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

2020-12-25 讀裁者黃遠輝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下)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吳覺農《茶經述評》,陳宗懋、楊亞軍《中國茶經》,鄭國建《中國茶事》,周重林、李明《民國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周作人《苦茶隨筆》,岡倉天心《茶之書》,榮西禪師《吃茶養生記》,伊藤古鑑《茶和禪》,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茶禪文化不僅在唐詩宋詞中獨樹一幟,在歷代中外文人大師的文章中,也頗具分量。

宋代詩人李竹懶曾哀嘆,世上有三件最可悲之事:慧徒被庸師之教耽誤,雅畫被庸俗之眼汙染,佳茗被愚拙之手糟蹋

岡倉天心《茶之書》描述茶的一句話:「它不像葡萄酒那麼傲慢,也沒有咖啡那麼自我,更沒有可可那樣故作天真。

日本禪僧仙厓義梵在《茶道極意》中曾說:「夫茶者,在心不在術,在術不在心。心術兩無,便顯一味,是為茶之妙道。

《紅樓夢》中關於茶的內容頗多,包括茶俗、茶禮、茶詩詞、茶葉、茶具、泡茶用水、泡茶方法、品茶環境、茶療方劑、用茶禁忌等。《紅樓夢》說到的茶包括:楓露茶、香茶、六安茶、「千紅一窟」茶、老君眉茶等。《紅樓夢》以「千紅一窟」為最好之茶(此茶為曹雪芹杜撰),喻示人間縱然萬紫千紅,終歸難逃一哭,參透茶味人生,方得始終。《紅樓夢》第四十一回, 懂茶道的妙玉用陳年雪水為寶玉、黛玉衝泡「體己茶」,用陳年雨水為賈母衝泡「老君眉」, 將煮茶、飲茶當作了一種雅事, 深得「雨雪入茶」之道, 十分講究茶的烹煮。

民國茶範一書中,民國大師們對茶的喜好各有不同。聞一多把喝茶看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對他而言茶是生活的尺度,沒有茶的日子不叫日子。在美國留學,他向家裡乞討茶。在青島,他找梁實秋、黃際遇蹭茶。在西南聯大南遷路上,他把沒有茶喝的日子列為最苦的日子。到了昆明,他找陳夢家蹭茶,找葉公超蹭茶。

梁實秋,在北京中山公園裡,用一杯茶與程季淑定下終身。在家裡,程季淑用一杯茶來盡孝道,茶具的選擇,茶湯的溫度,送茶的時間都是那麼用心。到了晚年,梁實秋還念念不忘在中山公園喝過的那一杯茶。對於梁實秋來說,喝茶寫文章也講品味,喝要喝得禮儀周全,寫要寫得儀態萬千。

胡適是名副其實的茶博士,一生得了35個「榮譽博士」,生活習慣卻非常「徽派」,穿的衣服以其母親與妻子縫製的為主,吃以徽派菜為主,喝以綠茶為主。

魯迅有一篇《喝茶》的文章,其中說到:「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泡了之後,色清百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別人喝茶,喝出的是和氣,現世安好,歲月溫柔。魯迅喝茶,喝出的卻是怒氣,享清福也成了諷刺。他常年杯不離手,茶不離口,娶了擅長功夫茶的許廣平。幼時抄《茶經》,青年泡茶館,晚年在上海大量買茶、施茶。常常以茶會友,送茶當禮,又經常在茶敘中翻臉而去。

以茶入文,以文觀茶,周作人是民國時期最好的一位。他是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他常說,讀文學書好像喝茶,喝茶就像讀文學書。周作人本身是歷史上較複雜的人物,解放前他在北平八道灣有一套書房,原名苦雨齋,後改為苦茶庵。據說室內掛有「且到寒齋吃苦茶」的條幅,刻意追求一份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境界。

梁實秋是在苦茶庵喝過周作人茶的,「照例有一碗清茶獻客,茶盤是日本式的,帶蓋的小小茶盅,小小的茶壺有一隻藤子編的提梁,小巧而淡雅。永遠是清茶,淡淡的青綠色,七分滿」。

周作人嚮往「清茶閒話」,卻並不易得。「七七」事變後,北平成為淪陷區,眾多親友包括他的哥哥魯迅催其南遷,他卻不願離開八道灣,不久出任日偽教育總署的督辦,做了漢奸。胡適曾以「茶」為隱語,勸他「放下茶鍾」,離開北平南下,他也置若罔聞。1967年5月16日,周作人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是非榮辱後,死於八道灣院落,身無一人,晚景悽涼。

鬱達夫不僅自己愛喝茶,還要讓筆下人物走到哪兒都有茶喝。別人寫茶的清淡,他寫茶的欲望。李叔同與蘇曼殊兩位才華橫溢的詩僧,遠非一句「茶禪一味」可以搪塞過去。豐子愷的茶畫,巴金對茶的追憶,是一個時代的絕響。汪曾祺一生都慢悠悠的,畫幾幅畫,寫幾筆字,炒幾個小菜,喝口濃茶,寫寫文章,這叫小日子。

《吃茶養生記》一書的作者榮西禪師,最偉大的功績是將中國佛教的禪宗流派臨濟宗和中國的飲茶習俗傳入了日本。《吃茶養生記》由兩卷構成,上卷是「五臟和合門」,下卷是「遣除鬼魅門」。上卷的理論是從五臟調和的生理角度展開,下卷則是以驅除外部入侵病因的病理學觀點為立論之本。序論中,榮西禪師開門見山道出主題:「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靈之妙術。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採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土同貴重之,我朝日本,昔嗜愛之。從昔以來自國他國俱尚之。今更可捐乎。況末世養生之良藥也,不可不斟酌矣……」此書對於以後「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奠基作用。

茶道四諦:和、敬、清、寂。「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四諦的根本在於「寂」,它可以被表現為佛教中心的涅盤、寂靜、空寂、寂滅,在積極意義上是「無」,即「主體的無」。

茶道,以茶、花、畫、精美的器具、色彩、聲響、姿態、言語,與茶室簡素清淨的美學追求,種種細節交匯一處。一邊坐在僅有四張半榻榻米的茶室裡,一邊貪圖坐在深山幽谷的心情,傾聽釜中那不斷的沸騰聲,從中感受松風的妙音,心馳神往於大自然之中,將「小我」擴展為「大我」,開闢出天地一如的奇妙境界,這就是茶道「三昧法悅」的境界。茶道,代表了一種生命美學,是對凡俗庸碌生活中細小美感的愛惜。

林清玄笑言,現在的人們喝茶太多追求「技術性」,反而失去了原來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我們太過於追求什麼時節去哪裡才能摘得最好的茶葉,用什麼樣的器具才能衝泡出最好的茶,卻忽略了茶本身的內涵。」在林清玄看來,喝茶是為自己創造一個生活空間,「現代人的生活忙忙碌碌,很少有能夠停下來的時間,泡一壺茶,品味茶的同時,也就有了時間來品味人生。」

相關焦點

  • 禪與茶,清真一味洗滌本心,一念覺悟雅俗同歸
    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禪茶文化是傳統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實與升華。古今茶人無不以品茗談心為雅事,以茶人啜客為雅士。禪的精神在於悟,茶的精神在於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禪茶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心性修養形式,其目的就是在於通過強化當下之覺照,實現從迷到悟、從俗到雅的轉化。一念迷失,禪是禪,茶是茶;清者清,濁者濁;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覺悟,茶即禪,禪即茶;清化濁,濁變清;雅化俗,俗化雅。酒氣醉詩情,茶香催禪心。
  • 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在唐、宋時代禪風大盛,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相傳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之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幾乎寺必備茶,僧必飲茶。沒有茶禪一體,誰解得此種空闊、坦蕩又渾厚的禪的美麗呢。就像我們今天在緊張、繁忙的空隙裡,用心去泡一碗茶,用心去品一口茶,得到無法言喻的當下寧靜,茶的本性是冷靜的,而禪是思索的、理智的。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
  • 一禪一茶 一坐 一味 一人生
    師弟:拿捏一杯茶,打坐一席地師父曰:本無禪亦無席 唯幾片葉又問:喝的什麼茶?師兄:山中綠茶 巖茶為最師父曰:巖之最 大圓滿師弟:微苦 微澀師兄:微香 微甜師父曰:萬物雖不同 全然皆一味談笑之間,師父言:坐禪飲茶的故事源自晉代,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便爭相效仿,
  • 禪即茶,人在草木中
    小陸羽就在廟中長大,智積和尚嗜好喝茶,還煮得一手好茶,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在智積和尚這位名師的教導下,陸羽已然成為箇中高手。陸羽雖然學習了很多茶文化,但他不願意做和尚,直到十九歲那年下山。雲遊四方,就喜歡研究茶葉,走遍每一個產茶的地方,收集茶葉標本,研究這種茶怎麼泡。
  • 「天心月圓」大紅袍:吸茶解禪,空杯盛明月
    「僧袍」裡裹著茶,茶緣便由此結下,而大紅袍也正是在僧袍下誕生的。關於大紅袍的來由,雖然是個美麗的傳說,但茶確由武夷僧人首創。在中國文化的土壤裡,僧與茶,總是如影隨形,彼此纏繞。 清代陸廷燦云:「武夷造茶,其巖茶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碧水丹山之間,無山不寺,無寺不茶,寺中皆設有專事茶葉種植與製作的茶僧。
  • 有茶心,方悟禪意,禪是茶,茶便是禪
    我問他該如何化解,他並未說話,只是飲了一口茶便罷。隨秋日久,傷春感秋心緒日盛,便想起師父這麼一番禪機,如今細細想來,茶便是他告訴我的答案吧。縱使世事變遷,也當有一顆茶心以對。心即茶,茶即心,一盞清茶,折射時間萬象。
  • 茶香一味:當一杯好茶,遇上一柱好香時
    我們說的是,香文化。香文化,也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生活藝術。五代時的羅隱,就有一首詩寫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作為本地為數不多的專業香文化傳播人士,我友Z君,受邀參與茶席設計。他在茶席上點了一炷沉香。有位茶藝老師領著一眾茶友過來觀摩。當看到Z君的茶席時,很嚴肅很專業地,直接下結論說:這個茶席設計是錯的!
  • 茶言茶語:茶禪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離
    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 茶味禪味,味味一味:茶趣與禪思的美好姻緣及影響
    禪宗是佛教與我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下的一種宗教形式。與傳統的佛教教規森嚴,教理繁瑣複雜相比, 禪宗不受經教所累,沒有許多清規戒律,使得平時許多人能擺脫繁文縟節,自由之人性得以高揚。 禪師們常講「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困時睡覺,醒來喝茶,餓了吃飯,該行則行與傳統的中庸之道也有些許相符之處。而禪茶的結合是正是禪宗所標榜的「該行則行」的結果。
  • 香溢人生一味茶!
    茶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茶品順為最佳、還可作藥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裡有茶順為茗品。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中國巴蜀之地被稱為茶葉和茶文化的搖籃。
  • 武夷禪語:生活樂土的一盞茶
    道不盡的禪茶文化,遊不厭的武夷勝景,訴不盡的悠悠山水紅茶情,脫離繁華世俗,在自然萬物、山水密林間探尋生命與自然的和諧密語,追求平靜心靈的更高層次,武夷山在其靈水奇山與濃厚的茶文化交融中不斷升華演變,山水茶完美融合,成為武夷山別具一格的亮點。茶地攜拾 天心永樂禪寺仰俯皆是禪茶文化「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 閒觀葉落地,靜坐一杯茶
    據說在唐朝,曾有一個秘密的詩會與茶會,由三個至友組成,一是寫《茶經》的陸羽,他的思想是儒家,一是出家人皎然,他的詩空闊透明,是佛家,一是女道士李治,才貌雙絕,是道家,這代表儒、釋、道文化的三個人,品茶寫詩,創造了唐代茶道的格局。歷史上,各家各派的思想與生活,經常無法相容,唯有茶,齊家治國的人愛之,解脫生死的人愛之,羽化登仙的人也愛之。
  • 雲林茶會•景邁山茶推介會在杭州靈隱寺舉行
    1月20日,雲林茶會•景邁山茶推介會在杭州靈隱寺法堂舉辦。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華茶人聯誼會、杭州市茶文化研究會、杭州市民宗局、西湖區茶文化研究會及杭州市各縣市(區)茶文化研究會及媒體記者共200多人參加。
  • 禪•茶│不如歸去
    成為茶書籍,茶文化衍生產品的內容生產機構。用現代精神,全球視野,民族語境,革命技術來探索中華傳統茶道美學精神在當代的傳播路徑。『每日一禪| yichan360 』 我們專注於建設智慧,慈悲,免費公益的佛學平臺,旨在為大家提供學佛的便利和更好的傳播善知識。
  • 茶·禪·人生
    我常常把杯蓋拿下,留出些許縫隙,茶就不那麼澀了,為的是讓茶葉出來透口氣,芳香由此加倍。讓心情出來透口氣呢?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不要總是悶著,應該常常把小我的心拿出來,融入無邊的宇宙,就會得到一顆佛心。  第二泡水,茶香氤氳,味甘。那甘,是品味苦澀後覺察的甘甜。人生經歷過諸多痛苦,後來才慢慢發現:活著,就是痛並快樂著;生活,就是苦中有甜。不吃苦,就不會感覺到苦後甜的滋味。
  • 信陽地區將茶作為載體,通過茶反映哲學思想,賦予其象徵性
    茶是聖潔的象徵。茶是「鐘山川之靈,怯襟滌滯,致清導和」,品茶是一種「衝淡間潔,韻高致靜」的享受,使人滌雜念,潔心息,升華人的品性,行正直之道,納清爽之氣;茶是恭儉的象徵。茶味自然,樸實無華,回味悠長,體現了儒家的溫良恭謹謙讓,因此,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 為何一禪×往事若茶、喜茶的包裝袋都捨不得扔?顏值與便利是重點
    有一天去朋友家裡,發現在一個角落裡,整整齊齊地堆著一疊包裝袋,走近一看,有喜茶咖啡、豆豆帆布袋、奈雪的靈感之茶、一禪小和尚×往事若茶……「為什麼收集了那麼包裝袋?」「你不覺得這些包裝袋特別好看嗎?拎出去感覺特棒!而且用起來很方便。」
  • 「水中君子」,於茶味中品味禪意
    茶闡一味,於茶味中品味人生 古人說「茶是水中君子,酒是水中小人」,古時的文人騷客仕途不順就喜歡隱逸,隱居到山裡可以採茶、制茶,以茶養性,以茶怡情,茶中尋趣。意境如茶,濃時不驕,淡時而有餘味;心境如禪,般若清蘭,自若自清。禪在茶的餘味裡得道,茶在禪意裡衍生。禪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茶,一片片吸日月之精華,含山川之神韻的青翠,融水之潤、木之萃、土之靈、金之性、火之光,有著一種平心靜氣、清曠自若的淡泊,永遠保持著一種與世無爭的境界。
  • 「茶道」「香茶一味」,這一味,是什麼味?
    元 趙孟《鬥茶圖》(局部)茶是國飲。自從《陸羽》以《茶經》開始,茶開始在文獻中被召集,並以《經》為名,可見茶的高邁清雅。茶味與香味,一個入口,一個如鼻,接著又都進入內在性靈,如鳳之兩翼。沒有了香茶的解讀,中國文化必然會和傳蠟、嚼蠟一樣。明代人文震亨寫了「長物志」,建房選家具,賞花賞樹,談鳥談魚,評書畫,談秦玄石,一派文雅之人。
  • 茶功效:藥用、食用、衝泡,為何說中國茶文化乃禮儀文化?
    大禹之子啟華夏,中國歷史就此步入了文明社會,夏商時期共歷經千年,然而有關於茶文化的記載卻沒有一星半點。在這段沒有被記載的歷史中,茶或許就在西南地區人民手中,從野菜轉而成為飲品,完成了脫胎換骨的蛻變。喝茶不再只是為了解毒療疾,而是鍾情於葉子溶於水後產生的清新苦澀之味。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揭竿而起,建立周朝,茶葉在這個時期成為了進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