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號,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伴你飛翔工程「美麗中國——青年職場信念建設研討會」暨北部灣經濟區大學生就業創業項目研究交流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一樓召開。在研討會中,「蟻族」概念首創者、「工蜂」概念提出者、《青年藍皮書 》主編、中國青基會伴你飛翔工程伴你飛翔工程老師、伴你飛翔調研工作的牽頭人廉思教授進行了主題發言:
很高興回到我的母校和各位老師對這個職場信念和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問題進行交流。我們研究的主要是年輕人在職場中,遇到什麼問題,應該怎麼做。
我們的團隊這幾年一直堅持在一線做調查,包括我們「蟻族」的調查,包括對高校青年老師的調查,我們還做了青年住房問題的調查、農民工的調查,包括像我們做的大學生創業的、創客的調查,獲得了很多成果,我們下面也即將開展中國青基會伴你飛翔工程北部灣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的調研。
中國青基會伴你飛翔工程趙天馳老師介紹了我們做「蟻族調查報告」的情況,原來蟻族主要是唐家嶺聚集,但是現在唐家嶺拆了,但它問題沒有解決。它轉移到其他地方去,在其他的這樣的城市,隨著現在經濟下行的壓力的變大,這個大學畢業生的低收入群體的數量仍然在增長。
我們去年在一個「蟻族」 調研中,在一個女孩子的房間拍了一張照片,照片對我觸動非常大。照片左邊是這個女孩寫的買電腦、學開車、買車等願望,右邊是貼在床頭的一份她自己的買房計劃,上面寫著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之「購房計劃」,2013年1月1號到2018年1月1號,建築面積為53平米,使用面積45平米,單價2萬一平米,總造價106萬,首付30%,31.8萬,每年存6.36萬,每月存0.53萬,即5300元一個月,需月收入8000元到1萬,一定行!一定行!努力努力再努力!最下面是她和她的男朋友的照片。
看到這張照片,我們也是蠻心酸。但是,你說什麼是年輕人的中國夢?這也是夢想的一部分,他們在為自己這樣的夢想在打拼,在奮鬥。有很多媒體朋友和學者問我「廉老師你做蟻族調研這麼多年,蟻族回家鄉怎麼樣?過得好不好?」
我過去一直沒有調查過這些問題,因此我無法回答。後來我們聽到了一些說法,說一個「蟻族」讀到博士,在春節的時候或者什麼時候回家,看到一個從來沒出過當地的小學同學,過得很好,竟然開著大奔來接他。我們從小就聽到一句話——知識改變命運,但現實讓大家就對知識改變命運發生質疑。 「蟻族」老問我:「廉老師,四年前我用一袋錢換了一堆書,為什麼同樣四年後,這堆書換不回一袋錢?你給我解釋解釋這個問題。」我沒法回答。
因此,我們開始對返鄉就業的年輕人展開調查,我們看看返鄉年輕人怎麼辦,我們選擇了很有意思的一條線。什麼線?就是「璦琿-騰衝線」,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原名「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衝縣, 以45度橫切中國,這條線是1935年我們中國著名的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所提出來的。我們認為這條線不光是一條人口密度對比線,還是一條經濟線、政治線、文化線、生態線,它是中國第二波工業化浪潮的潮頭,我們判斷它是最重要的國情線。我們圍繞「璦琿-騰衝線」 做這個調查。
我們的第一個發現就是返鄉大學生群體的規模在擴大,尤其在這幾年,返鄉人數在增多,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遞增。原來返鄉是被迫的,現在返鄉是主動的。第二個發現是返鄉的群體由青年農民工和青年大學生組成,農民工回家鄉做農業創業的比較多,辦農家樂比較多,大學生在北上廣進不了體制內,回家鄉很多進到體制內,在國企、機關工作也都很好,收入中等偏上水平,還都過得不錯。
第三個發現就是返鄉青年創業比率比較高。第一,很多人都走向網際網路+,大學生做農產品深加工等等方面工作,這樣的研究結果為於伴你飛翔工程培養來提供了方向。我給這樣的群體起名叫「洄遊青年」,像魚類的洄遊一樣又回到自己的家鄉,對當地經濟結構產業發展能帶來多重影響。大學生不一定非得在北上廣,也可以回家鄉、支持家鄉。第二,促進當地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第三,地方文化氛圍的開放與寬鬆。
我們為這樣一批年輕人命名為 「中國新常態」,因為這些二三線城市的洄遊青年正好是中國經濟新常態向縱向發展的一個重要資源支撐。「璦琿-騰衝線」、 「一帶一路」都是向二三線城市經濟在傾斜,它是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洄遊青年能夠在二三線城市這個更大的空間範圍內,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助推二三線城市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這是它的最重要的一個意義。我們在騰訊公司的總部做了一個創客調查。騰訊公布了2億用戶同時在線的狀態,它以亮度來表示QQ的活躍度,在這張圖上,「璦琿-騰衝線」仍然將中國分為明暗兩個部分,這是讓我們覺得非常震驚的。今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在考察的時候說,「璦琿-騰衝線」的意義仍然沒有解釋清楚,所以我們一直在關注「璦琿-騰衝線」 相關的研究成果。我們覺得,蟻族靠教育發生了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明顯提升了家庭的職業層次。這種流通是通過教育,也就是通過知識實現的。
第四個就是新一代的農民,通過創業實現GDP的提升。他們原來到北上廣打工,開闊了眼界,回到家鄉去,心態很包容。所以,我們認為知識的價值受到地理空間位置的影響,有些青年感覺知識在北京沒有價值是因為北京本身是知識的高地,你的這點知識增量顯現不出來,但是你在當地知識窪地,你的知識增量就會顯現出來。他的知識的價值,還看他對應的匹配度,以及知識的存量和增量是否適應了當地的實際需要。
洄遊青年的知識是結合了當地的發展需要的。有人說中國是越往基層社會,越是關係社會、人情社會,這些回到家鄉的洄遊青年,本身就有當地的人脈,他們對當地的語言、文化都很通透,又有了在外面的這種開闊的眼界和新的知識源泉,跟本地的知識結構結合起來就會實現創新,我們稱他們為「中間地帶」的青春中國。他們處在中國生產生活的一線,能夠將不同類型的知識相互轉化,在中國經濟知識體系中發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一個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重要的力量。
最後,回到伴你飛翔工程的核心主題,在青年創新、創業的浪潮中,青年人的信念能起什麼作用?職業、職場理念起什麼作用?你問一些年輕人為什麼在北京?他可能說是為了父母,為了孩子,為了戀人,我們會發現,他不是為了自己,當然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價值的實現。這些年輕人在競爭中不忘分享和關懷,在前行中相互慰藉和守望,在奮鬥時牢記社會責任,在追求成功時關愛他人。這是中國夢的特質。
年輕人都有很強烈的向上流動的渴望。在奮鬥的內涵上,我們要引起他們樹立正確的奮鬥觀。同很多的蟻族的交往中,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我們需要讓年輕人把奮鬥和成功割離開來,把成功和功名利祿割離開來。奮鬥不一定會成功。如果把奮鬥的結果僅定性為成功,把成功的重要性誇大到極致的程度,一旦奮鬥的結果沒有實現成功,會增加年輕人的社會不公平感和相對剝奪感。我們要讓年輕人意識到,奮鬥不是外在壓力下的無奈選擇,而是源自一個人的內生動力和道德修養。賈伯斯為什麼奮鬥?他已經功成名就,他為什麼有癌症還再奮鬥?因為他熱愛他所做的事情,他覺得這就是畢生的事業。信仰為根基的職業信念可以讓社會上的人變得更美好,讓社會變得更美好。我們要跟年輕講奮鬥和成功之間的邏輯關係不是必然的,奮鬥不一定改變你的人生,但是不努力,不奮鬥,一定不能改變人生。奮鬥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可以給自己帶來效用最大化的結果,但一定可以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產生風險最小化的效果。
我們要讓青年意識到每個人的小奮鬥、小努力,將最終匯聚成一股推動國家發展的巨大動力。個人夢和中國夢之間是殊途同歸的,為國家奮鬥,為中國的夢貢獻力量也是為自己的夢想培植土壤,這兩者並行不悖!最後,我想起《蟻族調查報告 》中引用顧城說的那句話,叫「生如蟻,美如神」,每個人生下來就像螞蟻一樣渺小,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奮鬥、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人生美輪美奐。我的報告就到這裡,謝謝大家。(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伴你飛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