22條河流,一體推進「一軸、六域、二廊、八節點」建設,打造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從化樣板」。
當前,我區正緊盯2021年前完成22條治理河段細化後項目共28宗的綜合治理目標任務,抓緊明確「路線圖」「時間表」,分階段穩步推進試點項目,其中2020年計劃完成13宗項目主體工程建設,2021年完成13宗項目收尾工程和15宗工程建設。截至11月底,其中已開工13宗、正在編制初步設計9宗、正在編制建設方案6宗。
在項目建設推進過程中,我區堅持安全為本,突出生態治理,維護河流天然形態,注重生態修復和保護,改善河流水生態環境,避免河流兩岸水土流失,維持河流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同時,以試點縣建設為抓手,大抓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汙水集中處理、農村面源汙染與排汙口整治等方面進行了集中整治,做到水岸同治,環境提升同治,河流水系治理後在防洪排澇能力、生態環境質量方面顯著提高。
以河流為軸心,啟動水系景觀、親水平臺、休閒康體、文化長廊等工程,設景觀照明系統、休息坐凳以及廊架、景牆、溼地休閒亭等設施,致力打造「綠水青山映槡田,飲溪探源生態廊」的灣區畫廊。
為順應流域山水生態格局,我區利用生態河道穿針引線,深挖本地自然人文內涵,將沿線蓮麻小鎮、生態設計小鎮、艾米稻香小鎮、南平靜修小鎮等「網紅」特色小鎮串聯在一起,打造生態河流網絡,實現從「與水對抗」到「與水共存」,從「水岸防護」到「水岸體驗」,匠心打造精品工程。
在推進工作中,我區還積極創建與企業共建特色小鎮旁的生態河道的治理機制,帶動周邊特色鎮的旅遊、酒店配套及民宿的開發建設,形成了生態活力的濱水經濟帶,推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好山好水好風光,是從化作為旅遊城市的最大吸引點,而水作為從化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打好「綠色」發展牌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區以水環境治理為抓手,不斷提升鄉村環境面貌,塑造更多水清、岸綠、景美的濱水空間景觀,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稻田邊,沿河而建的休閒步道與山色田景相得益彰,為市民群眾架起了親近大自然的橋梁。坐落於風雲嶺腳下的艾米稻香小鎮生態環境優越,周圍群山環繞,潺潺流水貫穿南北,是鑲嵌在中心城區的一顆綠色「明珠」。
為提升艾米稻香小鎮整體景觀效果,我區以「龍潭碧道,山水田園」為設計理念,對龍潭河團星村段左岸485m護岸進行整治,左岸15385m2濱水綠化帶進行建設,以及沿岸現有約1.5km機耕路升級為濱水慢行道,將山水連接,將田林融合,打造生態濱水廊道。如今,建成後的廊道成為市民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同時也讓艾米稻香小鎮煥發新活力。
而在30公裡以外的生態設計小鎮,同樣以水環境治理為抓手,提升鄉村「顏值」和「氣質」。設計感十足的玻璃廊橋架在河岸兩端,碩大的牛雕塑屹立於流道之中,兩岸綠水與鮮花相映成趣……
眼前的鴨洞河畔是從化新晉「網紅」打卡點,然而早在一年前,這裡卻呈現另一番景象。鴨洞河屬於流溪河一級支流,流經良口鎮良平村、良明村和塘尾村,長度約10800米。過去,由於疏於管理,導致河岸兩旁雜草橫蠻生長,河道淤塞日益嚴重。周邊村民儘管傍水而居,但卻紛紛表示對該河流一點也不「親近」。「瘋長的雜草讓人寸步難行,平時很少有村民會到河邊去」,良明村村民強叔無奈地說,「而且每當暴雨來襲,由於河道淤塞還容易引發洪災。」
2019年6月,鴨洞河一期河道整治工程啟動,經過將近半年時間的河道整治及生態修復,曾經淤積的河道現已被多個綠岸灘涂、觀景平臺、生態溼地和親水步道所取代,鴨洞河得以讓周邊居民找回美好的「河居生活」。
為進一步提升鴨洞河畔景觀節點,我區正規劃建設鴨洞河碧道二期項目。該項目以水為脈,以人為本,統籌利用鴨洞河周邊山水林田的自然資源,打造「還清於水,還水於民」的鄉村型碧道。根據不同的資源分布和功能特點,結合生態、遊憩、文化等特色,將鴨洞河碧道分為生態互動段、鄉村休閒段、田園徒步段、活力運動段和河流文化段五大特色碧道遊線,構建「河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成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處,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樣板。
文字:江楚君
圖片:鄺健華
編輯:謝藝詩
初審:陳治
編審:梁偉東
審核:鄔影紅
(本文由「廣州從化發布」原創發布,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公眾號不得轉載改編,歡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