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生態環境失衡,大面積天然植被遭到了破壞,部分野生動物瀕臨滅絕,還有大氣汙染臭氧層破壞導致全球變暖等等,種種跡象表明生態環境的失衡讓人類遭受到了大自然的反噬,而造成生態環境失衡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就是人為因素了。
近些年空氣汙染嚴重,尤其是霧霾讓人談之色變,北京最為嚴重的時候一個月只有5天不是霧霾天氣。霧霾空氣中含有大量PM2.5,吸入過多可導致呼吸道感染、哮喘,嚴重時甚至影響生育、致使胎兒畸形,可見空氣汙染的危害真的很大。
眾所周知,霧霾天氣常見於城市,它是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經濟地區和化工產業集中的地區通常會產生大量的PM2.5,而北大教授陶澍則給出了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農村人燒飯取暖是產生大量PM2.5的源頭,導致每年增加數十萬人因其死亡。
陶澍論文中表示,因過量吸入PM2.5導致死亡的115萬人群中有77萬人與農村人燒火做飯有關,農村產生PM2.5導致死亡的係數比城市高45%。
首先咱們都不是專家,沒做過數據調研,也不敢隨便武斷他們團隊數據的真實性。在經濟不發達的年代,電飯煲、電磁爐等電器在農村還沒有普及,大家做飯都是用土灶與火爐,主要燃料都是樹木劈成的柴火,後來趕上保護環境植樹造林,改為燃燒枯枝木葉做飯。
如果把話說直白點,往前倒推大幾十年誰家做飯不是用火灶,更可況中國人燒火做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有5000年的歷史,難道以前的空氣品質不比現在好嗎?如果硬是把罪名怪在農村人身上,那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根據可靠數據表明,近十年來城市PM2.5指數普遍在75-150之間,農村PM2.5指數在15-50之間。滲透壓原理表示,具有流動性的物體只會從濃度高的地方流向濃度低的地方,既然農村作為產生PM2.5的主要源頭,為何指數卻比城市低?
其次,再看看農村與城市產生PM2.5地方的對比,農村的PM2.5主要來自居民做飯,而城市的PM2.5主要來自成千上萬的車輛與各大工業化基地,二者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說句玩笑話一個工業化基地產生的PM2.5是幾百個村做飯產生的量,更可況別忘了農村的綠化面積可是城市的數百倍,大量的綠植足以淨化居民燒火做飯產生的空氣汙染。
空氣品質一直是整個社會關注的話題,改善空氣品質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專家們可以呼籲農村人改用清潔能源做飯(除了燒火也想不出有啥清潔能源做飯了),但不能一竿子直接把空氣汙染的罪名怪到農村人身上,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