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四年級上冊第21頁「你知道嗎」---算籌
教學目標:
1、通過古代計數發展史的介紹,提高學生自助查閱資料的能力。
2、通過講解《孫子算經》和《五經算術》這兩本古書,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一、計數與算數工具的發展史
1.用實物計數
原始社會,人類智力低下,當時用石塊或貝殼串成珠子,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計算需要計數的物品。
2.結繩記數
刻道記數
人們學會在長繩上打結記事或計數,這比用石塊貝殼方便了許多。
人類的十個手指是個天生的「計數器」。原始人不穿鞋襪,再加上十個足趾,計數的範圍就更大了。至今,有些民族還用「手」表示「五」,用「人」表示「二十」,據推測,「十進位」被廣泛運用,很可能與手指計數有關。
3.算 籌
利用木、竹、骨製成小棒記數,在我國稱為「算籌」。它可以隨意移動、擺放,較之上述各種計算工具就更加優越了,因而,沿用的時間較長。劉徽用它把圓周率計算到3.1410,祖衝之更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
在使用時要注意,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萬位再用縱式……依次類推,遇到0用空位表示。
4.算盤
謎語引入:一座城,四面牆,一群珠寶裡面藏。如用小手撥一拔,噼裡啪啦連聲響。
5、計算器
6、計算機
二、拓展:中國古代計數法
古代《孫子算經》是這麼記載的:「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萬萬京曰垓(ㄍㄞ),萬萬垓曰秭(ㄗˇ),萬萬秭曰穰(ㄖㄤˊ),萬萬穰曰溝,萬萬溝曰澗,萬萬澗曰正,萬萬正曰載。」同時,數字由小到大依次為一、十、百、千、萬、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極、恆河沙、阿僧祇、那由他、不可思議、無量大數,萬以下是十進位,萬以後則為萬進位,即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萬京為垓;小數點以下為「十退位」,名稱依次為分、釐、毫、絲、忽、微、纖、沙、塵、埃、渺、莫、模糊、逡巡、須臾、瞬息、彈指、剎那、六德、空虛、清靜。
《五經算術》:按黃帝為法,數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十等者,謂「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也。三等者,謂「上、中、下」也。其下數者,十十變之。若言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京也。中數者,萬萬變之。若言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也。上數者,數窮則變。若言萬萬曰億,億億曰兆、兆兆曰京也。
另據東漢時期《數述記遺》書中所載。計數有三法:一是上法,為自乘系統, 萬萬為億,億億為兆,兆兆為京(10^4=萬, 10^8=億,10^16=兆,10^32=京);二是中法,為萬進系統,皆以萬遞進,萬、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萬兆為京……;10^4=萬, 10^8=億,10^12=兆,10^16=京) ;三是下法,為十進系統,皆以十遞進, 萬、億、兆、京、垓、秭……(10萬為億,10億為兆,10兆為京;10^4=萬,10^5=億,10^6=兆,10^7=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