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從日晷到電波鐘表,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2021-02-13 時間故事會

早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初,人類便開始通過對時間的計量來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並由此誕生了一系列精度越來越高的計時器具。

回顧人類科學發展史,計時儀器的改進歷史是與整個人類文明同步的。對於生命個體而言,時間長河託起生命之帆,人在時間的長河中誕生、成長,也在這條長河中衰老、死亡。正是因為有了時間測量,人類得以準確記錄下自己的生命足跡。

人類使用日晷的歷史非常遙遠,古巴比倫在遠古時期的6000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中國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日晷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曆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日晷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日晷的類型也有很多,分為: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極地晷、南向垂直日晷、東或西向垂直式日晷、側向垂直式、投影日晷、平日晷。

據埃及朝官阿門內姆哈特的墓志銘記載,此人曾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發明了水鍾,一種「漏壺」。容器內的水面隨著水的流出而下降,據此測出過去了多少時間。

水鐘的發明正是作為日晷的補充,在中國古代水漏又被叫做「漏刻」、「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洩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

漏刻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不僅古代中國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都使用過。漏刻由漏壺和標尺兩部分構成。漏壺用於洩水或盛水,前者稱洩水型漏壺,後者稱受水型漏壺。標尺用於標記時刻,使用時置於壺中,隨壺內水位變化而上下運動。

最早的漏刻也稱箭漏。使用時,首先在漏壺中插入一根刻有時刻的標竿,稱為箭。箭下以一隻箭舟相託,浮於水面。當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杆相應下沉或上升,以壺口處箭上的刻度指示時刻。中國的水鍾主要有沉箭漏(洩水型)和浮箭漏(洩水型與受水型並用)。

漏刻是一種典型的等時計時裝置,計時的準確度取決於水流的均勻程度。早期漏刻大多使用單只漏壺,滴水速度受到壺中液位高度的影響,液位高,滴水速度較快,液位低,滴水速度較慢。為解決這一問題,古人進一步創製出多級漏刻裝置。所謂多級漏刻,即使用多隻漏壺,上下依次串聯成為一組,每隻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隻漏壺中滴水。這樣一來,對最下端的受水壺來說,其上方的一隻洩水壺因為有同樣速率的來水補充,壺內液位基本保持恆定,其自身的滴水速度也就能保持均勻。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西方沙漏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通過充滿了沙子的玻璃球從上面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運行時間1分鐘。

西方發現最早的沙漏大約在公元1100年,比我國的沙漏出現要晚。我國的沙漏也是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沙漏的製造原理與漏刻大體相同,它是根據流沙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時間來計量時間。我國還曾有過日晷、漏刻等計時器,但由於日晷只能在白天和晴天使用,而這種採用流沙代替水的方法,是因為我國北方冬天空氣寒冷,水容易結冰的緣故。

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創製的「五輪沙漏」。流沙從漏鬥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鬥裡,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旋轉。最後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顯示時刻,這種顯示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鐘的表面結構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還巧妙地在中輪上添加了一個機械撥動裝置,以提醒兩個站在五輪沙漏上擊鼓報時的木人。每到整點或一刻,兩個木人便會自行出來,擊鼓報告時刻。這種沙漏脫離了輔助的天文儀器,已經獨立成為一種機械性的時鐘結構。由於無水壓限制,沙漏比漏刻更精確。

沙漏據說是亞歷山大於三世紀發明的,在那裡他們有時會隨身攜帶,就像今天人們隨身攜帶的手錶。據推測,它在12世紀,與指南針的出現同時,作為夜間晚海上航行的儀器被發明(白天,水手們可以根據太陽的高度來估算時間)。

水運儀象臺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標誌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鐘。

整座儀器高約12米,寬約7米,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臺形的木結構建築。其中渾儀等為銅製。全臺共分三隔。下隔包括報時裝置和全臺的動力機構等。中隔是間密室,放置渾象。上隔是個板屋,中放渾儀。這臺儀器的製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於創造的精神。

國際上對水運儀象臺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不僅形象地演示了天象的變化,也是現代天文臺的跟蹤器械 — 轉儀鐘的祖先;水運儀象臺中首創的擒縱器機構是後世鐘錶的關鍵部件,因此它又是鐘錶的祖先。水運儀象臺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是今天天文臺活動圓頂的祖先。

水運儀象臺是十一世紀末我國傑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國際上對水運儀象臺的設計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水運儀象臺為了觀測上的方便,設計了活動的屋頂,這是今天天文臺活動圓頂的祖先;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從水運儀象臺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應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機械鐘是通過鐘聲來報時的一種計時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西方最早的機械鐘十三世紀出現在歐洲的修道院之中,最初是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鐘。當時的機械鐘靠看鐘人每小時敲鐘來報時,通知修道士們準時地進行各種宗教活動,還沒有完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上。

13世紀,有個叫維克的德國人給當時的法國皇帝做了一個鍾,歷時八年,極為精美,可謂鬼斧神工。最早傳入我國的歐洲機械鐘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是用來專門獻給萬曆皇帝的,萬曆皇帝收到此禮物後,極為欣賞,幾乎日日觀賞,夜夜撫摸。於是,馬上發布召令,成立專門製作機械鐘的宮廷造辦作坊,專供他和皇親國戚及心腹大臣使用。

德國製造的日冕儀在顯示時間的同時,能顯示太陽的位置和晝夜長短。15世紀在德國紐倫堡,peter henlein 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計時器,同時發明了鐘錶發條。

為了更加及時的了解時間,機械鐘安裝上了鐘面和指針,時間這種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無形標準,第一次有了形象化的描述。沒過多久,又出現了能夠自動報時的機械鐘。1335年公共時鐘的出現,使機械鐘第一次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由於結構複雜,驅動系統十分笨重,機械鐘的體積相當的龐大,根本不可能進入家庭。

有擺的掛鍾產生於荷蘭天文學家、數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的實驗室內,他是以伽利略發現的「擺」的等時性原理為基礎發明的。以「擺」做為鐘錶調速器的。自此以後,人類掌握了比較精準的測量時間的方法。

擺動的鐘擺是靠重力勢能和動能相互轉化來擺動的,簡單地說,如果你把鐘擺拉高,由於重力影響它會往下擺,而到達最低位置後它具有一個速度,不可能直接停在那(就好像剎車不能立刻停住),由於慣性它會繼續衝過最低位置,而擺至最高位置就往回擺是因為重力使它減速直到0,而此時鐘擺扔有向下的加速度。如此往復,就不停地擺動了。

按照以上描述,鐘擺可以永遠擺下去,但由於阻力存在,它會擺動逐漸減小,最後停止。所以要用發條來提供能量使其擺動。

航海鍾(Chronometer)又稱航海天文鐘或精密鍾,是偏差0.5秒的高精度、可攜帶的機械計時儀表。可以用來指示時刻、測量時間間隔,檢定各種機械式秒表以及航海定位和野外天文觀測。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及晶體振蕩器的普遍應用,走時準確的石英天文鐘逐漸取代了機械式航海鍾。

石英表,又叫做石英振動式電子表,是腕錶種類之一,英文名是quartz watch。將石英晶體運用在鐘錶上是一種現代的發明,世界上第一個石英表是瑞士在1967年7月製成的。在1969年,日本精工Seiko以領先全球的技術,推出世界上第一隻可供量產的石英腕錶,命名為「Quartz Astron」。

石英晶體受到電池電力影響時,它會產生規律的振動。

石英晶體每秒的振動次數高達32768次,人們可以設計簡易的電路來計算它振動的次數,當它數到32768次時,電路會傳出訊息,讓秒針往前走一秒。

因為石英的振動相當規律,即使是便宜的石英表,一天之內的誤差率也不會超過1秒。

石英表也可叫做「石英振動式電子表」,因為它是利用石英片的「發振現象」。當石英接受到外部的加力電壓,就會有變形及伸縮的性質,相反,若壓縮石英,便會使石英兩端產生電力;這樣的性質在很多結晶體上也可見到,稱為「壓電效應」。石英表就是利用周期性持續「發振」的水晶,為我們帶來準確的時間。

它比傳統機械錶輕薄、精準,同時避免了使用機械錶時需要上發條的繁瑣,而受到普及。

原子鐘,是一種計時裝置,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它最初本是由物理學家創造出來用於探索宇宙本質的;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項技術有朝一日竟能應用於全球的導航系統上。

20世紀3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伊西多-拉比和他的學生們在實驗室裡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特性。在其研究過程中,拉比發明了一種被稱為磁共振的技術,依靠這項技術,他便能夠測量出原子的自然共振頻率,他還獲得了1944年諾貝爾獎。

人們平時所用的鐘表,精度高的大約每年會有1分鐘的誤差,這對日常生活是沒有影響的,但在要求很高的生產、科研中就需要更準確的計時工具。目前世界上最準確的計時工具就是原子鐘,它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

原子鐘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的。由於這種電磁波非常穩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進行控制,原子鐘的計時就可以非常準確了。現在用在原子鐘裡的元素有氫(Hydrogen)、銫(Cesium)、銣(rubidium)等。原子鐘的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一種通過接受國家授時中心的無線信號以確保時間準確性的計時工具。

電波鐘表的工作原理:首先,由標準時間授時中心將標準時間信號進行編碼,利用低頻(20KHz ~ 80KHz)載波方式將時間信號以無線電長波發播出去。電波鐘表通過內置微型無線電接收系統接收該低頻無線電時碼信號,由專用集成晶片進行時碼信號調解,再由計時裝置內設的控制機構自動調節電波鐘表的計時。通過這樣一個技術過程,使得所有接收該標準時間信號的電波鐘表(或其他計時裝置)都與標準時間授時中心的標準時間保持高度同步,進而全部電波鐘表顯示嚴格一致的時間。

計時工具發展至今,從古代龐大笨重的日晷到現在小巧計時準確的手錶,甚至是各種電子產品,再到融合新科技的交互情境,科學發展也將促進人類生活的品質。

新浪微博:@時間之旅官方微博

服務熱線:4000039011  075532914433

郵箱:time@time.tt

時間旅遊開發|時間主題文創

時間主題研學|旅遊規劃設計

相關焦點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關於日晷去年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長安十二時辰》隆重上映,影片中,有大量日晷的鏡頭,不難發現,在唐代這種日晷計時極為盛行。現在日晷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多在一些古代大院之內。比如故宮內,喬家大院內等,都有這種類似於鐘錶一樣的計時工具,那麼日晷不用機械,不用電池,怎麼準確記錄時間呢?從日晷的錶盤上,我們可以發現,日晷上的刻度是中間指針的影子落上的,也就是說影子就相當於我們的鐘表指針。
  • 強達鐘錶——最早人類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法國早期落地鐘有多美?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侖王國。我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袁充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被人類使用達幾千年之久。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光能照射到木桿的一面為陽,照射不到的一面為陰,既然有陰就會有陰影。這就是最早的土圭,既然有陰影,而且陰影的長短和角度還在時刻變化,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經過長期地觀察總結土圭陰影的長短變化規律,總結出了中國人最早的四季: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 科學《日晷》
    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利用材料製作日晷模型。知道古代的幾種計時工具。學習重點學生會自己使用日晷模型計時。學習難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利用材料製作日晷模型。古代人在沒有鐘錶的情況下是如何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呢?學生與教師積極交流,根據自己日常生活中經驗,猜測古人通過太陽確定時間的事例。如看太陽的位置、看陽光下物體影子推算現在的時間等。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
  • 鐘錶:一部時間的歷史
    在現今這個社會,時間的重要性已經是毋庸置疑。那麼作為時間的記錄者 —— 鐘錶的發展也可謂是由來已久,從古代到現代鐘錶的發展也是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今天,青雅鐘錶就帶你一起經歷 —— 時間的歷史。古文明時期從人類最初的存在開始,生命就被鬥轉星移統治,日出而作,日入而歸。通過對天文學的研究學習,早期文明時期,中東和埃及創造了一個體系,把一年分成了天、月和季節。最早的時鐘依靠太陽的投影來告訴時間。例如古埃及的方尖碑以及古希臘的日晷。據傳,英國巨石陣(Stonehenge)是被建造來預測季節性和年度事件的。
  •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人,就已經深刻的意識到了,人生與時間之間的重要關係。雖然當時並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人們也無法很便捷的了解到具體時間。但是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老祖宗們,卻能夠想出很多辨別時間的方法。「機械鐘」當然關於古代中國第一台鐘表也有另一種說法。據說元代郭守敬也曾在1267年,發明了一臺專門用於計時用的「機械鐘」。「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錢,初正皆如是」,說的就是這台鐘表工作時的狀態。「機械鐘」的發明時間要比,「水運儀像臺」晚了一百六七十年,所以,哪一個才是首創已經一清二楚。
  • 論日晷和脈衝星的共同點
    今天,讓我們一起坐上時光機器,穿越歷史,看鐘表的前世今生!遠古時期,人們對計時精度並沒有多大需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的位置便是他們評判時間的唯一依據。但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對「標準時間」的需求逐漸顯現。
  • 鐘錶(clock)
    中國最早的星座圖繪於1819年鐘錶是計量和指示時間的精密儀器。人類最早的計時方法是觀察日影的方位,並由此發明了日晷,這是人類的第一種計時工具。後來,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中國東漢的張衡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每天轉動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鐘。擒縱機構是鐘錶的重要部件之一,世界上第一個擒縱機構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張遂(法名「一行」)於公元725年發明的。北宋蘇頌和韓公廉於1092年創製的水運儀象臺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 古時候沒有鐘錶,古人都怎樣分辨時間?用什麼工具?
    古時候沒有鐘錶,古人都怎樣分辨時間?用什麼工具?現代社會的人生活過得都十分的快,每天都過得很緊湊,好像每一分和每一秒都很重要,必須抓在手裡,但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有鐘錶,我們可以記錄時間的流失。可是在古代的時候根本沒有鐘錶,鐘錶是近代才發明出來的,那麼古代的人他們又是用什麼東西來記錄每一天中不同的時間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話題。古時候沒有鐘錶,古人都怎樣分辨時間?用什麼工具?
  • 古代沒有電、電池、鐘錶,陰天日晷也看不了,那如何掌握時間呢?
    古代沒有電、電池、鐘錶是怎樣看時間的?既然沒有鐘錶的依靠,古人就只有靠一些土辦法自已來摸索規律,掌握時間了。晴天可以根據太陽的起落看時間;夜間可以根據雞鳴來確定時間,下午根據雞上籠確實時間;
  • 浙江臨海青年集「時間藏品」 讓人類偉大發明敲響新聲
    和合二仙花開富貴瓷鍾 範宇斌 攝中新網台州1月1日電(記者 範宇斌)「鐘錶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將無形的時間流化作有形的時針循環運動,成為人類奇思巧智和知識積累的完美結晶。」1日,珈源鐘錶科普博物館館長王仁波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小時和鐘錶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會出現12進位制?
    小時和鐘錶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會出現12進位制?時間:2016-06-05 15:15   來源:中國百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時和鐘錶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會出現12進位制? 在人類的絕大部分歷史中,一直只有三種劃分,也就是日、月和年。
  • 機械之外的選擇——電波表
    在今年結束的高考中,已經有山東、遼寧、河北、江蘇、安徽、武漢等多個省市的教育系統將康巴絲電波鐘表指定為標準化考場的統一用鍾。 然而,在電波手錶領域,整個行業的市場狀況並非理想,多年來的銷量未明顯增長,市場上一直是傳統機械錶獨佔鰲頭,甚至一些專業鐘錶售貨員竟然也表示自己「未聽過電波表」。電波鐘受到歡迎,為何電波表市場卻顯遜色?
  • 康雍乾三帝眼中西洋鐘錶——從高精密計時工具到奢侈的皇家藝術品
    他們甚至定下了"隨侍鐘錶"這個概念,在皇帝活動的天壇、圓明園、熱河避暑山莊都放置了鐘錶,乾隆出巡之時,甚至要帶上數枚鐘錶。鐘錶代替了傳統的計時儀器圭表和日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鐘表收藏。
  • 石雕日晷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石雕日晷通常是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日晷的計時原理是根據一天中影子方向的變化來的。石雕日晷-凱巖石業石雕日晷-凱巖石業石雕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現代的「日晷」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
  • 新潮電波鐘 團購「共此時」
    電波鐘市場價:299元團購價:188元日本三大品牌之一的「卡西歐」自1995年推出了第一隻電波表開始,電波表的概念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裡。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是個陌生的事物,那電波表到底是什麼呢?簡而言之,電波鐘表在石英鐘錶的基礎上增加了接收無線電低頻信號、數據處理、自動校正功能結構,電波鐘表可以接收「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BPC商丘低頻時碼發播臺」以68.5KHZ頻率發播的發播呼號為「BPC」的標準時間信號。原子鐘是目前世界上最準確的計時工具。中國國家授時中心的原子鐘30萬年誤差也不超過一秒。
  • 人類從最原始到最高級的計時歷史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在尋找各種方法來計量時間,從大自然取材到人類製造各種計時工具,充分顯示了人類的智慧。最早的太陽鍾和光鍾以及脈衝星鍾,你喜歡哪種呢?用於時間計量的工具叫時計;總的看來,我國古代的計時工作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 日晷(gui)寓意和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日晷名字是由「日」和「晷」兩個字組合成。「日」指「太陽」,「晷」代表「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因而,所謂日晷,就是說白日裡依據測日影定時間的儀器設備。日晷計時的工作原理是這樣。
  • 史料閱讀:我國古代計時工具
    教學目標: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日晷和銅漏壺,使學生在了解計時工具的同時感受古人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運作原理: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