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是時候為全民教育焦慮「降降溫」了

2020-12-20 騰訊網

精彩導讀

當下的中國教育,日益成為每個家庭頭疼的事情、擔心的事情、焦慮的事情,已經成了影響國人幸福指數的一個重大民生問題。這樣的教育,需要澆點涼水、降降溫了。本期推薦文章,希望可以讓大家對於教育焦慮這件事,有一些理解和反思。

文章作者:張志勇,系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教育焦慮,似乎沒有哪個家庭能倖免

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寄託著每個家庭的希望。

教育本來是讓每個家庭充滿希望和幸福的美好事業,無奈今天卻讓讓無數家庭陷入了日益嚴重的焦慮之中,幾乎無一家庭能夠得以倖免。

1.對子女前途命運的焦慮

在「微信」圈中,常常會收到這樣的調侃圖片:熟睡的嬰兒,身邊放著一張紙條,上面書寫著「離高考還有多少天」的警示。看後,你會會心的一笑,但這一笑背後又浸透著多少家庭的苦澀,對子女未來命運的那種捉摸不定的無名的焦慮,那種從小就要把孩子們投入到殘酷的升學競爭中去的無奈……

2.「擇校」焦慮

多年來,為了搶佔一個好的學位,好的「學區房」年年漲價。在首都北京,動輒十幾萬、二十幾萬、甚至炒到三十幾萬元一個平米。對此,似乎人們習以為常,見慣不怪了。這都是「擇校」惹的禍!

這幾年,北京又出現了新名詞,叫「佔坑班」。怎麼佔?義務教育實行劃片招生、就近入學,明的不行,咱就通過站在公辦學校後面的民校招生,民校又通過站在它背後的培訓機構進行提前教學。你想上名校嗎?就先上培訓機構接受高價培訓吧!

其實,這種通過所謂「佔坑」來搶奪名校學位的現象,正在向全國許多地方蔓延。

今天有多少家庭不得不為——

上一所好的幼兒園,焦慮!

上一所好的小學,焦慮!

上一所好的初中,焦慮!

上一所好的高中,焦慮!

3.上課外班焦慮

中國人製造了一個特別讓國人焦慮不安的口號,叫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啊,有哪個家庭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就是這樣一個似是而非的口號,讓多少家長陷入了讓孩子們比著報課外班的焦慮之中。你家孩子上了,我家孩子不上不就吃虧嗎?你怕吃虧,我怕吃虧,那最好的選擇,就是讓孩子多報班、多跑路、多辛苦啦!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大家都開始「搶跑」。你搶跑,我搶跑,那就看誰家的孩子「抗折騰」「抗揉搓」啦!

杭州市政協委員、杭州時代小學校長唐彩斌調查發現:周一至周四,家長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的佔到61.7%,雙休日布置作業的佔到75.5%。周一至周四,晚上開始參加培訓的佔50.0%,甚至20.1%的學生參加2個以上的培訓班。周五至周末,沒有參加培訓的僅8.8%,參加2個班以上的70.9%,3個班以上的佔到44.6%,甚至有4.7%的同學參加5個班以上。

在田徑場上,參加比賽的選手都有一個統一的起跑線,統一的起跑令,誰要提前搶跑,就要取消參賽資格。可是,在通過上課外班這種「搶跑」行為搶佔優質教育資源方面,又有誰能夠取消搶跑者的資格呢!

課外培訓市場日益火爆,家長們因課外教育而產生的焦慮高燒不退!

4.日常考試焦慮

大家都知道,高中學生苦,高中學生各個學科都有月考、段考、期中考、期末考;到了高三,還有什麼一摸二摸三摸。可悲可憐的是,這種考試周期,在不少地方已經向小學、初中延伸,小學生也搞什麼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而且,凡考試就要排名,就要通知學生家長。由此,家長和孩子的周期性考試焦慮,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

我們的教育,那裡是在「育人」,是在赤裸裸的「育分」。說到底,一切都是在圍繞考試和升學轉。

5.家庭教育經濟負擔焦慮

中國教育學會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生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的調查表明,2017年,全國學前和中小學教育階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為8143元,其中農村3936元,城鎮1.01萬元。

分學段來看,學前階段全國平均為6556元,農村為3155元,城鎮為8105元;小學階段全國平均為6583元,農村為2758元,城鎮為8573元;初中階段全國平均為8991元,農村為4466元,城鎮為1.1萬元;普通高中全國平均為1.69萬元,農村為1.22萬元,城鎮為1.82萬元。學前和基礎教育階段全國家庭生均教育支出負擔率為13.2%,其中農村為10.6%,城鎮為14.3%。

分學段來看,學前階段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10.7%,農村為8.4%,城鎮為11.7%;小學階段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10.4%,農村為7.5%,城鎮為11.9%;初中階段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15.2%,農村為13.6%,城鎮為16%;高中階段,普通高中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26.7%,農村為30.9%,城鎮為25.6%。

越來越沉重的家庭教育經濟負擔,成為年輕夫婦們生活中一個難言輕鬆的一個話題!

6.孩子負擔過重的焦慮

據研究,在2012年的PISA測試中,我國參加測試的省份學生報告的平均每周課外學習時間13.8小時,名列第一,加上校外輔導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學習時間達17小時左右,遠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7.8小時。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課題發現,與2005年相比,2015年學生上課外班的時間大幅度增長,學生日上課外班的時間為0.8小時,是2005年的2倍;休息日上課外班的時間為2.1小時,是2005年的3倍。

一方面,家長們再拼命地通過各種方式加重學生的課內外負擔,另一方面,全社會又深深地擔憂孩子負擔過重帶來的各種嚴重後果。

焦慮,焦慮,焦慮......

教育,儼然已成為影響全民身心健康、影響家庭和諧幸福的最大的民生問題。2017年12月發布的《中國中小學生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78%的家長每天陪孩子寫作業。「陪寫作業」已成為中國家長幸福感下降的主因之一,也成為親子關係最大「殺手」,75.9%中國家長和孩子因寫作業發生過矛盾。

教育焦慮,是如何讓每個家庭「病魔」纏身的

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1.一個被誤讀的思想

長期以來,人們都堅信「知識決定命運」。這是哲學家培根的名言。那麼,要改變命運,就要獲得知識;要獲得知識,就要上學;要更好地獲得知識,就要「上好學」。而所謂「好學校」,永遠是一種稀缺資源。由此,每個家庭都陷入了千方百計地去搶佔一個所謂的「好學位」的教育焦慮之中。

2.一個已被時代揚棄的口號

1977年,恢復高考。那是在國民經濟百廢待興、人才極其匱乏的背景下。那時候,入了大學門,就意味著有了鐵飯碗,因為國家「給戶口」、「給編制」、「給工作崗位」,對於那些父輩們長期以來從事著「面對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家庭來講,當然是改變命運了。因此,一時間,「高考決定命運」這句口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大地唱響。

但是,時過境遷,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畢業生包分配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高校畢業生通過市場競爭機制才能就業。高考直接決定命運的時代很快就終結了!

但是,人們仍然認為,上一般大學不行,上好大學行,上專科不行上本科行,上本科不行上重點本科、上一本、上北大清華行!如此,誰都想攀上高等學校金字塔的那個塔尖上去,每個家庭都陷入了考大學、考好大學的焦慮之中。

3.一個日益扭曲的教育政績觀

一個地方、一個政府,辦教育到底為了什麼?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多年來各級政府官員掛在嘴上、寫在報告上的一個重要理念。但這個理念到了現實中,就直接變成 了追求中考、高考升學率,「人民滿意的教育」與升學率之間劃成了等號。

而這裡的「升學率」,自然是重點學校的升學率。就高中階段教育來講,它講的不是普及率,不是全口徑的包括中等職業教育的升學率,而是升入重點高中的升學率;就高等教育來講,它不看考入高職高專的升學率,甚至不看本科的升學率,要看考入一本的升學率;有些地方甚至不看一本的升學率,要看升入北大清華的升學率……

在這樣的教育政績觀導向下,全社會只有少數家庭、少數孩子是成功的,大多數都成了失敗者。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些沒有進入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的「看客家庭」,儘管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是這場升學競爭大宴的「看客」,不但沒有反思在這場競爭中,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得到了什麼,而且還起勁地為這場競爭叫好!在地方政府教育政績考核滿意度評價中,毫不猶豫地投下自己滿意的一票!

我們之所說,這種教育政績觀是扭曲的,關鍵是,這種以升學率為本位的教育政績觀,日益偏離了教育的本質。

教育焦慮:都是極端功利主義教育惹的禍

教育焦慮,說到底,是對於孩子未來的前途和教育之路的特殊關切帶來的一種不確定性的情緒反應。導致這種生理性焦慮甚至病理性的焦慮的根本原因,歸根到底是家長對教育和教育規律的認知不科學。或許可以說,全國需要一場教育科學的啟蒙!

《華嚴經》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要走出極端功利主義教育的陷阱,必須讓教育回歸初心,就是要回歸教育本初的功能、價值和規律。

1.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

「擇校」是當前每個家庭陷入教育焦慮的一個重要方面。選擇一所好的學校讓孩子前往讀書,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造成擇校的原因很多,關鍵的就是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應當承認,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級政府圍繞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可以說,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差別,正在日益得到縮小。

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兒童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環境都是獨一無二的。與其在擇校方面陷入教育焦慮而不能自拔,不如通過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努力,為自己的孩子創造一種適合的教育。在這方面,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大有可為。

2.不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代價

現在,從整體上講,我國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一方面,望子成龍心切,學校與家庭在教育方面,不斷給孩子加班加點;另一方面,又為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而深感憂慮。

不要忘記,我們讓孩子接受教育,其本心是為了促進孩子的社會化成熟,是為了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一切教育都應該以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更不能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去追求考試分數和升學成績。

3.尊重教育和兒童成長規律

教育是有規律的,兒童的成長是有規律的。不能不承認,人的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是教育的規律,人的身心和諧發展是兒童的成長規律。全球PISA測試中,上海的經驗告訴人們,每周超過10小時之後的作業,付出的時間與學業的進步成負相關,也就是說花的時間越多,學習效果反而不好。山東省高中教育質量綜合監測的結果表明,高中學生睡眠時間達到8個小時以上的學生,其學業成績是最好的。

4.喚醒兒童內在的向善和向上的力量

人有兩種力量,是作為一個人必須全力呵護、培育、弘揚的力量:一種是與自身、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力量,這就是人的向善的力量;一種是改造自我、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力量,這就是人的向上的力量。

要讓我們的孩子走得好、走得快、走得長遠,學校教育必須給予兒童這兩種力量。喚醒兒童內在的向善和向上的力量,這是學校教育的天職,也是教育最偉大、最神聖的使命。

5.培育就業創業和幸福生活的能力

一個人,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再到研究生教育,不管讀多長時間,終究要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也就是說,到學校讀書,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學校教育造就自己進入社會就業創業和幸福生活的能力。這是一個人接受學校教育的終極價值。

為教育焦慮降溫:從停止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開始

為教育降溫,不妨先從停止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開始。

我是停止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的積極倡導者和堅定的推動者。有人說,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你能管得住嗎?你不給數據盤,人家自己統計、自己算嗎?有人說,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你讓不讓宣傳,不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嗎?有人說,農民種莊稼,這一年下來還要算算收成,我們三年教育下來,校長、老師們拼死拼活的,還不能攏個數,總結個成績嗎?

這一切,從其本來的意義上講,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我之所以懇切希望全社會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停止以任何方式宣傳、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這是因為——

我迫切地期望,通過停止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逐步為降低各級政府官員的教育政績觀焦慮創造條件。全社會如果那麼起勁地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客觀上揭開的是各地的「教育面子」,其結果,必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它必須會挑動各級政府的日益激烈地追求高考升學率的那根神經,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此,教育的環境會更加扭曲,教育會離我們的初心越來越遠!

我迫切地期望,通過停止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為各個高中學校逐步回歸教育本質創造良好的環境。讓這個日益喧囂的高中教育喘口氣、緩緩勁,讓一點清新的空氣擠進來,給那些已經麻木了的教育靈魂一個慢慢甦醒的機會。

我們迫切地希望,通過停止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給每個家庭創造一個靜下心來,冷靜地思考孩子的成長之路、教育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好?讓家長們逐步冷靜地去對待教育、對待自己的孩子,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接受健康的教育,創造更好的環境。

我們迫切地希望,通過停止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給全社會創造一個能靜下心來,更好地思考教育、反思教育、對待教育的機會……

讓每個孩子自信地邁進大學之門

對於參加高考的每個孩子來講,高考不是決定誰進入天堂,誰進入地獄岔路口。高考只是考生們選擇什麼樣的高等教育學習之路的分發器。高考沒有失敗者,高考人人都是成功者,每一個孩子都有大學上。不是進入哪個大學就決定命運,而是學習決定命運,大學幾年如何生活、如何學習決定命運,沒有一個人是進了大學門就決定了你的命運。它決定的不是你的命運,決定的是你要經歷什麼樣的大學教育生活。在這裡,我們要大聲地告訴全社會:學習決定命運,而不是高考決定命運!

天生我材必有用,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在這個高考季,我們要讓每個家庭都看到希望,讓每個孩子對自己未來的高等學校學習生活都充滿自信。

每個考生都要珍惜青春年華。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希望每個參加高考的學生認真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負青春年華,認真思考未來的人生之路。

「少年說」徵集|父母雞娃,你接受嗎?

雞娃,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取得優秀的成績,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雞娃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孩子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所謂的好工作,無非體面、高薪。父母總將「雞娃」歸於為了孩子好,稱「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現在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必吃社會的苦」。但孩子未必都願接受這一「苦心」,有孩子說:「未來是我們自己的,我們也不需要你們口中所謂的『光明的未來』。能不能真正和孩子們站在一個世界裡,看到他們所能看到的世界。」也有一些孩子不堪被「雞」的重負,選擇與父母對抗甚至自殺。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父母所「雞」他們能承受嗎?父母期盼的孩子的美好未來是孩子需要的嗎?「光明社教育家」公號「少年說」欄目發起話題徵集,從孩子的視角看待「雞娃」,歡迎各位老師、家長轉給學生參與。優質文章同步在「學習強國號」「光明教育家」App上推出。

請回答以下問題:

1. 你的父母是「雞娃父母」嗎?他們「雞娃」的方式或常用語有什麼?對此,你是怎樣的感受?你對於「父母雞娃」的行為怎麼看?覺得對你的身心成長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2. 你覺得自己負擔重嗎,壓力大嗎?請具體講述。

3. 你對被培訓班、分數填滿的中小學怎麼看?你希望怎樣度過你的中小學?

4. 如果沒有父母的督促,你本身是否具備學習動力對某一方面的探索欲?你覺得真正的學習動力應該來自哪裡?

5. 你想考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你未來的職業規劃是怎樣的?為什麼選擇這樣的大學、專業、職業?你的想法和你父母的期待一致嗎?

6. 你認同家長的「寧願欠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看到孩子卑微的成年」這一想法嗎?為什麼?

歡迎投稿!

字數:800字以內(請註明學校、姓名,可化名)

截稿日期:12月25日中午12點

— END —

來源 | 張志勇思想會客廳

相關焦點

  • 觀點‖張志勇:為全民教育焦慮「降降溫」
    當下的中國教育,日益成為每個家庭頭疼的事情、擔心的事情、焦慮的事情,已經成了影響國人幸福指數的一個重大民生問題。這樣的教育,需要澆點涼水、降降溫了。 一、教育焦慮,似乎沒有哪個家庭能倖免 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寄託著每個家庭的希望!
  • 是時候給你的吐司降降溫了!
    夏日的氣息越來越濃烈,是時候給你的吐司降降溫了了。今天的吐司主題是——夏日、清新。說到清新,很多人腦海中想到的都是抹茶,因為抹茶不僅能夠給人一種非常舒服愜意的感受,而且在炎炎夏日裡,也能夠讓人感受到絲絲的清涼感!
  • 全民教育焦慮如何解決?hellokid寓教於樂,讓孩子輕鬆學習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在家長心目中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這種思想,讓國內父母普遍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焦慮。停課不停學、內卷、雞娃、小鎮做題家、強基計劃……隨著2020年度教育熱詞的出爐,更加折射出了「全民教育焦慮」愈演愈烈的現狀。
  • 中國電信委任張志勇和劉桂清為公司執行副總裁
    原標題:中國電信委任張志勇和劉桂清為公司執行副總裁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宣布,委任張志勇和劉桂清為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於2018年7月10日起生效。   張志勇,53 歲,為高級工程師。
  •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一行蒞臨十二學
    8月9日,十二學混合式學習高級研討會活動特邀嘉賓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煙臺市教育局局長蔡潤圃、副局長王旋,山東創新教育研究院院長趙福慶一行領導在原煙臺教科所所長張振國的陪同下蒞臨山東十二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就混合式學習進行調研指導,十二學CEO王勳達全程陪同。
  • 是時候給英語降溫了,把英語降為副科的幾個理由,你怎麼看?
    最近中美關係的緊張程度又上升了一個level,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美國把中國13個大學列入&34;並且特爾朗普政府計劃驅逐3000名中國研究生……英語作為我們的三大學科之一是從小學一直到研究生博士生都非常重視並列為考試必考科目的一門學科,最近的事件,使得人們甚至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把英語降為副科?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英語什麼時候成為主科的?
  • 張志勇:從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
    在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題的2016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上,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發表了「從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的演講,討論到「核心素養」和「深入學習」這兩個當下流行的熱詞。 當談到我們當今教育的問題的時候,張志勇表示,現在老師的教學設計還是研究教材作為重點,而不是課程標準作為起點。現在整個的課堂教學設立還是教材與內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而不是以目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當今的教育應該有一個從淺層的教學活動為基礎轉向深度的學習,大家一直在談知識的掌握,知識的學習,請注意這是必須的。沒有知識的學習,也就是說記憶、理解、簡單應用不會有深度學習。
  • 北京師範大學張志勇:批改作業是老師的職責,家長的職責是這個
    對孩子的教育可以說是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視的事情,因此,很多家長對於學校老師的要求可不敢掉以輕心,總會去認真完成。何況老師也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家長又怎麼好意思拒絕呢?但現實卻是,並不是每位家長都有時間來輔導孩子功課,給孩子批改作業的。
  •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張志勇:「十三五」以來基礎教育...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 張志勇  一、教育公平躍上了新臺階,各級各類教育全面進入普及化階段,特殊群體的受教育權益保障得到全面加強。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臺帳建立之初的60萬人降至831人,其中20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  加大殘疾兒童少年入學力度。監測顯示,今年全國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已達95%以上。殘疾人接受學前教育、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機會不斷擴大。  大力推進普惠性幼兒教育。
  • 張志勇:致親愛的高三學子們,今天的高考沒有失敗者
    在這即將圓夢的時刻,山東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張志勇有幾句話想說給高三學子們聽。明天,各位高中生朋友就要走進考場,接受高考的檢驗了。有的考生朋友,至今可能還在惦記著複習備考。這其中,正確對待高考,或許是每位考生減輕考前焦慮,搞好休息,以最佳狀態迎接這場考試的重要一環。1、高考是選擇而不再是淘汰在精英高等教育階段,高考承擔著一種使命,就是選拔優秀學生進入高等學校繼續深造。
  • 全民焦慮的時代,多少媽媽被焦慮鞭撻著?
    焦慮,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病。之前有網友說,焦慮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時代正在淘汰不會焦慮的人。但焦慮不是今天才有的,從古到今,不管是皇后還是素人,若論焦慮,誰也比不過媽媽們。前段時間重新刷了遍《如懿傳》,發現尊貴的皇后娘娘,也不過一個被焦慮裹挾的母親。
  • 這些孩子穿上「上海阿爸」張志勇捐贈的校服,樂了!笑了!
    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捐贈校服,尋甸縣政府非常重視,不僅教育主管部門的負責人親自參加,還指派了主管教育的副縣長前來接收校服,讓大家著實感到,學生穿上上海愛心人士捐贈的校服,是當地的一個大事件。張志勇公益服務社,是以全國最美志願者張志勇的名字命名的社會公益組織,把幫困助學的個人行為提升為群體行為。8年來,不僅在雲南貧困地區幫困助學,還涉足祖國西北的貧困地區。
  • 教育專家聚焦「中國式焦慮」 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趙琬微)「不給孩子報幾個輔導班,走在路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分析了「中國式焦慮」的原因,幫助孩子和家長一起「走出焦慮」。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如何評價全民焦慮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如何評價全民焦慮 2021國家公務員筆試已經結束,意味著面試準備已經開始。國家公務員面試形式主要為結構化和無領導。
  • 2021國考面試模擬題:如何評價全民焦慮?
    模擬試題全民焦慮已成為社會狀態,對於這種社會狀態,你如何評價?人們出現焦慮情緒,並且焦慮情緒不斷擴大,甚至呈現出全民焦慮的現象,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社會現實生活的壓力,使得人們出現焦慮情緒。步入社會的大部分人不僅要承受工作上的壓力,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擴展晉升空間,還要承受生活中的壓力,比如房貸、車貸、孩子的教育經費、父母的養老經費及家庭的日常支出等,這些都是造成人們出現焦慮情緒的直接原因。
  • 降溫來了,連降十度那種!
    降溫來了,連降十度那種! 最高氣溫降至12℃。 8日, 氣溫繼續下滑, 今明兩天的降溫只是熱身, 到9號,將出現「俯衝」式降溫, 9日, 最高氣溫降至12℃之間, 最低氣溫降至2℃。
  • 「印花稅」-- 給股市降降溫
    「印花稅」-- 給股市降降溫[ 2007-05-30 14:48 ]看來,政府新出臺的「上調印花稅」政策,還是起到了給股市降溫的作用。由於股票交易印花稅上調至3‰,滬深股市周三(5月30日)早盤大幅跳水,上證綜指開盤報4087.41點,收於4,071.27點,下跌6.08%。
  • 焦慮是情緒的「虛熱之火」,4個方法堪稱滅火器,為你的情緒降溫
    焦慮是由緊張、焦急、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焦慮是人的一種本能情緒,每一個人都會存在焦慮情緒,當我們處於心理壓力狀態、受到刺激時,便會出現焦慮情緒。正常的焦慮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面對突發事件,但是長期的焦慮情緒卻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當你感到焦慮時,你要把情緒的「虛熱之火」釋放出去,為身體降溫,讓心靈恢復平靜,為自己的人生換來平和與清涼。那麼,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擁有高度自制力、不容易焦慮的人呢?1.
  • 全民焦慮時代,你是其中一員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啟了全民焦慮時代。「工作焦慮」、「學習焦慮」、「婚姻焦慮」、「家庭焦慮」…… 似乎每一個人都被 「焦慮」 困擾著。什麼時候結婚?買車買房了嗎?什麼時候要孩子……面對這些現實生活中帶給你的壓力,遇事受挫後卻無力反抗,就像一塊案板上的魚,人為刀俎,你為魚肉,任人宰割。
  • 「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才能讓焦慮遠離
    教育問題是中國歷來受到全民高度關注和重視的議題,牽動著每一個家庭家長的心。過往的應試教育因其造成學生繁重的學業負擔和壓力、製造出高分低能的學生而備受詬病,於是國家不斷調整和出臺相關政策,試圖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減負」一詞成了一個耳熟能詳的術語。