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閱讀:我國古代計時工具

2021-02-13 樂享數學世界

內容:一年級上冊85頁「你知道嗎」---我國古代計時工具

教學目標: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日晷和銅漏壺,使學生在了解計時工具的同時感受古人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史料閱讀:(參考資料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簡單介紹,本史料也可向中高年級學生拓展)

 在中國古代,為了能夠適應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儀器,比如圭表、日晷、漏刻等。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創製很早,不晚於戰國時代,而且它們各有所長,分別流行於不同時代,應用於不同的場合。

一、計時的日晷,它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運作原理:

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

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針,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優點:沒有誤差,顯示所在地真正的時間,天然節能環保。

缺點:1、對天氣具有依賴性,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

2、日晷是固定的,而且使用局限於一些條件好的地區,笨重難以移動、得不到普及

二、利用漏壺計時,常用水漏和沙漏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補充閱讀:

    1、沙漏也叫沙鍾。由於漏壺中的水受溫度影響,為計時的準確性增加了困難,於是用細沙來代替水。沙鍾由上下兩個相同的瓶子組成,中間用小口連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細沙通過中間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這樣上部瓶子細沙的平面漸漸降低,瓶子時間刻度就能顯示出時間。這種沙鐘的優點是可以兩面使用,翻過來,就可以下部成為上部繼續使用。

2、燈鍾是用油燈計時的裝置,它是通過燃燒後油量的減少而指示出當時的時間。
    香鍾是一種更為方便的火鍾,它以特製的模子製成盤香,盤香粗細均勻,燃燒時間與其長短成正比,即燃燒時間越長,剩餘的盤香越少,在盤香上記上刻度,就可以知道相應的時辰。也有具有鬧鐘作用的香鍾,當香火燒到一固定刻度時,上面掛的重物落下撞擊金屬器皿,發出響聲,提醒此時辦事的人,起到鬧鐘作用。燃香計時因為價格便宜,方便實用,在古代民間是比較流行的。

蠟鍾:蠟燭本身的燃料數量定好,燃燒時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麼燒完一支蠟燭的時間也大體相同。如在蠟燭上刻上相應的刻度就可以計算簡單的時間間隔了。

 

相關焦點

  • 日晷:古人依靠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那陰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
    既然日晷是利用指針的影子來計時,那就得必須有太陽,如果遇到下雨天沒有太陽怎麼辦?日晷的來源在我國古代,有關日晷最早的記錄是在周朝,周朝人們就已經習慣用日晷來計時,並且發明了其規則,即一天12個時辰,24個小時,並在日晷上詳細標明其刻度。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手錶時鐘的古代,又該如何計時呢?
    引言時間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對於時間的把控在我們今天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計時器種類繁雜:鐘錶、手錶、腕錶這都是我們計時的工具,通過計時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正規化。在古代,人們也會擁有自身的計時方式,這些方式古老卻充滿了古代人的智慧,比如說:看影長,看黃昏,這都是古代計時的方法,那麼精準的時間古代的計時器又怎麼發展的呢?
  • 史料閱讀:除號的由來
    史料閱讀:除號的由來:    除法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時期,或更早一些,形成於那個年代的《筭數書》中關於除法的表示方式共有7類19種,涉及55條。在我國古代,人們很早就掌握了數的除法運算,自公元前春秋戰國4時代之前我國出現了用「九九「表計算乘訂酣斥叫儷既籌習船盧法以後,人們也總結了用口訣來計算除法的方法。《孫子算經》上說:「凡除之法,與乘正異」當時我國主要是用算籌和門訣來計算除法的。    在很早很早以前,古巴比倫人就用過「倒數表」把除數表示成六十進位制的小數,通過乘以除數的倒數來做除法。
  • 科普丨從日晷到電波鐘表,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但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曆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和科技知識備考:古代計時方法匯總
    下面為大家分享: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和科技知識備考:古代計時方法匯總。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和科技知識備考:古代計時方法匯總「慶曆四年春」、「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康熙二十三年」、「孟春三月」等這些出自文學名篇中的詞彙
  • 古代水利灌溉工具都有哪些?
    如果穿越回到了古代,那個時候的人們是怎樣引水灌溉良田的?難道是一桶一桶的挑水?實則不然,下面筆者就帶大家盤點古代灌溉水用具,感受古人的智慧。 戽鬥 [hù dǒu]
  • 人類從最原始到最高級的計時歷史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在尋找各種方法來計量時間,從大自然取材到人類製造各種計時工具,充分顯示了人類的智慧。最早的太陽鍾和光鍾以及脈衝星鍾,你喜歡哪種呢?用於時間計量的工具叫時計;總的看來,我國古代的計時工作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 古代人常見的計時方法,一炷香、一盞茶到底指什麼
    一般來說,古人常見的計時方法有以下幾種看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大概是古代大多數人計時的方法了。古時人們多貧困,人們大多數的計時都是循著太陽的變化而來的,白日的時候,借著日光的照耀,人們可以完成大多數的工作,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光線暗下來,人們便也開始休息。故而太陽在古人的計時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也是由於借太陽計時的緣故,才有了後面的立竿見影、影鍾、日晷等依靠太陽計時的工具。
  • 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銅壺滴漏與一刻鐘有怎樣的關係?
    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通常用鐘錶或手機來獲得具體的時間,而不再刻意的去計算時間,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那你知道在我國古代,沒有現代的科技,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計時的嗎?銅壺滴漏與一刻鐘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我們都知道,十五分鐘稱為一刻鐘。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古代,人們是如何確定時間、如何計算時間和一些計算時間的計時工具,原來古人在時間計算這方面,確實是太有意思了。在古代,人們將一天,也就是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古代用來報時的「最大工具」,與一種傳統樂器有關,如今已成地標
    隨著時光不斷的流逝,古人們也發明了不少用來計時的工具,像今天我們在故宮看到的太和殿門前的日晷,交泰殿裡的銅壺滴漏等等。不過要說古代用來報時的工具,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鼓樓了,渾厚悠揚的鼓聲傳遍整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提醒著百姓們安排好一天的起居勞作。
  • 古代是如何計時的?到底是誰發明了鐘擺?他是科學家還是強盜
    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有哪些計時的工具?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最開始的計時工具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天文計時,也就是利用太陽、月亮、星星、來計算時間。比較常見的一個工具叫做日晷,這個小夥伴都應該聽說過。所以後來人們為了克服晚上的問題,又開始使用流體計時工具。第一個叫沙漏,但是主要問題是在於它容易堵,萬一堵上這個計時就失敗了?
  • 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在中國歷史上,清代以前中國是沒有鐘錶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其他用於計時的工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漸地通過觀看天象、觀察動物的生活規律(比如說雞鳴報曉)等規律,摸清楚了時間的周期性變化規律,並因此發明了各種計時工具,其中大名鼎鼎的「日晷」就是中國先民為了準確計算時間而發明的計時器械之一。
  • 史料查閱:古代計數發展史
    內容:四年級上冊第21頁「你知道嗎」---算籌教學目標:1、通過古代計數發展史的介紹
  • 我國古代也有「讀書節」:農曆七月七也是曬書節
    其實,我國古代就有「讀書節」。農曆的七月七日不僅是七夕節,還是一個與書有關的節日——曬書節。相傳這天是魁星的生日,漢族民間傳說「魁星主文事」,魁星在讀書人心目中,地位崇高。而從現有的史料看,曬書被官方重視的時代始於宋代。雖然「歷代之書籍,莫厄於秦,莫富於隋唐」,但是隋唐官方的曬書之舉卻少見於史料。宋代的曝書會則引人注目。有關宋代曝書會的情況,宋人的筆記中已有記載,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說:「秘書省歲曝書則有會,號曰曝書會,侍從皆集,以爵為位敘。」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圭表說明在古代雖然不像現在能隨時看看鐘表手錶甚至手機等知道時間,但也有量度時間的辦法。那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 幾千年前沒有可以計時的鐘表,古人又是怎麼看時間的呢?
    事實上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計時方法。「圭表」、「時辰」、「香鍾」、「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雖然看起來比較落後,但實用性卻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古代社會千奇百怪的「計時」方法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社會由於沒有時鐘,所以每天都過著沒白天沒黑夜的日子。
  • 我們看到的古代史料是如何撰寫及流傳的?
    但是我們在翻閱史書時也不禁有一些疑問:我們看到的古代史都是真的嗎?這些珍貴的史料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為大家淺談這一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嘔心瀝血之作。這部史書能夠跨越千年和今天的我們相見,實際上背後有著血淚凝結而成的故事。
  • 史料證明:我國最早對珠峰進行了測繪
    史料證明,我國最早對珠峰進行了測繪活動。名稱之爭背後的測繪史「最先發現珠穆朗瑪峰的,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同胞,他們給予這個峰以名稱。但是把這個山峰,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在地圖上的,則是1715至1717年到西藏地區測量的我國測量隊員勝住、楚兒泌藏布和蘭本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