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的文章。
文章的第五部分以「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題,其中特別提到,注意關注蟻族、北漂、海歸、海待、散戶等社會上新出現的人群,分析哪些是共性需求、哪些是個性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作為新生概念,蟻族、北漂、海歸、海待、散戶等在「命名」之初,可能只是為了準確地形容某個正在不斷擴張的群體。最開始,它們因為貼切通俗或略帶自嘲感而成為流行一時的「潮詞」,但隨著這些群體的持續擴大,人們逐步意識到,這幾類業已成型的人群正走出小眾、邊緣,他們在社會總人口中的佔比越來越大,與他們相對應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不容忽視。
這其中,如蟻族、北漂等人群,由於或沒有穩定的工作、或收入低下,無法與一個特定的組織機構、地域身份相連,時常被當作整個大的社會系統之外的人。換句話說,他們無具體所屬,相應地亦不在某個社會管理範疇之內。這種存在的不確定性,確實是社會治理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不過,蟻族、北漂等和一般性的社會不特定人群有所不同。他們以青年人為主體,多半是為了謀生而來到城市,或者本身就生活在城市。他們遭遇的生活的困窘雖可以放在更大的社會背景下去理解,但更明確地定位來看,其實就是中國的青年問題,反映出部分青年的生存、生活和精神狀態。
在生活層面,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苦苦掙扎於生存基本線,朝不保夕、浮浮沉沉,甚至長期處於待業狀態,在家「啃老」;在精神層面,他們苦於沒有個人成長發展的機會,漂泊異鄉缺少歸屬感,背負生存壓力沒有安全感,有的時候,內心的苦悶、壓抑,還會轉化成不滿、憤怒,如散落在網絡上的部分過激言論,而一旦這種情緒波動進入現實社會,很可能進而演化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發生在一些國家,由青年人引發的社會事件所呈現的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重視。
在任何社會,青年人都是社會活力的集中體現,青年人的精神狀態,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這樣一個本該抱持著奮鬥精神,力求上進的群體,會如此迷茫、焦慮、無所適從?為什麼如此多的青年沒有方向感,找不著安放理想的出路?
問題體現在青年人身上,但卻未必只是青年問題。以北漂為例,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非要到北京去追尋夢想,是一腔熱情一時衝動,還是資源和機會太過集中,讓某些事業夢想只能在特定的地方實現?重視青年的生存、精神狀態,就是要看到他們的訴求,通過發展戰略和社會政策的調整,通過具體而微的關懷,激發青年的奮鬥精神,讓他們有更多改善生活、實現理想的機會和平臺。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