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今日快評
是什麼能讓人停下看春晚、發簡訊、打麻將、包餃子、放鞭炮這些春節習慣動作,拿起手機拼命搖?是搶紅包。
除夕這一天,搶紅包成了老少鹹宜的快樂遊戲。據微信團隊披露,除夕20點到大年初一零點48分,春晚微信搖一搖互動總量達110億次,除夕22點34分,搖紅包互動達到峰值,為每分鐘8.1億次,送出微信紅包1.2億個。夜裡12點剛過,阿里巴巴馬雲將近100萬個紅包又扔了出來。當然,這還沒算支付寶的整點紅包、微博的紅包以及各路商家的紅包。當然,最受歡迎的還是大家自己的紅包: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發紅包、搶紅包。數額大小不等,虧了賺了也不好說,不過換來的卻是開心。正如有媒體報導的那樣,人們實際上是在參與搶紅包的遊戲過程。
過年發紅包拿紅包,是一個古老的習俗,不過多局限於親朋好友之間。是網際網路和網絡支付平臺,讓這個習俗具備了新的生命力,演變成一場波及全國乃至全球的狂歡。對於商家而言,這筆投入比購買黃金時段的電視廣告要划算得多,人們也更加樂於接受,宣傳效果上佳。對於新出現的網絡支付平臺而言,這更是一個最好的普及時機——有多少平時從來不用手機支付、網絡支付的人,因為紅包而裝載了軟體、關聯了銀行卡。當然,這也是一個跨越時空的遊戲路徑,發紅包這個民俗就在新技術的努力下推陳出新了。在大大小小紅包的刺激下,人們很容易得到滿足,通過這種形式送出祝福、收穫祝福,充滿了新鮮感。
紅包背後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只要用心去創意,那麼新技術就會被賦予新的生命,迅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應該還記得,在春節前的幾天,銀行系統就早早發出通知,告訴大家跨行轉帳和網銀系統即將關閉,春節期間人們的金融往來,要麼去ATM機完成,要麼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估計銀行系統不會預料到,就在這「系統升級維修」的假期裡,第三方支付平臺們玩出了這麼大的動靜,創紀錄地加大了人們金融往來的頻率。
當這樣一個假期過去,人們重新回到生活正軌的時候,估計很難有人再能撼動這些支付平臺的市場地位,因為大家都已經掌握了玩法並且印象深刻,開始對新的支付手段印象深刻。即便還有人說三道四,形勢也難以扭轉了。新興行業和傳統企業的視野與態度、民企和國企的不同,就在這樣一場狂歡中變得涇渭分明。
搶紅包帶來的另一個啟迪,就是如何讓舊有的民俗在保持韻味的前提下發生變化。例如,燃放鞭炮的習慣之所以很難改變,重要原因就是找不到替代品。既然現在人們能用網絡支付的手段代替現金紅包,明天能不能用「網絡鞭炮」來代替現實中的煙花爆竹呢?如何用新的技術去創造新的儀式感,從而進一步改變生活,恐怕是網際網路的從業者最該開動腦筋,進行創意的領域了。
當然,有創意的玩法就應該保持其應有的樂趣。在全民搶紅包的時候,有人開發了所謂搶紅包的插件,這些神器往往會在第一時間把紅包搶走。這意味著遊戲失去了樂趣,也意味著企業或個人的投入,並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要從技術上防止開外掛,恐怕會增加遊戲的難度。這個缺陷不解決,搶紅包怕是會變味。
不過世上事,總是彼此纏鬥,互相比試著來。這就需要明年的遊戲,該有新的規則,來防範那些自私且無趣的人。
本報評論員 程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