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臺灣的春節猶如中國春節縮影,所以不管是明清時期前來的本省人或是與蔣介石一起來到臺灣的外省人都有著過年發紅包的習慣,而這個習慣和大陸目前的紅包習俗到底一不一樣呢?除此外臺灣除夕祭祖的文化又是如何呢?臺灣除夕守歲的由來又是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臺灣的除夕文化與大陸的除夕文化之間到底有沒有差異吧。【閱讀】
兩岸紅包名字差異
大陸廣東把紅包就叫成"力士",而臺灣就叫紅包(我第一次去廣東的時候還搞不清楚什麼是力士),除此外大陸因為地域廣大的關係,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發紅包習俗,有些是小年夜就發,當然大多數則和臺灣一樣是除夕才開始發,除此外臺灣還有一個特別的紅包文化,就是政治人物發紅包,在臺灣很多政治人物都會在過年期間發紅包,比如說臺灣的歷任總統縣市官員或是某些政黨的領導人等,而政治人物發紅包則在大陸較少見。
臺灣政治人物過年大發紅包臺灣政治人物,特別是重要的政治人物,過年「與民同樂」已成為習俗。選什麼「見面禮」也很講究,這個禮物既要顯得「禮輕情意重」,也要能讓民眾牢牢記住自己。相比而言,春聯、小額紅包比較受歡迎。過年臺灣人有發紅包的習慣,很多人也都喜歡拿紅包沾沾喜氣。因此,每到農曆新年,就到了臺灣的政治人物拉近和民眾距離的好機會,藉由發紅包和送禮,為下次選舉製造能量,並精心設計各種應景的贈品,搶手程度高低也成了另類的民意調查。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也曾親自寫春聯和在紅包題字送給民眾。
另外年初一開始,政治人物也都會出外到寺廟祈福或是參加活動,而從李登輝開始,臺灣領導人都會發放裝有一元硬幣的紅包,陳水扁和馬英九也都蕭規曹隨。最盛大的時候,往往前幾天就有民眾開始排隊等候。但隨著馬英九的支持度急遽下滑,大排長龍的榮景鐵定不再。
臺灣機關部門 在一般會在除夕前一段時間就開始組織發放紅包,例如限量派發領導人題字的紅包袋給民眾,讓大家過年使用。
前臺北市長郝龍斌曾經發放的大熊貓「圓仔」紅包 圖片來源:臺媒
臺灣上班族春節紅包有多大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春節即將到來,深諳紅包文化的臺灣民眾又到了發紅包、收紅包的日子。島內yes123求職網28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上班族春節包紅包預算平均是10090元(新臺幣,下同),大多數臺灣上班族的紅包仍維持去年的水平。>>>
臺灣政治人物過年去哪兒:馬英九愛送紅包 臺灣政治人物拼紅包也拼設計
大陸過年集體「搶紅包」圖片來源:網絡
搶紅包,已經成為大陸春節最瘋狂的一件事。去年猴年春節,微信、支付寶、百度三大網際網路巨頭掀起了全民搶紅包熱潮。按13億人口來算,除夕當天,每個人在微信收發了6個紅包,支付寶咻一咻人均咻了近250次,百度錢包的打開次數也接近8次。微信公布猴年除夕紅包整體數據。猴年除夕當日微信紅包的參與人數達到4.2億人,收發總量達80.8億個,是羊年除夕10.1億個的8倍。最高峰發生在00:06:09,每秒鐘收發40.9萬個紅包。支付寶的咻一咻今年試圖逆襲微信紅包,一口氣「包下」猴年央視春晚,發放總額高達2.15億元天價紅包。
內地近年興起微信紅包(圖片來源:香港《東方日報》網站)
手機紅包熱反映大陸爭搶文化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這句華人社會最俏皮討喜的吉祥話,這2年卻化身為席捲中國大陸的網絡文化,進而滲入生活中。如今,許多大陸人經常會做的事之一,就是用手機搶紅包。在大陸,手機搶紅包如今可說是接近「全民運動」的等級。特別是在微信裡,由幾個、幾十個乃至幾百個人聚成的群組,不少人每天沒事,就會看看有沒有哪個群友心血來潮、或是升官、或是碰到好事、或是宣布戀愛了,發個紅包來慶賀。
這個興起才短短兩年的搶紅包文化,既顯現了大陸發達的網絡金融運作,也反映了大陸人勇於爭搶的社會文化。因此在大陸,「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不再是俏皮話,而是鮮活到理所當然的網絡文化。[閱讀]
臺灣網友們如此吐槽
搖到紅包的人要花掉紅包錢,背後代表著有千千萬萬人,與行動支付的距離又跨近了一步。 如果春節可以搶紅包,那麼大陸「五一」大假時也可以搶度假券、中秋節可以搶月餅券,反觀臺灣,應該也可以很快「山寨」紅包活動,但比較諸多條件,臺灣尚有很多門坎待克服,我們要搖到自己的紅包,恐怕還得再過幾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