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要培養「文理貫通人才」

2021-01-11 青年參考
日本高等教育要培養「文理貫通人才」

本報記者 張茜   青年參考  ( 2019年11月01日   01 版)

    2019中國國際教育展上的日本留學展臺。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目前,2019中國國際教育展正在進行巡展。本屆教育展的主賓國是日本,《青年參考》記者就學生和家長關注的日本高校特色和留學生就業等熱門問題,對日本國駐華大使館和日本學生支援機構的相關人士進行了採訪。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介紹,根據日本學生支援機構(JASSO)的調查,最近3年,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及日語教育機構在讀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呈穩步上升趨勢,2016年為98483人,2017年為107260人,2018年為114950人。截至2018年5月1日,在讀中國留學生人數按專業分類,人文科學領域(40.6%)最多,社會科學領域(26.1%)次之,工學領域(12.6%)人數再次之。

    談及日本高校的教育理念和特色,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去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展望了2018年出生的兒童到2040年大學畢業時的社會狀況,討論了2040年的人才需求狀況及高等教育應該追求的目標,並形成報告書。報告書指出,今後日本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不僅具備專業領域知識,而且具備普遍知識,理解以及泛用技能的文理貫通人才」。

    日本學生支援機構理事長吉岡知哉告訴《青年參考》記者,他認為,長期來看,日本社會需要有溝通能力、領導力、判斷力、反應力和創新力的人才;著眼當下,由於日本社會勞動力不足,需要進公司後馬上就能夠發揮才幹的人才,因此,日本高校需要回應這樣的社會需求。此外,日本外國人很多,社會文化多樣,培養和不同國家的人在一起工作的「共生力」,也是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培養人才的目標之一。

    談及留學生就業問題,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針對日本今年新增的兩類吸引海外勞動力的居留籤證——特定技能1號籤證和特定技能2號籤證進行了解釋,特定技能的考試及日語等級考試不僅在日本國內實行,預計也將在海外實行。此類籤證將成為正在日本讀書的留學生畢業後的一種就業渠道,也將為已歸國留學生在日本的就業增加機會。

    目前,2019中國國際教育展正在進行巡展。本屆教育展的主賓國是日本,《青年參考》記者就學生和家長關注的日本高校特色和留學生就業等熱門問題,對日本國駐華大使館和日本學生支援機構的相關人士進行了採訪。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介紹,根據日本學生支援機構(JASSO)的調查,最近3年,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及日語教育機構在讀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呈穩步上升趨勢,2016年為98483人,2017年為107260人,2018年為114950人。截至2018年5月1日,在讀中國留學生人數按專業分類,人文科學領域(40.6%)最多,社會科學領域(26.1%)次之,工學領域(12.6%)人數再次之。

    談及日本高校的教育理念和特色,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去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展望了2018年出生的兒童到2040年大學畢業時的社會狀況,討論了2040年的人才需求狀況及高等教育應該追求的目標,並形成報告書。報告書指出,今後日本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不僅具備專業領域知識,而且具備普遍知識,理解以及泛用技能的文理貫通人才」。

    日本學生支援機構理事長吉岡知哉告訴《青年參考》記者,他認為,長期來看,日本社會需要有溝通能力、領導力、判斷力、反應力和創新力的人才;著眼當下,由於日本社會勞動力不足,需要進公司後馬上就能夠發揮才幹的人才,因此,日本高校需要回應這樣的社會需求。此外,日本外國人很多,社會文化多樣,培養和不同國家的人在一起工作的「共生力」,也是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培養人才的目標之一。

    談及留學生就業問題,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針對日本今年新增的兩類吸引海外勞動力的居留籤證——特定技能1號籤證和特定技能2號籤證進行了解釋,特定技能的考試及日語等級考試不僅在日本國內實行,預計也將在海外實行。此類籤證將成為正在日本讀書的留學生畢業後的一種就業渠道,也將為已歸國留學生在日本的就業增加機會。

相關焦點

  • 「焦慮」之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
    可以說,在線教學能夠實現與課堂教學「實質等效」,也能有效推進打造本科教學「金課」目標的實現,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我們要在堅持和改進在線教學的過程中,逐步化解疫情之下人才培養質量的「小焦慮」。長遠看,這也有助於我們探索中國在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的「範式改革」,化解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大焦慮」。
  • 桂臺加強高等教育合作 培養應用型人才
    桂臺加強高等教育合作 培養應用型人才 2020年12月19日 11:4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   中新網南寧12月18日電 (記者 林浩)「希望桂臺兩地高校加強交流,開展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合作辦學,把更多社會優質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
  • 應用性追求: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長時段歷史考察
    摘  要:從長時段歷史考察,中國高等教育對於應用性人才的培養實踐並非新近的事情。與主張「君子不器」的傳統高等教育不同,近現代意義上的制度化高等教育自引入中國之日起,就一直肩負著國家層面賦予的應用性人才培養任務,甚至並未因社會制度變革而中斷。
  • 日本高等教育如何邁向2040
    2040年,日本還將迎來地方創生社會,學生在家鄉可上大學、可就業,同時為家鄉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培養2040年所需的人才,日本高等教育將朝著「最大限度拓展每一個人的可能性」的方向轉變。日本高等教育機構的運營模式不再以組織或教師為中心,而是共享校內外資源、推進與多方主體間的協同,構建起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高質量體制機制,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方向轉變。
  • 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 人才培養質量如何夯實
    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後,高校如何革新育人觀念,提升育人質量?日前,在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一場精彩的圓桌論壇回答了這個問題。「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創新力度。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的新階段,我們既要提升辦學規模和辦學成效,更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說。
  • 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與發展
    日本政府對國立大學人均每年支出約10萬人民幣,對私立大學人均每年支出約1萬人民幣。專門學校旨在培養專業性高、實踐性強的人才。學科類別主要有商學學科、公共政策學科、法科等,其中法科人數最多。在專門學校學習3年後可以達到博士前期水平。
  • 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及特色
    日本政府對國立大學人均每年支出約10萬人民幣,對私立大學人均每年支出約1萬人民幣。 專門學校旨在培養專業性高、實踐性強的人才。學科類別主要有商學學科、公共政策學科、法科等,其中法科人數最多。在專門學校學習3年後可以達到博士前期水平。
  • 杜絕大學生「混文憑」現象:「十三五」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升級
    高等教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在12月3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體系正在形成。
  • 「新時代高等教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論壇在邵陽學院舉行
    「新時代高等教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論壇現場。紅網時刻邵陽11月19月訊(通訊員 毛輝 餘曉冬 麻譯支)11月17日,在湖南省邵陽市寶慶山莊「新時代高等教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論壇現場,氣氛格外熱烈。邵陽學院名譽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做了題為《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報告,報告指出,「我們的工科教育既要服務現有產業,更要面向未來產業」,中國正在進入創新驅動的轉型階段,發展新經濟需要創新型人才。作為學校最主要的「產出」,辦大學一定不能忘了人才培養的根本職責。
  • 日本少子高齡化問題嚴重 高等教育將如何應對?
    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的《國立大學法人等組織及其全體工作的修訂相關通知》中提到:「特別是教師培養類專業和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院,在制訂組織改革方案時,要考慮到18歲人口的減少、社會的人才需求、教學研究水準的確保以及作為國立大學的職責等要素,廢除相關組織或積極嘗試向社會需求較高的領域轉變。」
  • 從NIAD-UE 看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與質量保障
    在日本,生育率的下降導致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這是日本等發達國家都面臨的難題。為應對全球化及其帶來的挑戰,我們採取了相關措施,在教育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給予更多的重視,努力吸引國際化人才,加強高等教育機構在教育和研究領域的合作,保證高等教育的質量等等。在日本教育體系中,絕大多數年輕人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還會繼續接受高中教育,調查顯示這一數字高達98%。
  • 第二場: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
    很高興又和各位見面了,我們今天要召開的是教育2020「收官」系列的第二場新聞發布會,要向各位介紹「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思政工作、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等工作的有關進展情況。很高興今天我們請來了五位司局長為大家重磅發布。他們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科學技術司雷朝滋司長,社會科學司劉貴芹司長,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洪大用司長,還有思想政治工作司餘先亭副司長。
  • 日本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
    原標題:日本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   數位化和網際網路等新媒介環境對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學開設新聞學和媒體學課程,培養學生的傳媒素養;社會機構開辦學習講座,學生可以零距離得到前輩的指導。
  • 探索成人高教人才培養新模式
    然而,面對社會的眾多訴求,我國成人高等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容忽視,必須用改革的辦法加以解決。突出表現在,一是許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定位欠清。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照搬全日制教學模式,採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方案開展成人高等教育。二是不少成人高等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教學質量欠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學內容難以對接企業崗位標準,致使其所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 日本的科技人才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日本科技人才培養的具體對策  日本視科學技術為立國之本,是開拓未來的關鍵。支撐科技活動的最主要因素是人才。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進行改革,是左右一國科學技術和長期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 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湖北大學物電學院人才培養的...
    原標題: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湖北大學物電學院人才培養的創新式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關鍵在於人才培養的社會面向性,即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直接服務社會發展。在這一要求的驅使下,人才培養效果要實現一種轉換:書齋型學生向社會實踐者的轉換。
  • 日本亞細亞大學與大外合作培養人才
    本報訊(記者劉星)日本亞細亞大學日前與大連外國語學院達成人才培訓合作計劃,從今年開始,亞細亞大學每年選派30至50名學生來大外留學,為期半年,同時在大連的日資企業開展實習活動,以此為中日經濟和文化交流培養更多實用人才。3月1日,市長夏德仁在市政府貴賓室會見了亞細亞大學前校長鯉渕信一為團長的代表團一行。
  •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歷史演變
    報告明確指出,職業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滿足「地方需要」的「技術員」,也就是職業大學在誕生之初的目標定位是培養技術型人才。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大學要利用同企業、行業的緊密關係,根據需要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企業事業單位培養「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
  • 人才培養要向重點製造領域傾斜
    而從長遠看,改變扭曲的人才結構必須提上日程。比如,製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並存,領軍人才和大國工匠緊缺;大學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製造業生產一線職工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偏低、上升通道不暢等等。2017年出臺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提出,到2020年,製造業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2%,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左右,研發人員佔從業人員的比例達到6%以上。
  • 勞動教育 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一環
    因為,完整的人才培養不僅要重視「向內的教育」,塑造學生的身體、精神和靈魂,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更要強調「向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勞動技能,使其走上社會有一技之長,獲得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本領,勞動教育主要就是這種「向外的教育」。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一定是「向內的教育」與「向外的教育」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