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血型,除了有常見的A、B、O、AB型之分外,還有RH陽性和陰性之分。在中國,RH陰性血僅佔0.34%,是一種非常稀有的血型,又被稱為「熊貓血」。按這個比例,目前全國約有400萬RH陰性血者。但這400萬人中,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是「熊貓血」。
由於沒有血液普查,不少稀有血型者是在生死關頭才得知自己的血型;由於稀缺,一些「熊貓」在重病之際「求血無門」。而社會上對「熊貓血」抱有諸多誤解,更讓他們遭受困擾,甚至歧視。
面對這一切,一個堅持無償救助的純民間自發組織——中國稀有血型聯盟,正努力改變著現實。
12年來,稀有血型聯盟募集了3萬RH陰性志願者。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句「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我可以站出來」而集結。在稀有血型者遭遇血荒時,他們隨叫隨到,自願無償獻血。
「熊貓」志願者的每一次獻血,可能就是他人生存的唯一希望。至今,該聯盟已經累計救助3000多人。
他們自發自願成為其他RH陰性血的「活血庫」,因為在他們看來,「天下RH陰性血是一家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願望:希望越來越多的RH陰性血型者被發現,使稀有血型者在危機時刻能像普通血型者一樣,方便快捷地找到血源。
以血為盟
中國稀有血型聯盟在創建之初就明確了公益性質:「拒絕捐款」、「因為公益,所以不以任何理由收費」。
上個月26日,中國稀有血型聯盟創始人小龍收到一個求救電話:患者紀廣林,RH陰性B型血,56歲,因腫瘤和重度貧血在廊坊文安縣醫院重症監護室,生命垂危,急需400CC全血。
小龍核實信息後,火速將其發布到聯盟的微博、論壇、志願者QQ群裡。
當天傍晚,這條消息被家住廊坊永清縣的28歲女孩徐志苓看到。她也是RH陰性B型血,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她聯繫到病人家屬,但那時血站已經下班。於是,轉天她起了個大早,開車從永清趕到廊坊市中心血站。她到得太早,血站還沒開門。
早9點,血站開始採血,在迅速填完「自助獻血申請表」和相關資料,並經過血液檢測達標後,她終於完成了400CC全血的捐獻。她鬆一口氣:「總算沒白跑一趟。」
從26日發出求助信息,到27日徐志苓完成獻血,僅24小時,聯盟就幫助患者找到了救命血。
徐志苓說,她是在8月18日驗血時確認自己是RH陰性血的,於是上網找到了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立即申請成為志願者,她很認同「當別人需要的時候,我可以站出來」的聯盟口號,沒想到10天後自己就獻血幫助了一位垂危的病人,她認為「稀有血型者互相幫助,是應該的」。
而這,在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的救助之曲中,只是一個跳動的音符。
提到小龍,聯盟志願者都會感到親切。他本名王勇,36歲,來自山東,在北京經營一間森林公園裡的店鋪。他是聯盟的創始者,是諸多救助行動的發起者,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他又是聯盟裡唯一不是「熊貓血」的人。
一個不是稀有血型的人,怎麼會建立這個聯盟呢?
「多年前,我看到一條新聞,一名稀有血型的白血病患者因為找不到血源而放棄了治療,這對我觸動很大。我查了資料,發現中國大約有幾百萬稀有血型者,如果有一個平臺讓大家互相幫助,這樣的事就不會發生了。」小龍回憶道。
小龍說,有的癌症病人手術,拖延一天轉移擴散的機率就大一分。幾年前,有一個山東患者長了一顆18公分大的腫瘤,他是RH陰性AB血,該血型在人群中小於萬分之三。他到北京6次,就是找不到供血,幾乎只能等死。當患者的弟弟找到小龍求助時,完全不敢相信這裡不僅能找到血,而且是無償的!最終,幾個河北、山東的聯盟志願者趕到北京獻了血。患者後來恢復了健康,回老家開了一家小飯館。
2002年左右,當「建立稀有血型聯盟網站」的念頭在小龍腦海中醞釀時,他遇到了志同道合者。網名「牛牛」的牛聯中,是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網站站長之一,而在現實生活中,他是山東東營廣饒縣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稀有血型者。今年40歲的牛聯中,自1996年得知自己是RH陰性A型血時起,就與獻血、救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每當得知有人急需救命血,他總是毫不猶豫地站出來。「90%以上的稀有血型者是在用血時才發現的,所以在救助他們時,更能感受『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的分量。」他說。
牛聯中至今已經無償獻過30多次血,獻血總量超過1萬毫升,相當於全身換過兩次血。「剛開始,只是自己聯繫用血困難的『熊貓血』患者,給他們獻血。可是一年獻兩次血才能救幾個人?天下陰性血是一家人,我們必須相互幫助才能渡過難關,才能使生命重生。」共同的心願,讓牛聯中和小龍走到一起,2003年,他們一起建立了中國稀有血型聯盟網站。
聯盟在創建之初,就明確了公益性質:諮詢、找血、獻血全免費。許多獻血者不僅自己出路費跨省救助,當他們看到家庭條件極度困難的病人時,還會拿出錢來捐助。
在聯盟網站首頁最醒目的地方,寫有「拒絕捐款」、「因為公益,所以不以任何理由收費」。如此純粹,按牛聯中的解釋:「就是單純地想做些好事、有意義的事。」小龍的回答則是:「如果接受捐款,就得有專人負責管理帳目,這樣才能使每一筆錢都花得乾乾淨淨,不然公益就變了味。」
加入稀有血型聯盟的條件很簡單:提供聯繫方式,並且當別人需要時能志願提供無償援助。十二年中,自願加入聯盟的志願者已達3萬人。全國各個省份都建立了QQ群,由熱心志願者擔任群主。除了救援性質的群外,還有稀有血型孕婦群等,大家在這裡探討有關稀有血型的知識。
為了快速反應,聯盟成立了「救助部」,由小龍、「牛牛」、「山鷹」、「笑笑」等骨幹成員組成,遇到求助後,他們首先核實求助信息的真實性,通過醫院核查無誤後,火速將信息發布在聯盟的QQ群、微博和微信平臺上,緊急尋找獻血者。
通常,一條信息發出不久,就會有志願者報名。有時報名踴躍,小龍還要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近期獻血情況進行優先級排序。情況越緊急,越需要他冷靜判斷、考慮周詳:「因為資源有限,必須合理化安排、調配,保證獻血的質量,還要保護獻血者的健康。」
聯盟上百個活躍的QQ群,按地區、血型的不同而建,當小龍收到一條異地求助信息後,通過在該地區的QQ群發布,就能快速找到就近的會員去獻血,保證了救助效率。獻血者趕到病人所在地的血站後,先經過一系列正規血檢,就可「定向」獻血給求助者,因此血液的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隨著聯盟影響漸大,求助的人越來越多,最初幾天接到一個求助,現在最多時一天能接到20個求助,並且來自全國各地,僅憑一己之力已經難以應對,小龍自嘲「最初想在工作之餘把這件事做了,現在看,有點想簡單了」。現在,「救助部」成員的手機全部24小時開機,隨時準備接聽突如其來的「生命求援」。這些求助多為生死攸關的緊急情況:孕婦大出血、車禍和癌症。所佔比例最高,有的病人對血液需求量極大。小龍時常感慨,這種應急救援、協調工作,20個人專職幹才夠用,而聯盟志願者都是利用業餘時間去做這件事。
直到現在,每當手機顯示一個陌生來電,他心頭就略過一陣緊張:「怕找不到合適的血液,找不到的話,真的萬分焦急。」
請不要誤解「熊貓血」
當得知自己是稀有血型時,許多人會震驚、恐懼,怕有問題。聯盟的另一項職責,是普及、傳播稀有血型知識。
「熊貓血」雖稀少,卻只是一種基因上的差異,它不意味血液出了問題,也不意味著好或壞。
「社會對『熊貓血』有很深的誤解,甚至很多醫生都抱有錯誤觀念。」小龍說。
曾有一個「熊貓血」女孩被一個「熊貓血」小夥子表白,但女孩聽說兩個「熊貓血」不能生出健康的孩子,拒絕了男孩,後來她才知道,兩個「熊貓血」在一起是最安全的組合,不僅可以孕育健康的孩子,而且沒有不良輸血反應的風險。
小龍說,社會上還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誤解,認為「熊貓血」女性生不出健康的孩子,曾有某衛視的一檔節目短劇裡出現「你和你老公一個是RH陰性血,一個是陽性血,根本不可能生出健康的孩子」這樣的臺詞,誤導視聽。
實際上,如果女方是RH陰性血,男方是陽性血,那麼他們的第一胎孩子不會有任何健康方面的隱患;第二胎孩子會有20%機率感染溶血症,因為女性在生產第一胎孩子的時候,可能會有少量胎兒的血進入母體內,並刺激母體產生相應的抗體,當帶有抗體的母親再次懷孕時,抗體就有可能通過胎盤屏障使孩子發生溶血症。但抗體可治療,生產(包括流產)後及時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就可以有效避免下一胎不良反應。
相反,如果一對夫妻的男方是RH陰性血,女方是陽性血,那麼他們的孩子不會有任何健康方面的隱患。
還有一些醫院遇到RH陰性血孕婦,要求孕婦自己備夠了血才能入院。小龍說,得知自己是稀有血型的孕婦,也不必緊張,可用「自體備血」方式將自身血液採出保存,在生孩子需要輸血時再回輸給自身,自體備血能減少免疫反應及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誤解,讓小龍更為擔心:「人們普遍認為,『熊貓血』因為稀有,所以離自己很遠。而實際上,每個家庭都可能存在RH陰性血。即便父母血型均為RH陽性,孩子的血型也可能是RH陰性。」
由於常規血液檢測中沒有RH這一項,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是RH陰性還是陽性,當得知自己是稀有血型時,他們往往會震驚、恐懼,怕有問題。
很多人就是在這種恐懼、無助中找到了稀有血型聯盟,在加入了聯盟大家庭、了解到更多「熊貓血」知識後,他們長舒一口氣:「終於找到『家』了,心裡踏實了」。
因長期普及、傳播稀有血型知識,小龍如今稱得上是半個稀有血型專家。他認為政府很有必要進行稀有血型的普查,多年來,他一直有個願望:「如果把每個人的血型信息存入身份證的晶片上,這樣按照比例,全國有400萬-500萬人知道自己的血型,這麼龐大的群體,如果合理調配,血液中心就不會缺血了。」
小龍說,被檢測出的稀有血型者越多,當這一群體遇到危險,就會越及時得到幫助,黑價血自然就沒了市場。
生命接力
有一個十四五歲的花季女孩,罹患白血病,每次需要血液時,都得到了聯盟志願者的及時幫助。女孩去世後,她的哥哥和爸爸都加入了獻血者行列。
羅曼·羅蘭說:「只要還有能力幫助別人,就沒有權利袖手旁觀。」在稀有血型聯盟,一條求助信息發布後像號角一樣,一呼眾應,志願者隨時隨地準備獻血救人,可以說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註解。
採訪小龍時,他接到一個廣東志願者的電話,對方急切詢問最新發布的求助信息是否找到了獻血者,他願意獻血,小龍說:「我沒記錯的話,你幾星期前剛剛獻過血?不行!我不能讓你這麼短時間再獻血。」
掛了電話,小龍嘆道:「按規定,獻一次全血後,間隔6個月才能再獻,但有的成員會不顧這個規定。我當然要阻攔這種冒險行為,但有些人常自己偷偷跑去獻血,事後再通知我。」
很多類似的事,讓小龍既感動又擔心。聯盟在深圳的負責人彭越是更為罕見的「孟買血型」,所佔比例僅十幾萬分之一,他曾經一年獻過5次血,「每次聽說他又超額獻血,我們都『罵』他不要命,但是沒辦法,他遇到求助時就是想救人。」小龍說。
聯盟志願者中,有的志願者累計獻血達到30多次,獻血量累計達20000cc,相當於全身換過幾次血。許多人為了達到「隨時能獻血」的條件而鍛鍊身體、戒菸戒酒,有的女生為了達到「達90斤才能獻全血,100斤才能獻血小板」的標準,努力增肥。在獻血前,他們更加小心翼翼,避免感冒生病、熬夜勞累導致不符合獻血標準。
每逢過年,聯盟還會制訂「值班表」,確保各地都有志願者應對緊急情況。小龍說,甚至有的成員在哪一天要去哪個城市出差、旅遊都會提前通知他,如果所到之處有病人急需用血,他們會隨叫隨到。
除了求助者的無盡感激,他們有時也會遭遇誤解、質疑。2011年,一個四川攀枝花的「熊貓血」病人急需手術用血,但當地血站沒有這種血,手術一再推遲。聯盟在四川的成員趕到當地血站為他獻血,卻遭到血站人員的冷言冷語,說「私自找人獻血違反規定」,並懷疑小龍「非法組織獻血」。
小龍徹底被激怒了,他在博客寫道:「在我們群裡沒有利益,只有愛心。你們不給病人找血,家屬自己找到好心人,你們卻這樣做!為什麼到處鬧血荒?這與你們惡劣的服務態度很有關!你們的冷言冷語很傷無償獻血人員的心!」
隨著志願者愛心不斷傳遞、接力,聯盟成員範圍不斷擴大。讓小龍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十四五歲花季女孩,她罹患白血病,從外地來京治病,父母出去四處借錢,只有哥哥一個人陪伴在病床邊,每次需要血液,女孩都得到了聯盟志願者的及時幫助。可惜的是,最終女孩因不治去世,但是,此後她的哥哥和爸爸都加入了獻血者行列,一直在獻血。
讓稀有血型不再稀有
牛聯中建議,有關部門應對各地稀有血型分布狀況進行摸底,有針對性地建立一個全國聯網的中華稀有血型庫,為稀有血型患者提供緊急供血服務。
每接到一個求助電話,「救助部」除詳細登記外,還得認真核實,「尤其是警惕血販子」。小龍說,每天都會有求血無門的病人家屬從「血販子」手中購買救命血,甚至還有「血頭」找到小龍想談「合作」,被斷然拒絕。
而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源,是各地血液中心時常「缺血」。一次,聯盟接到一個肝脾腫大患者的求助後,用最快的速度組織志願者去血站給她定向獻血,湊夠了手術用量,但沒過幾天,血站打來電話說,你們再來給她獻一次,為什麼?血站說「上次的血,我們挪給別人用了」。
為什麼稀有血型患者經常遭遇「求血無門」?血液中心為何會「缺血」?
實際上,血液中心也有自己的苦衷。北京紅十字會血液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因兩次獻血間隔不能低於6個月,再加上需主動獻血,雖然血液中心下設的「首都稀有血型愛心之家」的上千名志願者一直都在定期主動獻血,但血液根本不夠用,庫存量非常緊張。而在現行制度下,跨省跨區域之間調度血液又比較複雜。
有的白血病患者因化療每次需要400CC-800CC血漿,且一兩個星期就要化療一次,病情加重時,用血量更大。最初血站還能保證血液供應,但隨著輸血間隔的縮短,常會遇到血站、醫院都沒血的絕境,不得不讓家屬自己尋找血源。這導致「血販子」手中的黑價血從不缺少買家。
對此,牛聯中直言不諱:「目前,各地血液中心及部分血站都建有不完整的稀有血型資料庫,主要解決本地供血需求,民間也有愛心人士建立的稀有血型聯盟、QQ群等,但沒有一個全國聯網的稀有血型網絡資料庫,不能為全國範圍內的臨床用血提供諮詢及查詢服務。」牛聯中認為,有關部門應對各地稀有血型分布狀況進行摸底,有針對性地建立一個全國聯網的中華稀有血型庫,為稀有血型患者提供緊急供血服務。
如果放眼世界,會發現一些國家對稀有血型庫的建立已有許多成熟經驗。
在美國,成立於1998年的「美國稀有血型志願者計劃(ARDP)」,擁有全美稀有血型志願者的資料庫,它由美國紅十字會與國際輸血協會免疫血液學研究所合作推出,負責「跟蹤和組織稀有血型獻血者信息」,現在已經有80多家機構參與ARDP的活動,其資料庫中擁有超過5萬名積極獻血者。
ARDP募集志願者的方式並不複雜。稀有血型者可在自己所在州登記為志願者,州血液中心會向ARDP報告志願者資料,如果其他血液中心需要這種血型的血液,ARDP可以通過查詢資料庫,聯繫有該種類型的獻血者的州血液中心,看是否有血液庫存,或者能否聯繫獻血者。一旦接到同血型的求援信息,而血站沒有庫存的話,血液中心會聯繫志願者獻血。
對比國際先進的稀有血型庫,小龍說,國內缺的不是志願者,而是更好的機制,「每次看到地震災害後那麼多人第一時間趕去獻血,感覺社會不缺少愛心,而是需要更好的獻血機制。血液中心比我們民間組織更有優勢,能更快發現『熊貓血』,並根據存量變化動員人們來獻血,如果各地血液中心做得好,就不需要我們這種聯盟存在。」小龍這麼認為。
在國內尚沒有全國聯網的稀有血型資料庫的情況下,稀有血型聯盟作為民間自發的社會組織,它的成長無疑對健全社會功能起了積極作用。
多年來,稀有血型聯盟一直靠志願者們的愛心、理想承載著這個團體的未來。但是要把它做規範,還有許多事要做,比如近3萬人的會員資料裡,許多信息需要及時跟蹤、更新。
小龍說,只要稀有血型者有需要,志願者們就不會停下救助的腳步,因為「活著,才是最幸福的,還有一種更大的幸福:是你,讓別人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