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市場上貨幣基金斷檔發行已近一年時間,暫緩貨基審批卻沒能澆滅基金公司的上報熱情。9月14日,證監會最新下發的《2018基金募集申請進度公示表》顯示,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上報數量已經擴容至12隻,《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報的產品中有三隻採用發起式運作模式。
一家已上報產品的基金公司人士透露,公司這隻基金採用發起式運作主要是因為它屬於機構客戶定製化產品,弱市下機構資金對該類產品也產生興趣。儘管監管細則未有落地傾向,不過基金公司仍在積極搶灘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市場。
機構「入駐」浮動淨值貨基
對於浮動淨值型基金採用發起式運作模式的原因,其中的一家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產品設計過程中主要是面對機構客戶,目前機構對淨值型貨幣基金也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通常情況下,機構投資者認購較多的還是低風險偏好類產品,權益市場走勢下行,風險較大,現金管理類、保本類產品更受機構資金青睞,近兩年來,委外業務受到單一機構投資比例等諸多因素限制,部分機構將目光聚焦於淨值型貨幣基金。」上述公司市場部人士補充道。
有魚基金高級研究員王驊稱,弱市中基金公司需要規模,機構資金需要安全的標的,不管是淨值型還是傳統貨基,操作方式是一致的,也就意味著風險是很低的,顯然是對兩方都有利的情況。
另外也有人指出,市場對浮動淨值貨幣基金認可度不高,採用發起式運作模式,不需要受2億元最低投資資金的門檻限制,可更好助力產品的募集發行,此外,產品獲批後,發起式成立時間可以更快,更利於搶第一個淨值型貨幣的名頭。「市值法不容易被接受是肯定的,但是募集能力還是和公司品牌、渠道有關。」王驊坦言。
傳統印象中,貨幣基金是不存在到期虧損的情況出現,這是因為貨幣基金都是採用攤餘成本法計價的,通過這樣的計價方法,貨幣基金的收益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淨值變動不在價格中,而是份額會隨之增加,而採用浮動淨值計價之後,這就意味著,未來貨幣基金存在虧損的可能。
產品擴容至12隻
今年5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組織行業相關人士召開了兩場關於市值法貨幣基金的研討會,「業績波動」、「不保本保息」成為研討會上的主旋律,不過仍有細節問題頗具爭議處於商討階段。
「證監會對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的投資範圍規定細則還沒有出臺,所以現在上報的很多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在投資範圍上仍與傳統貨幣基金一致,產品競爭優勢尚不明朗。之所以部分基金公司選擇在此時間階段積極上報提前布局,是因為打破剛兌的監管意圖早已明確,待細則出臺後,已有準備的基金公司可以第一時間推出產品。」深圳一家已上報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的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如是說,「參考國外做法,這類貨幣基金如要正式推出,與攤餘成本法貨幣基金應該在投資範圍、投資比例有一定區分,明確產品的目標客戶和市場定位。也就是說,細則出臺後,這些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產品還會再根據規定更改產品投向和投資比例。」
今年6月,工銀瑞信和平安大華基金率先上報工銀瑞信慧安浮動淨值型貨幣市場基金、平安大華開元浮動淨值型貨幣市場基金,記者統計發現,截至9月7日,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產品上報數量已經增至12隻。
上報隊伍中,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前身「市值法」字樣的貨幣基金有7隻,分別來自於易方達基金、富國基金、中融基金、建信基金、華寶基金、南方基金及銀華基金。
不過上述產品目前審批過程較為緩慢,目前,僅有平安大華、工銀瑞信、廣發、匯添富、海富通、國泰、長信基金上報的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產品進入審查第一次反饋意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