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尹平平)6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QQ一閃!「熊貓血」志願者6萬變500萬》的報導。
雖已入夏,回憶起那個專程跑到北京獻血的凜冬清晨,李瑞麗仍像是能感到刺骨的寒意。
為了第一時間趕到北京,向和自己同為AB型Rh陰性血的患者獻血,李瑞麗坐的是早晨4點20就開的大巴車。大巴上的空調壞了,從廊坊的文安縣到北京的車程有4個小時,李瑞麗被凍得透透的。心腸雖是滾熱的,血卻很難抽出來,抽了190cc血就不再流了。
「不要拔針!」李瑞麗阻止血站的護士,「再等等,我想獻400cc!」
好不容易又流出10cc的血,卻凝住了。護士說什麼也不讓她再獻了。
李瑞麗的心也跟著涼了。她並不認識那個急需用血的患者,只知道對方擁有稀有的血型,而她獻出的200cc血,也許只是杯水車薪。
人類的血型指標除了ABO血型外,還有Rh血型,分為陰性和陽性兩種。我國公開數據顯示,Rh陰性血者僅佔全部人口的千分之三。因為血型稀有,他們經常被稱為「熊貓」,相互間自稱為「稀友」。
常有「熊貓」像李瑞麗這樣,接到需求,就放下手邊的一切,自費跨省獻血救助急需用血的「稀友」,仿佛俠客。也常有「熊貓俠」像她一樣,披星戴月千裡迢迢趕到救助現場,卻無法獻血。或許因舟車勞頓,或許因緊張興奮的情緒,或許因幾天前無意間的一頓大餐或兩杯小酒,使他們個別血象不符合獻血要求。
如果身邊、哪怕同城,能迅速找到「熊貓俠」就好了,無須「熊貓俠」們再把自己跨省閃送過去。近來QQ新增的一項推送服務,使這個願望已不再遙遠。隨手轉發,「鍵盤俠」也能當「熊貓俠」。
(小標題)從尋找走失兒童,到尋找熊貓血
當有人發現自己是稀有血型,上網搜索求助信息時,一般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國稀有血型聯盟。
這個以推動稀有血型群體之間無償互助獻血為目的的公益組織成立於2004年,志願者成員多數都是稀有血型者。當稀有血型的患者或孕產婦有用血需求時,通常會聯繫中國稀有血型聯盟,聯盟志願者們則通過電話接力、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將信息發布出去,尋找能夠提供幫助的「稀友」。
今年3月20日,家住西安的60歲老人鄭新川,因重度貧血入院。他是Rh陰性A型血。家人也是首先向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發出求助信息,想請志願者們幫忙尋找能夠獻血的「熊貓俠」。怎奈當時並沒有合適的志願者能迅速趕來獻血。情急之下,他們想到了QQ全城助力。
很快,鄭新川的用血需求通過QQ全城助力的服務號推送出去,兩名生活在西安的QQ網友看到推送信息之後趕了過去,其中一位網友經化驗符合獻血要求,於4月3日成功獻血。鄭新川得以轉危為安。
「否則,我們可能就要組織附近城市甚至省份的志願者趕往西安去獻血了。」中國稀有血型聯盟負責人小龍(本名王勇)告訴記者,「熊貓俠」們跨省獻血,都是自己承擔往來路費和食宿,且常會因各種情況血象不合格無法獻血白跑一趟。「QQ全城助力,現在已經成了我們幫稀有血型患者找血的殺手鐧。」
創立於2014年的QQ全城助力服務,起初的創建目的是尋找走失兒童,將移動網際網路定位技術LBS和QQ已有的SNS社交屬性相結合,向失蹤兒童所在區域的QQ網友推送失蹤兒童信息。經確認信息屬實後,QQ全城助力服務會以孩子的走失位置為圓心,根據兒童走失的時長,判斷他的活動範圍,並以此為半徑,將兒童的走失信息推送給該區域內的QQ網友。一旦有網友發現走失孩子的線索,可以迅速聯繫警方。
LBS技術並不神秘,在很多人們熟悉的手機APP中都很常見。比如當你打開大眾點評的APP,它會自動給你推送附近的人氣餐館。將其與QQ的SNS社交屬性結合是指:即使收到推送的QQ網友本人沒有看到走失的兒童,也可以隨手轉發出去,迅速擴散信息。
QQ全城助力服務從2014年10月上線至今,已經歷了兩次升級:1.0版本可發布尋親信息,2.0版本還可以發布尋找稀有血型的信息。
他們與中國稀有血型聯盟合作,請後者幫助確認稀有血型患者用血需求的真實性,以免被血販子利用。確認無誤後,平臺將把尋找稀有血型的信息基於患者所在地區,優先推送給附近區域的QQ網友。如果志願者本身血型符合求助信息中所需,可主動聯繫無償救助獻血;其他QQ網友收到求助信息後,可以隨手轉發,擴散傳播。
QQ全城助力負責人潘紅告訴記者,尋找稀有血型的功能自2017年5月25日上線,截至2019年5月31日,共發布159例,解決153例,解決率高達97%。
即使如此,仍有「熊貓俠」需要跨城跨省趕去救助,但這多是少見的「高難度」。
所謂的稀有血型,不只是人們常說的「熊貓血」即Rh陰性血,還有孟買血型、類孟買血型、達菲血型等,更加罕見。有這類血型的人更是「熊貓中的熊貓」。
(小標題)並非「熊貓血」,也能當「熊貓俠」
不過,在小龍看來,藉助網際網路平臺,比起尋找到更多獻血者,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更多志願者。
成立十五年來,中國稀有血型聯盟已有六萬名左右的志願者登記在冊,累計為五六千名稀有血型患者找到無償獻血的志願者。小龍卻並不滿足。因為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有千分之三的人口是稀有血型群體。鑑於很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的血型,小龍他們認為實際的稀有血型群體很可能遠高於這個比例,而聯盟的六萬志願者相對於這個群體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讓小龍沒想到的是,幾乎是一夜間,志願者的數量就從六萬變成了五百萬。
那是2017年的5月25日,QQ全城助力尋找稀有血型項目上線,團隊向8億QQ用戶發了一封志願者邀請函,當天就有500餘萬名QQ網友響應成為志願者。其中還有不少人聯繫小龍要求加入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的QQ群,以便更直接地提供幫助。那一天,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的志願者服務QQ群人數暴增,2000人上限的群新增了20多個,小龍忙得幾乎徹夜未眠,凌晨一點多還在微信朋友圈緊急招募QQ群的管理員。
在小龍印象中,上一次志願者數量激增是2014年的春夏之交,因同為稀有血型群體一員的新華社記者郝方甲採寫了一則名為《小龍:守護「熊貓血」》的報導,讓不少國人第一次了解稀有血型和這個暖心組織。不過,小龍說,那次報導之後,找上門來的更多人是急需用血的稀有血型患者,而這一次,聯繫他們的則主要是想要提供幫助的熱心志願者們。
QQ全城助力尋找稀有血型的項目上線兩年來,已有超過1670萬名QQ網友申請成為尋找稀有血型的志願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是稀有血型。這比找到153例獻血者,還讓小龍他們感到高興。
並非稀有血型的志願者加入,能幫上什麼忙呢?
「科普!」小龍告訴記者,「稀有血型不是病,發現自己是稀有血型也不是天就塌了。」多年來他們一直苦於民眾對稀有血型甚至對血型的知識關注了解得太少。雖然幾乎每次難能的救助,都能得到當地媒體的報導,但卻無形中加重了民眾對稀有血型的恐慌。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事科研工作的劉丹陽主要負責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的科普工作。她告訴記者,經常有「稀友」訴苦,說自己發現是稀有血型後竟然被勸分手或離婚。小龍也說,他曾遇到過普通血型的老人,在得知自己的兒子是稀有血型後,以為兒子並非親生而茶飯不思。每每接到這樣的訴苦,小龍他們都哭笑不得。
劉丹陽告訴記者,相關的科普微信推送,發出好幾天,閱讀量通常仍只有三五百。
「可是這些關於血液的知識,並不只和稀有血型群體有關。」作為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的創建者,小龍自己就不是稀有血型。他認為,每個人都應了解一些和血液、血型相關的知識,「我們更希望普通血型的人加入我們成為志願者,共同傳播和血液、血型相關的知識。因為所謂的稀有血型,距離大家可能並沒有想像得那麼遠。」
小龍他們經常會接到一些很急的稀有血型群體的家屬電話,都是馬上要生孩子或者突然生病需要手術,才發現是稀有血型。很多醫院沒有相關備血,一些小城市的基層醫院的醫生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處置這樣血型的患者,乾脆拒絕接收,家屬急得火燒眉毛。
「如果大家都能早點了解自己的血型,或者相關的教育和科普工作做得更徹底,起碼能為這些緊急的用血爭取一點時間啊!」小龍也急得無可奈何,「哪怕只是藉助類似QQ全城助力這樣的窗口,相互轉發,讓人對『稀有血型』這個名詞產生些印象,現在信息這麼發達,有心人很容易就能了解更多相關知識。」
人們都以為,多次深度參與聯絡救助的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的志願者們,肯定因幫助了他人有著很強的幸福感、成就感,而記者接觸下來才發現,他們同時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當有受助者最終還是去世後,志願者們甚至會自責:「要是我當初能更快地幫他/她找到血源,是不是就不會這樣?」
怎樣才能更快?志願者的基數要足夠大,國人對自己的血型要足夠了解。那是小龍一直以來的夢想:隨時都能有人為稀有血型患者迅速伸出援手,他專用於聯絡救助的手機再也不會響起,中國稀有血型聯盟自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